技术|搭载人工智能技术 无人机从“看得见”变为“看得懂”:我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改变?


央广网北京1月3日消息(总台央广采访人员贾宜超 周益帆)2020年四川西昌泸山森林大火中 , 有多架无人机飞到起火区上空 , 侦察火情 , 将起火点信息收集传输回指挥中心 , 为救灾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 近些年来 , 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飞速发展 , 无人机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 得益于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 当无人机从“看得见”变为“看得懂” , 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多少改变?
这些天 , 全国多地迎来寒潮 , 供电系统迎来负荷高峰的同时 , 也进入了线路检修的关键时刻 。
江川是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巡线员 , 他正在用无人机对婺城区沙畈乡境内的几条易覆冰线路进行梳理排查 。 “通过无人机辅助 , 对线路及在线监测设备进行检查 , 看看这些设备有没有什么缺陷 , 及时进行处理 , 以应对寒潮来临 ,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 ”江川说 。

技术|搭载人工智能技术 无人机从“看得见”变为“看得懂”:我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改变?
文章图片

无人机电路检修(图片来源:武义县融媒体中心)
目前 , 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已经规划完成52个易覆冰线路无人机巡视路径 , 为打造“不怕冰灾”的电网提供技术支持 。
一般来说 , 无人机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 , 民用无人机按用途 , 又可细分为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无人机 , 消费级无人机主要满足用户个人航拍的需求;工业无人机则满足更多行业的实际作业需求 , 巡检以外 , 安防、物流、测绘等多个领域正探索这一工具的应用 。
【技术|搭载人工智能技术 无人机从“看得见”变为“看得懂”:我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改变?】2020年年末 , 全国警用无人机分片区开展大比武:超视距目标侦查、超视距物资精准投送、非致命性武器投射……无人机辅助作业 , 首先可以解决“看得见”的问题 。
几年前 , 湖北、广州等多省市交警就曾在多个违法占用应急车道专项行动中使用过无人机 , 湖北省高速交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以前 , 我们都是用摄像机和执法记录仪进行抓拍 , 民警要沿着应急车道 , 一个一个往后面走 , 用无人机来进行抓拍 , 民警只需要在这里进行操作 。 ”
而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 无人机正从“看得见”向“看得懂”进发 。 四川成都是工业级无人机的生产重地 , 成都市无人机相关企业已超过500家 。 2018年 ,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 , 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目标跟踪与侦察监视技术等核心技术 。 纵横股份副总经理王陈介绍 , 这背后是一整套的算法及图像识别技术的支持 。 “无人机相当于是一个空中移动的摄像头 , 这就要求摄像头对地面的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分类、统计 。 典型的目标有什么?有车辆、人群 。 比如我们在巡查时发现一辆可疑的地面车辆 , 地面监控人员下达跟踪指令 , 然后光电吊舱的摄像头把车辆框在里面 , 因为车动不受控制 , 无人机这个时候就脱离了预先设定的航线 , 进行跟随飞行 , 通过跟随飞行 , 它能够一直把车辆跟踪上、识别、监视 , 甚至是监控 。 ”王陈说 。
视频:遂宁马拉松无人机
2019年 , 遂宁马拉松开跑 , 一台可对目标区域进行昼夜侦察、监视、目标识别、锁定跟踪等功能的固定翼无人机 , 担负起空中巡检的监控任务 。 王陈说:“其中有一段时间我们就锁定了最前面领跑的车辆 , 无人机一直跟飞这辆车辆 。 那么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可以)统计前方的地面人群聚集的情况 , 以及前方道路是否有无清场 , 这就起到了智能化的作用在里面 。 ”
人工智能+无人机 , 更广阔的天地是在一些人无法靠近的场景中 , 进行任务作业 。 2020年3月 ,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 。 多架无人机进入火场 , 监视火情、精确定位火场位置、测量火场面积 , 并将这些勘测信息实时传回西昌指挥中心 。 王陈介绍说:“我们做的工业无人机 , 是作为基础工具出现 , 它可以搭载不同的任务舱 , 比如像摄像头、多光谱、雷达 , 它的本质是对地面的图像或者视频流进行处理 。 以前是看的清晰就完事了 , 现在是要看得懂 , 这就利用了大量的AI技术 , 要把所有的图像结构化 , 它需要把以前是人工判读的 , 通过AI技术 , 不管是深度学习也好 , 还是图像处理也好 , 变成用AI来判断 。 所有的无人机 , 它都是为了通过智能化 , 来减少人的识别、判断 , 减少人的负担以后 , 让人做更高的决策 。 ”
王陈表示 , 无人机搭载人工智能技术 , 从“看得见”到“看得懂” , 背后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一场技术探索 。 以前都是通过人来巡检 , 可能巡视不到10公里 , 对人来说就负担已经非常重了 。 而无人机它是自动判别的 , 视野也不一样 , 一个小时就能飞上几十公里、一百公里 , 这个东西全部都能判断完 。
当然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无人机使用 , 也面临着规范和挑战 。 首先 , 无人机判定的精确与否 , 来源于大数据的学习 , 应用场景越多 , 收集的数据就越多 , 无人机才能更加“聪明”;另外 , 我们正从单个无人机的应用转变为进行无人机组网技术的探索 , 如何开发出一套与应用匹配的智慧空管系统 , 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无人机发展的重点与挑战 。 王陈说:“现在也是组网式的、多个融合的深度挖掘数据 , 进行一些AI的处理 。 无人机越来越多 , 300米以下这种情况 , 它就必须引用‘智慧空管’进行管理 , 比方自动进行研判 , 自动进行一些命令的处理 , 相当于是管理好飞行 。 这里面也涉及到AI技术 , 让无人机的飞行需要计算机自动化生成和处理空管指令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