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范算法推荐,让互联网回归开放

近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 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 出台《规定》 , 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 ,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
《规定》明确 , 应用算法推荐技术 , 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 从这种定义不难看出 , 其实算法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 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借助算法推荐来选择商品或者接收信息 。 在购物平台 , 网站会按照用户的消费习惯推荐消费者喜欢的商品 , 包括品牌、价格等关键信息 , 都是算法推荐所要考虑的因素;在社交平台 , 网站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来推荐信息 , 所以 , 尽管大家共用一个互联网 , 但经过算法推荐的筛选 , 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却截然不同 。
算法推荐近年在各大平台兴起 , 成为新的技术潮流 。 与此同时 , 对其弊端的讨论也非常热烈 。 原因无他 , 无非因为算法推荐在发展过程中走了样 , 逐渐沦为一种牟利手段 。
算法推荐弊端涉及多个方面 , 过去提及最多的是“大数据杀熟” 。 在外卖、商旅等平台 , 平台会根据用户消费数据来制定价格策略 , 于是 , 同样一件商品会因为不同用户而出现差异化的价格 , 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受损 。 “大数据杀熟”因为比较好辨别 , 在被曝光后有所收敛 , 倒是一些其他手段 , 动作较为隐秘 , 有必要予以重视 。
比如 , 此次《规定》第十四条就规定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或者虚假点赞、评论、转发 , 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 , 实施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督管理行为 。 ”这一规定颇为新颖 , 所指向的就是算法推荐试图影响甚至操纵舆论的现象 。
类似现象并不鲜见 。 本来很热的一个事件(尤其是涉及企业或知名人物的负面事件) , 被人为降温、控评;一个演艺明星频频登上热搜 , 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 网友猜测这个人有作品要发 , 出于营销需要买了热搜 。 显然 , 在算法推荐的控制下 , 舆论有失真的可能 , 社交平台不能反映正常的舆论生态 。
不仅是热点事件 , 用户日常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 , 也经常受到算法推荐的“照顾” 。 老年人浏览短视频时接收到的内容大部分是“土味视频” , 男性则经常被推送各种“美女” , 不仅限于爱好 , 算法推荐还能洞察用户的价值观 , 经常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 , 其中甚至包括不实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