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人民币大幅升值 国内家电外贸企业两头受压

_原题是:人民币大幅升值 国内家电外贸企业两头受压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李映泉
【证券时报网|人民币大幅升值 国内家电外贸企业两头受压】海外疫情严峻 , 多个行业的外贸出口迎来“爆单”景象 , 家电产品也是其中之一 。 不过 , 2020年年末多种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 , 叠加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势 , 使得国内家电外贸企业陷入了“两头受压”的尴尬境地 。
2021年首个交易日 , 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大幅上涨 ,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破6.50关口 。
订单不愁利润堪忧
近几个月来 , 铜、铝、钢材等家电主要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 。 数据显示 , 2020年第四季度 , 沪铝指数累计上涨9.3% , 沪铜指数累计上涨13.4% 。 高盛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分析师于2020年12月1日发布报告称 , 铜的“牛市”正在全面展开 , 价格已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0年12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 , 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 , 加之市场需求继续回暖 , 推动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加速上涨 。 当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8%和58.9% , 高于上月5.4和2.4个百分点 , 均为2020年全年高点 。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 , 当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为49.4% , 为近两年高点 。
对于原材料持续上涨原因 , 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认为 , 当前工业金属类原材料价格上涨反映了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 。 另外 , 当前原材料社会库存确实处于低位 。 预计未来随着新冠疫苗的上市 , 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增多 , 需求侧还会持续刺激大宗金属材料价格的上涨 。
不过 , 这对家电等制造产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 家电行业普遍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大 , 原材料成本往往占据总成本的七八成 , 例如空调龙头格力电器2019年年报就披露 , 原材料占公司当年营业成本比重高达86.66% 。 而在年末出货高峰期 , 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更是让家电制造企业苦不堪言 。
对于家电外贸企业而言 , 成本上涨只是一个方面 , 汇率也从另一个方面带来了“夹击” 。 相较于2020年5月27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7.1765元的低点 , 至2020年末 , 人民币已累计上涨超6000个基点 , 涨幅达8% 。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测 , 人民币汇率预计在2021年将升至6.25左右 。
不要小看这8%的升值幅度 , 却能够让毛利率本就不高的家电外贸企业雪上加霜 。 “在原材料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 , 公司利润已经变得特别微薄了 。 ”主营电磁炉、电压力锅等家用电器出口业务的中山艾利普电器企业主邹世兵向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如是说 。
“原本因为海外疫情接到了不少订单 , 这几个月加班加点生产 , 但临到交货期汇率升值这么多 , 导致利润大幅缩水 , 几乎是白忙活一场 。 ”佛山一家不愿具名的家电外贸企业负责人也向采访人员大倒苦水 。
同样是主营小家电外贸的广州家博士电器也有类似感受 。 该公司外贸业务负责人徐莉对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表示 , 本来公司2020年外贸订单整体有一定增长 , 但在成本上涨和汇率升值的双重挤压下 , 公司前期积压的部分订单甚至出现了亏本的情况 。
多举措应对
面对两头受压的局面 , 不同的企业应对措施也各有差异 , 有的企业选择涨价向客户转嫁成本压力 , 也有企业选择暂不涨价 , 由自身承担利润的缩水 。
前述佛山家电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 , 由于该公司出口的小家电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 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 贸然涨价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 , “现阶段先把客户保住再说” 。
而徐莉则表示 , 目前该公司的全线产品已调价 , 对于不急的订单 , 过年后视原材料价格情况再作调整计划 。 邹世兵也向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公司已经开始对海外部分客户涨价了 , 但在这种压力下 , 对于企业后续接单会有一定的影响 。
作为在A股上市的小家电龙头企业 , 新宝股份也有着大量业务来自出口 。 2020年半年报显示 , 公司国外销售占比为71.18% 。 据公司三季报显示 , 受汇率波动影响 , 公司汇兑损失比上年同期增加约1.29亿元 。
在最近一次调研中 , 有机构投资者也向新宝股份抛出了原材料涨价和汇率波动的话题 。 公司对此回应 , 针对原材料价格波动 , 公司产品报价及调价时会综合考虑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同时公司会考虑原材料供求及价格波动情况 , 做一些战略性采购安排 。
对于汇率波动影响 , 一方面新宝股份有30%左右的进口材料进行对冲;另一方面公司有30%左右的新品会综合考虑汇率等因素即时报价;另外 , 公司会加大收款力度 , 加强对汇率变动的分析 , 运用远期外汇合约等金融工具来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同时公司会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 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 。
新宝股份表示 , 一般情况下 , 公司会根据产品竞争情况来设定价格 。 每个季度会更新所有产品的产品指导价 。 在经营情况变化而导致产品成本变化达到一定幅度时 , 公司将对产品指导价进行不定期调整 , 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对原有产品的调价谈判 。 目前 , 公司已经在启动2021年第二季度产品的调价谈判工作 。
值得一提的是 , 2020年对新宝股份而言整体还是一个“丰收年” , 公司在前三季度取得净利润9.1亿元 , 同比大增75.38% 。 新宝股份之所以在应对成本和汇率压力上能够表现从容 , 主要与公司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两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
在规模方面 , 新宝股份作为国内西式小家电的龙头企业 , 在2019年已经突破90亿的营收规模 , 2020年则大概率突破百亿 。 在技术方面 , 与国内众多家电外贸企业所走的简单贴牌加工的OEM模式不同 , 新宝股份走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DM模式 , 将产品研发设计这一环牢牢掌控在手中 , 这也使得新宝股份的产品附加值远高于纯粹代工类的家电外贸产品 , 同时也更具议价权 。
两大痛点亟待突破
目前 , 全球家电产能的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国 , 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 , 也有越来越多海外订单向中国转移 。 然而即便遇到这样的历史机遇 , 我国家电外贸企业仍在成本和汇率的挤压下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 。 这一切正如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曾说过的:“中国是家电制造大国 , 但还不算是强国 。 ”
在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看来 , 我国家电行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 , 依然在于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品牌这两大“痛点” , 这也导致了中国家电出口企业的话语权偏低 。 目前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 , 主要是走两条路 , 一种是纯代工 , 没有自主品牌;另一种是虽然有自己的品牌 , 但只能打入中低端市场 。 这一现状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终端市场上的定价权比较弱 。
“没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品牌 , 品牌议价能力就比较差 , 这就好比苹果的手机和小米的手机在定价上就有很大差距 。 缺乏核心技术 , 产品就会陷入低质低价的同质化竞争 , 最后的结果也是陷入价格战红海 , 利润越做越薄 。 ”他说 。
据刘步尘回忆 ,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韩国的家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曾与中国类似 。 “记得十几二十年前 , LG的家电在中国市场也卖得便宜 , 曾被称作是‘外资品牌中的低端品牌’ , 但现在的LG已经成为中高端的品牌 , 这也是LG在技术上发力的结果 。 ”
刘步尘认为 , 虽然中国的家电行业起步较晚 , 但依然有机会从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 。 “目前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点 , 其实近几年我们在技术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突破 , 例如在量子点、OLED显示等技术层面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 可能再往前走一两步 , 就会带来中国品牌的蜕变 。 我相信未来3到5年内 , 会有一两家中国企业能够走上国际中高端家电市场的舞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