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地评线】大洋网评:携手国之重器 共赴星辰大海

评论员观察
持续发现毫秒脉冲星;FAST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重大进展;获得迄今最大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 , 首次揭示快速射电暴爆发率的完整能谱及其双峰结构……据报道 , 2021年 , 科学家依托“中国天眼”FAST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 成果颇丰、惊喜连连 , 令人振奋 。
眼力决定眼界 。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 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 。 “中国天眼”建成使用 , 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典范 。 作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大科学装置 , “中国天眼”让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大眼睛” , 引领世人“看”向星河更远处 。 有了它 ,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 , 我们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 。
【天眼|【地评线】大洋网评:携手国之重器 共赴星辰大海】“中国天眼” , 世界“见证” 。 2021年 , “中国天眼”亮出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 这一年 , FAST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 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 , 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这一年 , 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 , 已有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并启动科学观测;这一年 , 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陆续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中国天眼”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 未来 , 随着性能的提升 , “中国天眼”的科学潜力还将进一步显现 , 为推动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科技创新 , 要下好“先手棋” 。 “重大突破 , 仪器先行” , 从宇宙星辰 , 到基本粒子 , 人类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高大上”的科研仪器 , 越来越离不开先进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 。 有专家指出 , 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支撑 。 “天眼”观天、“天问”奔火、“嫦娥”揽月……近年来 , 随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升级、科研力量不断壮大 , 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刷新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 。 科技一小步 , 发展一大步 。 如“中国天眼”一样的国之重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 将为我们实现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注入澎湃力量 。 向科技要发展 , 以创新谋未来 , 今后还要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推动前沿技术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下更大功夫、结更多硕果 。
科技创新 , 还要打好“人才牌” 。 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科技强国 , 不仅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还要注重培育科技人才后备军 , 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 “中国天眼”的成功实践、开放共享 , 在全球范围内将吸引并激励更多人关注科学、投身科研 。 放眼长远 , 还要做好科普大文章 , 善用“中国天眼”等重要资源 , 让其成为开阔大众眼界、播种科学梦想的土壤 。 应当看到 , 每一个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无数人奋斗的身影、无数值得言说的故事 , 它本身就是生动的教材 , 也可以成为生动的课堂 。 就如备受好评的“天宫课堂”一样 , 让科学进入更多“百姓家”、青年心 , 将有望为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 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 , 创造更美好的发展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