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除了帆布袋、书签、杯子,博物馆文创还能做什么?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赋能文博创新

每经采访人员:丁舟洋 每经编辑:杨欢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当今中国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 即便处在博物馆这样一个并不位于社会中心位置的领域 , 我们也能强烈的感受到 。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感叹道 。
当前 , 全球博物馆面临一个新的转型阶段 ,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通讯等数字技术的兴起 , 对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无限可能 。 在刘曙光看来 , 作为博物馆数字化最基础、最紧要的工作 , 实体藏品变身数字产品 , 或许是漫长的 , 或许还会带来不小的财务压力 , 但这个过程不可逆、不可停止 。 数字藏品融入社会、服务大众 , 必将有效促进博物馆的文化传播 , 还可以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开辟一条新通道 。
文化|除了帆布袋、书签、杯子,博物馆文创还能做什么?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赋能文博创新
文章图片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在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蓝海中 , “藏品数字化”只是其中之一 。
为积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今日(12月27日) , 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主办 , 成都市委宣传部支持 , 由成都传媒集团与快手合作 , 由北京优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仪式”在成都举行 。 旨在探索文博数字化与传统文化IP的数字化应用、数字技术与内容产品的创新融合等领域 。
文化|除了帆布袋、书签、杯子,博物馆文创还能做什么?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赋能文博创新
文章图片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启动仪式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用技术手段弘扬中华之美
早于公众的普遍认知 , 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 。
据刘曙光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上的介绍 , 1984年 , 上海博物馆成立了中国博物馆领域第一个部门编制的信息中心 。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字化工作已能与一些国际知名博物馆并驾齐驱 。 进入新世纪 , 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 , 到2016年 , 基本实现了国有文物藏品数字身份证的系统建设 。
“目前 , 一些‘头部’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 , 已经从二维发展到三维 , 从文字影像到元数据综合系统 。 可以不夸张地说 , 中国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 ”刘曙光表示 。
从博物馆的历史来看 , 博物馆是科学精神的产物 , 跟随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而进步 ,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 这是博物馆的天性与本能 , 也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