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我科学家发现新冠肺炎治疗新策略
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 ,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 , 全球疫情高位流行 , 感染人数持续攀升 。 目前 , 虽然新冠疫苗可以极大地防止病毒传播 , 但它们无法治疗感染病毒的患者 。
为了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 科学家在药物研发上付出了巨大努力 , 但迄今为止 , 能够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仍然很少 。
“尽管一些中和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正在被研发 , 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不确定性 。 因此 , 我们迫切需要探索治疗新冠肺炎的新策略 。 ”1月6日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经过10个多月的努力 , 黄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教授等研究团队有了新发现 。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免疫学学术期刊《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
“我们改造出一种细胞微颗粒 , 它富含氧化型胆固醇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 微颗粒表面的ACE2与新冠病毒结合后 , 能够协助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更多的新冠病毒 。 ”黄波说 。
为了防御病原菌入侵 , 在人体肺泡表面的液体层定居着免疫细胞 , 特别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 , 其占比达95%以上 , 医学上称之为肺泡巨噬细胞 。 这些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吸入空气中所包含的颗粒和微生物 , 维持肺泡的干净 。
巨噬细胞根据接受的刺激信号的不同 , 可以变化为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 , 或者是抑制炎症的M2型巨噬细胞 。
黄波团队以往的研究显示 , M1型巨噬细胞内小体囊腔偏酸 , 有助于新冠病毒遗传物质RNA核酸突破内小体的限制 , 进入细胞浆 , 从而启动病毒复制程序;与之相反 , M2型巨噬细胞内小体囊腔偏碱 , 抑制新冠病毒核酸从病毒颗粒成分中分离 , 使得病毒潴留在内小体的囊腔中 , 并最终递送至溶酶体(细胞内的垃圾处理站) , 从而将病毒降解 。
基于此 , 研究人员把细胞微颗粒(一种来自细胞膜的细胞外囊泡 , 平均直径为500纳米 , 已用于临床)进行改造 , 使其富含氧化型胆固醇和ACE2 。 微颗粒表面的ACE2与新冠病毒结合 , 可以协助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更多的病毒 。
与此同时 , 微颗粒携带的氧化型胆固醇抑制内小体质子泵 , 使其囊腔偏碱 , 能够抑制新冠病毒核酸从病毒颗粒成分中分离 , 从而被递送到溶酶体降解 。 此外 , 微颗粒治疗新冠肺炎小鼠结果显示 , 小鼠体内不仅病毒载量下降 , 相关炎症因子也明显受到抑制 。
【细胞|我科学家发现新冠肺炎治疗新策略】黄波表示 , 微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载体 , 已应用于临床 , 安全性较高 。 它结合新冠病毒 , 使其靶向递送到巨噬细胞被降解 , 且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 有望成为新冠治疗新策略 。 采访人员陆成宽
推荐阅读
- 新京报|工信部:2021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同比增长一倍,创历史新高
- IT|新能源乘用车市“神仙打架”:特斯拉中国月交付破7万辆 比亚迪:我9万
- 团队|找到指纹形成原因 我国表型组研究获突破
- 澎湃新闻|国新办发布会:外企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营商环境信心增强
- 央视网|国家知识产权局:截至2021年底 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59.7万件
- 中国电信|简要回顾一下我国2021年手机市场
- 费凡|【闳议】中科院外籍科学家费凡:干细胞研究如何与环境健康研究“挂钩”
- 主导|我们的指纹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找到主导指纹形成原因
- 团队|找到指纹形成原因,我国表型组研究获突破
- 语言识别|AI技术,让我们“听”懂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