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狂奔的在线教育亟待降温
_原题是:狂奔的在线教育亟待降温
文章图片
图1/1
新华社发
寒假将至 , 北京家长雪莹明显地感觉到身边的网课广告比往常多了不少 。
“上下班路上 , 地铁和公交站的广告牌很多都是在线教育;刷手机时 , 网课广告时不时地跳出来;休息时看看综艺节目 , 主持人口播的赞助商还是有网课平台 。 ”雪莹说 , 在众多广告无孔不入的“入侵”下 , 自己也在手机上下载了好几个APP , 为孩子假期充电做起了准备 。
雪莹的焦虑颇具共性 。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 , 在线教育市场发展驶入快车道 。 随着在线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大量资本蜂拥而至 , 在线教育俨然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又一新风口 。
在线教育如何发挥“在线”优势、凸显“教育”本色?在互联网思维和资本力量的助推下 , 狂奔的在线教育面临着不少新问题 。
莫因资本涌入淡化教育属性
近日 , 一名广告中的“老师”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在4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的视频广告中出现了同一名“资深教师” 。 反复“横跳”在广告中的“老师” , 一会儿是有40年教龄的英语老师 , 一会儿是教了一辈子数学的名师 。 但经调查发现 , 这名被广告商“重复利用”的“老师” , 其真实身份是演员 。
在线教育广告“吃相难看”背后 , 是行业规模膨胀、竞争加剧的写照 。 2020年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在线教育发展按下快进键 。 截至去年3月 , 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4.23亿 。 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期间 , 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 。
风口的机遇吸引了资本的大量涌入 。 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 , 超过了此前10年的融资总和 , 多家在线教育机构融资金额屡创新高 。 有研究机构预测 , 到2022年 , K12(基础教育阶段)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00亿元 。
与资本奔涌并行的 , 则是在线教育机构在销售和营销方面的巨大投入 。 从斥巨资冠名晚会和综艺 , 到铺天盖地投放线下广告 , 众多在线教育机构使出浑身解数 , 在风口之上抢夺位置 , 以期吸引用户、叫响品牌 。
一名在线教育创业者表示 , 用户增速和平均获客成本是评价在线教育类企业的重要标准 。 “不过 , 随着行业内的头部企业‘烧钱’加剧、获客成本增加 , 中小机构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 ”
多家在线教育头部企业2020年三季度财报显示 , 尽管平台的用户数量和营收迅速增长 , 但由于在去年暑假期间的高额营销支出 , 企业反倒陷入亏损状态 。 近期 , 随着寒假的到来 , 在线教育企业的营销大战再度进入白热化 , “20元20课时”“免费体验直播课”等低价的“入门级”课程仍令人目不暇接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 , 在线教育广告频频露脸的背后 , 是在线教育和培训机构本身性质与特征的变化 。 随着在线教育机构被市场所逼寻求投资 , 在线教育的教育性越来越弱、资本性越来越强 。 “过于以资为本 , 必然淡化自身的教育特性 。 ”
“到现在为止 , 我还不认为在线教育是一个可以跑通的商业模式 。 它突然成为了老百姓的刚需 , 但却不是一个可以独立成长的商业模式 。 ”在评价在线教育时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作此判断 。
守住质量底线才能长远发展
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功不可没 , 但随着线下教育常态化的恢复 , 进入“烧钱模式”的在线教育能否保持“初心”、保证教学品质?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投诉平台的分析显示 , 自去年以来 , 教育培训服务投诉增多 。 其中在线教育领域 , 用户的投诉多集中在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付费且退款难、虚假宣传和承诺、收费不合理、协议条款不清晰等方面 。
一些平台擅自修改课程类型和时长 , 导致课程缩水;多家在线教育机构遭遇经营危机 , 家长退费困难重重、求告无门;一些在线教育机构系统不稳定、服务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良莠不齐 , 教师“无证上岗”的问题依然存在……专家表示 , 不断融资烧钱、低价获客的经营策略 , 使很多在线教育平台的师资水准、教学质量和学习服务难以得到保证 。 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 , 可能造成家长预交的高额费用无法退回 , 长此以往会损害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前景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日前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 , 我国网络课程教学目前处于“适应性冲突”阶段——网课开设率与参与度较高 , 但教学效果仍待进一步提升 。 课题组负责人表示 , 疫情期间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普及试验中 , 网课教育为弥合教育不公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同时也对各级教育机构治理能力提出全新挑战 。
在线教育要赢得未来 , 更要把好质量关 , 回归教书育人、启迪智慧的本职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 专家指出 , 无论融资规模有多大 , 在线教育机构都不能背离教育的初衷 , 要把精力放到教学研发上 , 守住服务的质量底线 , 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 。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表示 , 在线教育平台既要满足真实的消费需求 , 也要关注和防范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 应当设立合理的行业标准、行为守则 , 推进在线教育行业规范发展 。
加强监管引导行业规范经营
疫情之下 , 在线教育临危受命 。 在科技的支撑下 , 在线教育打通了现实的阻隔 , 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 , 也让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 而在后疫情时代 , 在线教育已从应急变成了习惯和常态 , 更要自立自强 。
储朝晖认为 , 在线教育机构要守住课程与教育产品的品质底线 。 在融资面前 , 在线教育企业应基于自身的体量与业务量 , 确保风险可控 , 坚守教育品质 , 在教学过程中守住“以人为本”的底线 。
一段时间来 , 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利用网课推广网游、交友信息 , 甚至散布色情、暴力、诈骗信息 , 危害广大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 在此前的多部门专项整治中 , 已有多个在线平台遭到网信部门查处 , 其中不乏网易、爱奇艺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教育平台及频道 。
作为“互联网+”的新兴行业 , 在线教育的监管范围和内容众多 。 网课内容、广告营销、收费退费、师资管理等问题 , 都是易“爆雷”、影响大而又难监管的领域 。
对此 , 专家表示 , 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强联动 , 对在线教育行业进行指导和调控 , 防止无序的资本厮杀 , 鼓励指导在线教育回归教育初心 。
对于在线教育的下一步发展 , 教育部明确 , 将进一步加强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研究 , 深入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编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 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 进一步规范引导与激励在线教育发展 。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的管理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 将持续强化日常监管 , 动态更新黑白名单 , 建立监督举报平台 , 广泛接受各方监督 。 严查严处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 引导培训机构规范经营 。
同时 , 有专家指出 , 在线教育无序发展的种种乱象 , 也应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寻找根源 。 很多在线教育机构的主要功能和卖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 而大量资金涌入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市场机会 ,
【人民日报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狂奔的在线教育亟待降温】储朝晖表示 , 只有改变较为单一、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 , 才能真正改变当下在线教育的乱象和盲目竞争 。 从家长和学生角度看 , 如何用在线教育 , 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否需要、是否合适和对孩子是否有利来决定 。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1月1日生效的RCEP,将带来这些重大变化!
- 人物|人民日报刊发比尔·盖茨文章:以创新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挑战
- 地球|人民日报专访汤洪波:太空如墨,一度看呆了
- 平台|人民日报点赞海尔集团:用数字技术服务美好生活
- 人民日报|我国5G终端用户达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
- 国民经济|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 | 以可持续交通助力可持续发展
- 人民日报|为新技术应用加把安全锁
- 人民日报|图像、声音、视频皆可自动生成 如被滥用将存在风险:为新技术应用加把安全锁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创新是智力题也是耐力题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解决好新能源汽车补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