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北京交通大学李静团队︱数据搭建最佳救援方案 和运动员伤病抢时( 二 )
文章图片
北交大学生正在演示“穿戴装备”的正确穿戴方法 。 新京报采访人员赵亢 摄
“医工交叉”团队跨学科合作
“这确实是从零到一的过程 。 ”李静感慨道 。 她一直从事交通应急的科研工作 , 2015年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 , 她开始接触应急医学救援领域 。 此次“医工交叉”的团队跨学科合作 , 经过了多次大数据的比赛 , 练就了如今这支敢打敢拼的团队 , 从收集数据到建模计算到形成当下体系化的智能处置决策系统 , 殊为不易 。
李静回忆 , 中间也遇到过很多技术难点 。 一开始 , 团队比较理想化 , 认为所有伤病都可以做成预测预警 , 但后来发现伤病各有不同特点 , 需要进行人工智能场景的差异化应用 , 经常会因为一个简单的医学名词或指标 , 就进行连夜的重新计算 , 不断深化改善 。 “和我们合作的解放军总医院团队 , 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大夫 , 还是急诊科的大夫 , 工作特别繁重 , 经常是下了夜班就来到学校 , 和我们一起开会研讨、再回去上班 , 非常敬业 。 ”李静评价道 。
正是基于此 , 科学家与医学家们打造了如此精细的数据“网” 。 “细”在哪里?比如“全身损伤并发症”会延伸出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创伤后感染等;“公共卫生条件下各类可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等……错综复杂的损伤和“万一”可能导致的情况 , 像网一样紧密织起 。
【救治|北京交通大学李静团队︱数据搭建最佳救援方案 和运动员伤病抢时】李静介绍 , 应用所研发的背心、手环等设备 , 目标在于只要获取伤员的几个基础指标 , 就可以迅速判断今后发生的可能 , 帮助医护人员进行检伤分类、时效救助 。
在李静团队的参与下 , 各个课题组最终形成了从数据到装备研制阶段的研究成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应急医学救援保障平台 , 并在2021年4月的“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正式在线运行 。
测试期间 , 李静带团队在赛场泡了整整6天 , 反复测试之下 , 设备和系统均运转正常 。 “压力其实还蛮大的 , 6天下来后 , 我就得了急性病住院了 。 ”说到这里 , 李静显得有些害羞 , 但成就感也在鼓舞着她 。
李静回忆说 , 在一次测试赛中 , 一名高校运动员突然倒地 , 医护人员立刻带设备飞奔到场中 , 并将他向场外转运 。 另一边 , 李静团队拿到的数据预判 , 却发现该运动员5分钟、15分钟 , 甚至一小时后都不会有事儿 。 原来是虚惊一场 , 这是一次团队完全不知晓的演习 。 “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系统没有误判 , 经得起考验 。 ”
推荐阅读
- 年味|冬奥会闭环的年味
- 新京报|5G能护航,AI会翻译,揭秘北京冬奥赛场背后的黑科技
- 北京青年报|新能源车险开卖 你的保费涨了还是降了?
- 北京青年报|肯德基盲盒二手价暴涨8倍 是否在搞“饥饿营销”?
- IT|贴地飞行!中车磁悬浮时速660公里 北京到济南仅40分钟
- 年味|冬奥手记:闭环年味
- 最新消息|1月28日至3月13日,北京禁飞“低慢小”航空器
- 北京日报客户端|1月28日至3月13日,北京禁飞“低慢小”航空器
- Google|谷歌大力游说欧盟 防止《数字市场法案》严重冲击业务
- 现场工程师|北京冬奥会通信保障“智慧大脑”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