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房子卖得好好的,许家印为啥非要跨界造车?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房子卖得好好的,许家印为啥非要跨界造车?
文章图片
图1/1

来源:国是直通车
文/庞无忌
昨天 , 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现身中国冬季最寒冷的地方之一——零下35摄氏度的内蒙古牙克石 , 督战恒驰汽车的冬季测试 。
新车在量产前需要经过一系列试验 , 模拟用户在极端环境下可能遇到的情况 , 其中冬季测试被视为新车量产前的关键节点 。 这个为期三周的测试 , 将为全面检验恒驰汽车在极寒环境下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 。
车企老板很少有亲赴现场参与汽车冬测的 , 不得不说 , 许家印对造车很认真 。
这一点从他密集的造车行程单上也可见一斑 。 早在进军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年 , 许家印就开始全球奔波 , 足迹遍布23个国家、47个城市 , 先后考察了58家全球汽车产业各领域龙头企业 , 甚至经常一天跑两个甚至三个城市 。
去年 , 他又多次辗转于上海、广州等地 , 赴恒大汽车生产基地、恒大全球电池研究院、恒大汽车全球研究总院视察 。
“门外汉”怎么打入内部?
虽然是房地产大佬 , 个人财富也数次问鼎中国首富 , 但许家印在造车方面可称“一穷二白” , 没有人才 , 没有生产基地 , 也没有经验 。
门外汉要怎么逆袭?恒大的答案很简单:“有钱 , 我买” 。 按许家印的话来说:“把能买的核心技术都买过来 , 买不过来的就全方面合作 。 ”
而后恒大的一系列动作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路 。 2018年 , 许家印先与贾跃亭合作 , 而后不欢而散 。 虽然这笔买卖让许家印亏了约10亿元 , 但并没有让他放弃造车这条路 , 更没有改变他的思路 。
——没有整车研发能力和资质?恒大分几次收购了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 。
——汽车设计不在行?恒大宣布与德国FEV、德国EDAG、德国IAV、奥地利AVL、加拿大MAGNA进行设计战略合作 。
——底盘架构怎么做?恒大汽车斥巨资向德国BENTELER集团、德国FEV集团收购耗时三年半研发的新能源汽车3.0底盘架构 。
——缺少电池等核心技术?恒大入股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 , 布局动力电池技术 。
——轮毂机电技术难攻克?恒大先后收购荷兰e-Traction公司和英国Protean公司后 , 全面参与轮毂电机技术 。
——想造超跑?恒大与超级跑车制造厂科尼赛克合作 , 成立合资公司 , 并于去年3月推出首款超跑Gemera 。
通过大手笔的国际并购与合作 , 恒大在3.0底盘架构、整车研发制造、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等方面 , 迅速获得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 。 此外 , 恒大还宣布在广州南沙区和沈阳分别投资1600亿元、120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 。
据粗略统计 , 许家印为新能源汽车先后投入3000亿元 。
去年8月份 , 恒驰首期六款车在上海、广州同时亮相 , 覆盖轿车、轿跑、SUV、MPV等乘用车型 , 而这距离许家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首次“敲门”才仅仅过去2年 。 成立17年的特斯拉 , 至今仅有4款车型 。
风口上的新能源汽车
房子卖得好好的 , 许家印为啥非要跨界造车?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房子卖得好好的,许家印为啥非要跨界造车?】看看新能源汽车有多火或许就能得到一部分答案 。 去年以来 , 新能源汽车成为资本市场最火热的赛道 。 特斯拉市值超8000亿美元 , 稳坐全球市值第一车企宝座 , 尤其是其上海工厂自去年初投产以来 , 特斯拉股价从92美元大涨到850美元左右 , 涨幅高达9倍多 。
虽入局晚 , 但恒大汽车也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不小的波澜 。 1月24日 , 恒大汽车公告称 , 按前五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折让8%的价格 , 向6名投资人定向增发9.52亿股新股 , 共引资260亿港元 , 各投资方自愿锁定12个月 , 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之一 。
还没能在路上见到的恒大汽车 , 其市值就已经突破4000亿港元 。 恒驰汽车冬测消息传出后 , 恒大汽车今日股价开盘再次大涨逾10% , 突破每股50港元大关 。
其实 , 盯上新能源汽车这个风口的不仅有恒大 。 华夏幸福、万通、宝能等房企纷纷入场 , 百度、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也是“摩拳擦掌” 。 不过 , 实话说 , 房企造车大多起步晚 , 而且缺乏经验 , 目前还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
过去10年 , 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有约20万家经营范围含“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 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 。 其中 , 近三成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 。
从2014年开始 , 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增速保持在30%左右 。 其中2016年注册增速最快 , 超过46% , 2020年新增相关企业最多 , 超过6.5万家 。
围城外的各界大佬拼命往里挤的同时 , 围城里的造车新势力也不甘示弱 。 1月份 , 车企销量大增 , 国内造车新势力汽车交付量实现大幅增长 。 如理想汽车理想ONE1月交付量同比增长355.8%,蔚来汽车同期交付量同比增长352.1%;小鹏汽车同比增长470% 。
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份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 , 2025年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
这是什么概念?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是4.7% , 如果2020年达到5% , 那么未来5年 , 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上 。
与增长空间见顶的新房开发业务相比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无疑更为广阔 。
来自“汽车”的挑战
投资者追捧、市值走高、如火如荼的并购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 这些好消息都不能掩盖恒大汽车目前最大的挑战——量产 。
许家印曾说 , 恒大汽车正在走一条全世界车企都没有走过的道路 。
作为一家房地产企业 , 要发挥自身优势去造车就难以避免“造车圈地”的质疑 。 这在宝能等企业身上同样存在 。
此前 , 威马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发微博称:“恒大汽车就差汽车了” 。 这一发言直指2020年上半年恒大汽车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营业收入仅0.53亿元 , 与其4000亿港元的市值不相匹配 。
唯一能打破这一质疑的当然是真正把好看好用的车推向市场 。
昨天启动的冬测意味恒驰距离量产更近一步 。 恒大电池研究院院长李浚秀(原韩国SK集团电池研究院院长)也在此间表示 , 恒大汽车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已达到世界领先技术水平 , 计划在今年下半年量产 。
当然 , 即便恒大汽车真正面市 , 也不意味着就能“叱咤江湖” , 它还需要直面造车新势力和众多传统汽车大厂的激烈竞争 , 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