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博物之旅 | 拍鸟实践需要有伦理约束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 在多年观鸟、拍鸟的实践中 , 逐步进入博物学意义的鸟类认知世界 。 他不仅乐在其中 , 而且成果卓著 。 他从技术哲学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拍鸟实践中对机器使用技术的掌握 , 在人与鸟、人与自然中间 , 究竟属于“人—技术—世界”关系中的哪一种呢?
博物实践:拍鸟种种
吴彤
我是在数年前开始使用相机拍鸟的 。 记得最早是在圆明园散步时 , 转过湖边一道弯 , 突然发现岸边一块石头上 , 立着一只很漂亮的鸟 , 像野鸭子 , 但是比野鸭子漂亮 。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只雄性鸳鸯 , 它头具艳丽的冠羽 , 头顶羽毛向后梳理 , 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 , 翅膀翘翘的 , 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 , 像帆一样立于后背 , 非常奇特和醒目 。 它离我也就四五米的样子 , 但是没有飞离 。 我赶忙拿出相机(富士的数码相机) , 拍摄了我有意识的拍鸟经历中的第一只鸟 。
博物|博物之旅 | 拍鸟实践需要有伦理约束
文章图片

戴胜(吴彤摄影,下同)
拍鸟拍得多了 , 见识也就多了 , 不认识的鸟拍下来 , 要么通过微信问朋友 , 要么自己在网上查找 。 实践了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后来 , 孩子和学生看我爱拍鸟 , 送给我《中国鸟类图鉴》、《北京鸟类图鉴》等鸟类鉴别图册 , 让我进一步认识各种鸟 。
拍得多了 , 也开始认识一些拍鸟人 , 其中个别人还成了“鸟友” 。 我开始知道各种拍鸟的方式 , 如“棚拍”“野拍”“诱拍” 。 野拍即在野外拍鸟 。 我应该属于“散拍” , 即一边散步一边拍鸟 , 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拍鸟行为起的名字 , 散拍基本上靠运气 , 拍到的鸟儿不多 , 也可能完全拍不到 , 或拍到的背景和形态并不很满意 。 但是野拍如果处理得好 , 是自然行为 , 不伤害鸟儿 , 也不干扰鸟儿 。所谓诱拍 , 即拍鸟人在某处放上鸟儿爱吃的虫子或其他食物 , 或以鸟鸣的声音引诱鸟儿到来 , 等着拍鸟 。 我虽然不喜欢诱拍 , 但也参与过 , 还拍到过比较好的鸟儿的照片 。 如大苇莺落在荷花尖或莲蓬头上的照片 , 有些就是拍鸟人以长竹竿挑起面包虫放在荷花瓣里或莲蓬头上才拍成的 。 再如红喉歌鸲 , 俗称“红点颏” , 有一次我发现有拍鸟人在红点颏经常去的地方插一根树棍 , 上面放上面包虫 , 支好相机等着 , 红点颏来了 , 他们就在大约 5—10 米远的地方 , 以遥控线控制长枪短炮各类相机快速抢拍 。这种诱拍虽然没有伤害鸟儿 , 但干扰了鸟儿觅食的自然行为 , 我心中觉得还是有点问题 。
有些地方为拍鸟预备了场景进行“棚拍” 。 棚拍有两种 , 一种是在野外 , 为了观鸟和拍鸟时不惊扰到鸟儿 , 建一个棚子 , 棚子有许多小孔 , 人在棚子里 , 可以看到外面 , 有点像在野生动物园 , 人在笼子里往外看 。 还有一种棚拍 , 是我非常反对的 , 即建一个大棚 , 周围盖上毡布 , 毡布上开一些小孔 , 顶部留空 , 把各种鸟抓来放在棚里 , 人在棚外 , 可以通过小孔看到鸟儿 , 拍摄鸟儿 。 这种棚拍还收费 , 成为商业行为 , 而且需要捕捉 , 会伤害到鸟儿 。 鸟儿被捕捉到大棚里 , 就失去了遨游蓝天的自由 , 成为终生的“鸟奴”和供人们拍摄的商品 。而自然、博物的拍摄也因此成为商业利益主导的活动中的一环 。 多么可悲啊 。拍鸟实践也需要有伦理约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