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影|当科学家参与电影产业

贺岁档即将来临 。 近几年 , 国产电影产业的发展始终牵动人心 。
几周前 ,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正式成立 , 科学界和影视界首次有了深度合作的学会型平台 。
长久以来 , 国产电影总被诟病有科学漏洞 , 存在硬伤 , 这也是常被拿来与好莱坞大片进行比较的短板 。 另一方面 , 科学知识如何实现大范围传播 , 一直是科普教育的难题 。 科影融合 , 一举两得 。
但是当科学家真的参与电影项目 , 两个做事风格、思维个性迥异的群体 , 能否密切合作?融合 , 又能为未来的电影产业、科学发展闯出一条什么样的路?
为电影输送科学顾问
2016年 , 搭载热门动画系列 , 一部讲述量子纠缠的小短剧在B站上线 。 不到一周 , 点击量过1000万 , 弹幕上有人戏言“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物理课了” 。
短剧的编剧王姝 , 在北京市科协工作多年 , 如今是科影融合项目发起人 。 她感叹:“我参与的科普活动中 , 规模最大的一场也就6000名观众 。 试想得做多少场报告 , 才能影响上千万人?”
如果搭上“影视”这趟车 , 科学的传播速度、受众体量 , 与报告不可同日而语 。 尤其是电影 , 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和不动声色影响公众的能力 。 如《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的观影人次以亿计算 。 上亿人因科幻电影 , 对黑洞、多维时空、宇宙天体留下印象 , 大批青少年也因科幻电影 , 梦想成为科学家、天文学家、航天员 。
中国科协在调研中发现 , 发达国家早已发力 。 2008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专门设立了“科学与娱乐交融项目办公室” , 职责就是给好莱坞输送科学顾问 。 《星际穿越》有物理界巨擘基普·索恩的深度参与 , 让该片经得起最严苛的科学审视 , 也让大家意识到 , 当电影有了科学顾问 , 会产生何等惊人的视觉奇观 。
科学顾问不仅用于科幻大片 , 各类电影都可能涉及科学 。 比如《冰雪奇缘》项目前期 , 主创们通过该办公室申请去一家冰雪实验室参观 , 实验室的所见所闻给予了大家很多灵感 , 这才有了《冰雪奇缘》剧本的孵化 。 该项目办公室已经为包括《复仇者联盟》《降临》《雷神》《速度与激情》《生活大爆炸》在内的数千部电影、电视剧提供科学顾问 , 效果显著 。
王姝列举了另一个案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 从20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娱乐业联络部 , 提供技术建议、会晤科学家、分析剧本 , 还把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组装大楼、发射台及着陆设施等供摄制组使用 。 对于NASA来说 , 每一次参与电影的过程 , 都是一次广告 , 提升了公众的支持度 。 有研究数据表明 , NASA与《星际迷航》的合作 , 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1986年的“挑战者号灾难” , 恢复了机构正面的公众形象 。
科影融合 , 能实现科学的借势传播 。 2017年 , 王姝所在的课题组调研了国内100多名科技工作者、80多名影视从业者 。
科学家表示 , 他们愿意做科学顾问 , 乐意看到科学知识在影视作品中得到生动阐释 , 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做 。 电影人的态度则有些微妙 , 有人担忧科学家会不会“古板”“固执” , 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 。 其中 , 只有3位有过好莱坞从业经验的人 , 知道美国有一个办公室 , 并认可科学咨询的作用 , 绝大部分人对科影融合机制闻所未闻 。
当时间走到2019年春节 , 《流浪地球》火了 。 同年 , 在中国科协召开的科幻事业产业发展座谈会上 , 科影融合项目负责人林育智介绍了项目进展 。 次年11月 , 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正式成立 , 并确立12部委联系机制 , 共同推动融合工作 。
几周前 ,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正式成立 。 成员中 , 一头来自科学界 , 如我国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苟利军 , 而另一头来自影视界 , 如《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 他们分别代表两个领域担任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 。
你以为的科幻片或许已变成历史片
一年多来 , 大量影视项目的科学咨询雪片般涌来 。
在某航天题材剧本讨论会上 , 一位资深航天专家 , 拿钢笔写了满满7页意见稿带到现场 , 他提前一周就把项目资料看完了 , 态度十分认真 。 也有专家事无巨细提了诸多建议 , 宏观如中国航天发展史、航天精神 , 微观如剧本中航天员的年龄设置能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符合国家航天员选拔现状等 。
资深的航天专家们并没有想象中“古板” , 反而对影视创作非常尊重 。 有专家直言相告 , 2019年 , 航天题材的待审剧本量一下子爆发 , 他们又爱又恨 。 爱 , 那么多人开始关注航天事业;恨 , 绝大部分剧本只是披一件航天的外衣 , 本质仍是言情剧或职斗剧 , 剧中人物和航天人的气质并不一致 , 这让他们对一个好项目格外重视 。
反过来 , 影视界与科学界接触后 , 有时也会面临“崩溃” 。
有一次 , 参观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实验室后 , 一名编剧当场“颓”了 。 此前 , 她花了大半年时间搜集各类资料 , 甚至搜到了哈佛医学院的论文 , 但听完研究员的介绍后 , 她发现自己的资料要么过时、要么错误 。
还有一次 , 一位“80后”编剧受邀前往某科研机构参观 , 在大厅里 , 他对着一块文字介绍墙久久不曾移步 。 原来 , 编剧团队用两年时间搜集了几百万字资料 , 去粗取精后 , 浓缩为20万字用于创作 。 但介绍墙的内容让他突然意识到 , 20万字大部分也是废料 , 两年的资料工作几乎白做 。 一位专委会工作人员对那20万字材料评价说:“这些内容找一个相关领域的博士生 , 其实1个月就能搞定 。 ”
专委会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性沙龙 , 邀请一群科幻创作者、一群科技工作者 , 大家共同畅想未来10年科技对生活的改变 。
第一阶段 , 只允许创作者发言 , 只见他们越聊越兴奋 , 想象力无限发散 。 第二阶段 , 只允许科技工作者发言 , 结果他们集体“吐槽” 。 科技工作者说 , 创作者大部分的想象已经“落伍” , 比如基因剪切 , 这个技术多年前在实验室里已经完成 , 只因伦理问题没有现实应用 , 怎么还畅想10年后才有这个技术?
随着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 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漏洞 。 “好作品被接受很重要的一点 , 就是不会轻视观众的智商 。 ”王姝说 , “创作者如果不了解科学前沿 , 你以为的科幻片 , 等到放映时或许已变成了历史片 。 ”
几个月前的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上 , 有一段文字描述让她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已经很科幻的时代 , 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幻创作怕被时代超过的时代 。 王姝形容 , 面向未来的创作 , 必须借助科学的力量 , 而科影融合 , 就是请科学家搭一个梯子 , 拉影视人一把 。
真的进入跨界合作阶段 , 一切并不容易 。
比如 , 钱谈不拢 。 许多人默认 , 科研就是无私奉献 。 堂堂科学家 , 怎么也谈钱呢?有些剧组支付的报酬和科研人员的心理价位有很大差距 。
《科技日报》此前报道 , 苟利军在多个场合对《流浪地球》做过科学解读 , 也指出过影片的科学瑕疵 。 于是 , 有电影团队打算正式聘请他为科学顾问 , 但最终觉得他要价“太高”而放弃 。
消息见报后 , 有一阵子 , 同行们见到苟利军 , 都会问一句:你到底要了多少钱?其实 , 按剧组要求 , 科学顾问需要参与核心世界观设定 , 给出具体置景的建议 , 将涉及科学的情节和细节合理化 , 工作量不小 , 苟利军按可能花费的时间 , 估算出一个数字 , 这个数字实际上已是“白菜价” 。
还有剧组在咨询过一次科学顾问后 , 希望后面几次能够打折 。 专委会直接拒绝 , 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快消品” 。 只做一次咨询 , 说明基础知识就能应对剧组的问题 , 但后续仍需深入咨询 , 科学家提供的就是针对该剧的“定制式服务” , 需要花费个人业余更多时间、精力围绕项目而服务 , 怎么还想打折呢?
归根结底 , 国内影视人依然认为科学顾问只是“锦上添花” , 没有也无妨 , 费用不愿给得太多 。 “我们坚持 , 科学知识应该体现商业价值 。 另一方面 , 如果免费 , 电影人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就会打折扣 。 ”王姝说 , 希望未来 , 更多人能认识到科学之于电影的核心价值 , 愿意为之埋单 。
除了价值认可 , 也有沟通障碍 。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有“中国第一调色师”之称的马平 , 曾负责一个影视虚拟拍摄项目 , 需要与人工智能团队合作 。 然而一年来 , 对方提供的技术支持始终和他的需求不在一条线上 , 彼此鸡同鸭讲 。 直到有一天 , 双方一起在摄影棚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后 , 大家才恍然大悟 , 电影人需要的技术应用与科研那套思维体系截然不同 。
有时候 , 同一个中文词 , 不同行业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 。 比如“反差”究竟是什么意思?马平后来意识到 , 外行里有人理解为清晰度的反差 , 有人以为指暗的地方有多暗 , 而在影视行业 , 反差就是指画面最亮处和最暗处的差异程度 。
艺术与科学 , 电影与计算机之间 , 有一条巨大的认知鸿沟 。 科技工作者不了解电影怎么制作 , 反过来电影工作者也缺乏逻辑理性训练 。 教育背景、社会文化、行业习惯 , 两个群体差别迥异 , 形成了价值、沟通、合作、理解等一系列问题 , 还需要磨合的过程 。
那么 , 科影融合相对成熟的好莱坞是怎么做的呢?马平介绍 , 好莱坞已形成一套产学研体系 。 比如其顶尖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科研人员 , 有一些本就把电影项目作为研究课题 , 甚至自己就当过导演、编剧 , 长期和影视圈紧密结合 , 熟知影视创作流程和需求 , 形成产学研无缝对接的生态圈 。 大学、企业、电影项目 , 都可以在这个生态圈里诞生技术、自我孵化、形成产品、获取利润 。
自主研发 , 进退两难
科影融合的价值 , 不止于科普 , 也不止于让影视更科学 。
电影是一个工业 , 和所有工业门类一样 , 需要科技 。 摄影机、灯光、后期制作软件、插件、视效技术等 , 如今的可用工具几乎全是“舶来品” , 存在被人“卡脖子”的风险 。
问题来了:我们的影视行业究竟要不要自主研发技术?“坦白说 , 很难 , 但再难恐怕也得试试 。 ”马平感叹 。
仅一台摄影机的研发 , 就涉及光学元件、芯片、电路、图形处理、声音处理、机械、自动化、数字化等各领域 , 包含成百上千个专利 , 分散在各学科中 。 更别说 , 摄影机以外 , 还有数不尽的器材配件、放映设备、软件插件等 。 影视产业这个庞大的工业体系 , 目前所有的工具环环相扣 , 彼此依存 , 已被先来者掌握整套体系 , 包括数字协议的话语权 。
如今没有一家大企业能以一己之力支撑自主研发 。 尤其国产电影大多为项目制 , 无法仅为一部作品、一个项目提供庞大的研发经费 。 从机制上似乎注定 , 此路不通 。
即便在西方 , 提供影视工具的企业也活得并不容易 。 “全世界的电影产业 , 也只养活了两家摄影机生产企业:德国阿莱和美国RED 。 它们还需要把设备大量卖给电视人 。 ”马平说 。 因此 , 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自主研发 , 背后一定需要制度支撑 , 单靠企业和市场行为 , 很难 。
另一个角度说 , 没有自主技术 , 也会影响创作品质 。 目前 , 西方人发明的影像工具 , 积年累月 , 已经调到“拍白人最好看”的状态 , 并不能完美呈现亚洲人的美 。
拥有技术专利 , 还有一个中国电影人不可想象的好处:好莱坞拍摄大片时 , 设备工程师常常就在现场待命 , 导演需要什么特殊效果 , 工程师可当场调改设备 。
日本索尼研发的初代数字摄影机刚出炉时 , 马平也曾使用过 。 彼时 , 他对日方反馈使用感受:摄影机的灰度曲线有问题 。 但日方反驳:设备在好莱坞用得好好的 , 不可能 。
马平解释 , 索尼工程师在好莱坞现场随组调试 , 相当于为好莱坞单独研发了一条曲线 , 那不是通用曲线 , 不作数 。 当时 , 索尼不以为然 。 第二年 , 在一次全球行业大会上 , 只见索尼总部的技术研发总监站在门口 , 特意等着马平 。 对方客客气气地鞠了一躬 , 说:“马先生 , 你此前说的是对的 。 ”
自主研发 , 或许在对文化影像提出更高要求的未来 , 是创作绕不过去的坎儿 。
发展数字经济的上海能为影视做些什么
一个多月前 , 中国顶级视效团队墨镜天合的高管在专委会牵线下 , 找到上海科技大学的MARS实验室 。
上科大一直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 其MARS实验室为信息学院和创艺学院的联合实验室 。 虞晶怡教授担任实验室负责人 , 主攻计算机视觉、图形学、计算影像学等 。
“这个领域本就与影视行业高度相关 。 ”实验室成员吴迪解释 。 比如美国2019年图灵奖获得者 , 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室教授和计算机科学家、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 这个奖项 , 正是表彰他们的研究对电影产业的革命性贡献 , 尤其是让计算机CG成像技术广泛用于影视制作 。 可见该领域与影视之间的相关性 。
几年前 , 墨镜天合就对虞晶怡略有耳闻 , 一直以为研发并不成熟 , 此次交流后才发现 , 原来MARS实验室的很多技术已经可以用于影视拍摄 , 只是需为影视工业量身打造 , 进行成果转化 。
比如 , 墨镜天合一直想从好莱坞引进一套顶级技术设备“LightStage” , 但始终未成 。 它能以超高精度捕捉人体运动时的信息 。 通俗地说 , 它精细到能识别人脸极细微的结构变化 , 连皮肤材质都可纳入数据模型 , 人脸可渲染得非常逼真 , 是全球顶级的动作捕捉和建模设备 , 影视界渴慕已久 。 本以为国内没有 , 未料MARS实验室已自主研发了国产版 , 还加入了光场技术 , 取名为“穹顶光场” , 令人喜出望外 。
“此次沟通之前 , 我们也不知道影视圈需要什么 。 ”另一位研发人员张启煊说 , 如动作捕捉 , 影视圈与学术圈使用的数据格式都不一样 , 工业生产流程也不相通 。 有些影视应用 , 学术上不会去做 , 需要针对影视人的需求进行特别开发 。
原来 , 散落在不同领域的科研 , 很多都可用于影视 。 专委会最近的一项调研显示 , 我国神经网络图像处理领域的若干项技术已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 但研究者们只关注自己的学科 , 从未想到把技术应用于影视 。 彼此都有需求和热情 , 就是缺少信息渠道 。
近几年 , 科幻电影、电影科技、电影工业体系备受重视 。 归根结底 , 它对科普事业利在千秋、对文化的影响可辐射全球 , 它本身也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和科技综合能力的考验与象征 。
如今 , 不少城市积极响应 , 抢着打造“科幻”这个香饽饽 。 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中国影视发源地 , 同时正在发展数字经济的上海 , 能做些什么呢?被采访者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
比如 , 可建立跨界合作机制 。 各行业协会本是一种沟通渠道 , 但目前行业协会更多只关注自家的事 。 或许城市层面自上而下的统筹 , 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
比如 ,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 , 把散落在各领域的科学资源、研发人员进行整合 。
我们的影视工业整体情况怎样 , 此前未做过彻底排摸 , 究竟哪些技术特别需要攻关?对科学界来说 , 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光学、计算机视觉等 , 当地已有哪些学科资源可整合?投入怎样的精力 , 能让科学和影视手拉手?
进一步说 , 各大城市扶持影视产业 , 举措往往是补贴政策、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建设基地等 , 很少涉及电影工具 , 研究电影工业背后的科技问题 。 在人才引进上 , 有的地方把制作人、导演、编剧列为人才 , 视效总监等高科技人才却不算在引进之列 。
“国产影视项目的流动性其实非常大 。 ”马平说 , “今天这里补贴多就去这里 , 明天那里更好立即流到那里 。 影棚建好 , 剧组来了 , 拍完剧组又走了 。 ”
上海如今正在打造松江科技影都 , 其中明确提到“鼓励影视前沿科技创新” 。 而未来 , 上海如何真正成为影视制造业的高地 , 形成一个长久循环的生态圈?一些受访者认为 , 科技恰恰是重点 。 其他要素都可能流动 , 但有一个不会轻易跑——当地的产学研成果 。 研发跑不了 , 实验室跑不了 , 科研人才跑不了 。
上海拥有工业城市的基因 , 又有高校院所等科研基础 , 两者兼备 , 产学研一体化本就有先天优势 , 加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这些都是上海的独特竞争力 。 着眼于科技与影视的深度融合 , 大有可为之处 。
科技成果、工业体系 , 能让流动的影视项目落地生根 , 也是未来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关键 。 想要站在制高点 , 就得承受大风险 。
【科影|当科学家参与电影产业】作者:龚丹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