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超万亿港元!那个CEO写下70万行代码的公司上市了


|市值超万亿港元!那个CEO写下70万行代码的公司上市了
文章图片
图1/2
【|市值超万亿港元!那个CEO写下70万行代码的公司上市了】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刘燕、小智、燕珊
来源:InfoQ(ID:infoqchina)
今天 , 快手正式在香港上市 , 开盘涨194% , 报338港元/股 , 发行价为115港元/股 。 快手总市值一度高达1.39万亿港元 。
快手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宿华在上市致辞中提到 , 快手最在意的始终是人 , 是对人的尊重 , 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 。 快手将一如既往坚定地与用户站在一起 。 宿华表示 , 快手选择1024作为股票代码 , 是因为1024代表了科技的力量和先进的生产力 。 快手希望用科技的力量 , 让劳动和创造释放更大的能量 , 让价值创造者得到更好的回报 。
宿华还提到 , 在他最初的构想中 , IPO这天 , 他不会出现在现场 , 只会在公司敲代码 。 不过 , 尽管宿华来到了IPO敲钟的现场 , 但他自己并没有敲钟 , 仍然是由6位快手的社区用户代表来完成了敲钟 。

|市值超万亿港元!那个CEO写下70万行代码的公司上市了
文章图片
图2/2

据快手2月4日发布的公告 , 公司全球发售约3.65亿股股份 , 所得款项净额约412.76亿港元 。 其中香港发售股份2191.32万股 , 国际发售股份约3.43亿股 , 另有15%超额配股权 。
对于快手上市后的走势 , 机构普遍预期向好 。 不过 , 截至目前 , 快手依旧处于巨额亏损状态 。 2020年前11个月 , 快手的总收入达到了525亿元 , 但同期经营亏损94亿元 。 对于亏损原因 , 快手表示 , 根据其整体增持策略 , 由于不断努力扩大用户群及提高用户参与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并发展整体生态系统 , 预计2020年销售及营销开支绝对金额较2019年会有所增加 , 因此预计2020年度的净亏损额较2019年度会有所增加 。
实际上 , 这两年快手在砸钱打广告上确实是一掷千金 。 数据显示 , 2017年快手销售及营销开支仅为13.6亿元 , 占总收入的16.4% , 而到了2020年前9个月达到了198亿元 , 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到48.8% 。 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推广及广告开支 。
不过按照快手目前的市值 , 成功上市后 , 毫无疑问 , 也将会开启一场造富运动 。 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0年9月30日 , 根据快手前雇员持股计划 , 4551名快手公司员工认购5.24亿B类股份 , 人均持股11.5万 , 此外还有4546名非快手在职员工认购3.21亿相关股份 。
此番快手上市后 , 有不少老铁要实现财富自由了 。
技术服务于内容
短视频或许是过去几年的诸多互联网风口里 , 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驱动型领域 。
5000名研发员工 , 24万台服务器 , 22个网络数据中心 , 半年研发投入23亿 , 研发中心遍布全球各地 , 下一代国际视频编码标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 CEO曾经写下70万行C++代码 , 这是快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无论是内容分发的推荐算法 , 还是海量视频存储下的大数据技术 , 亦或是直播热潮下无卡顿低延迟的音视频技术 , 都是短视频公司修炼的“技术内功” 。
从快手来看 , CEO、CTO等几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 , 对技术的推崇、对极致的追求从创立伊始便印刻在了快手的研发血液里 。
推荐内容是与用户最紧密联系的一环 , 可以说这一环直接决定了短视频App的用户粘性 。 快手内部针对核心场景的AI算法引擎部门名为社区科学部 , 致力于用一整套AI解决方案实现核心场景下的算法逻辑 。
快手自研了针对短视频&直播场景的多任务多目标推荐模型 , 在触发、粗排、精排到端上重排全链路上 , 针对快手数十个交互行为进行端到端建模 , 以留存为最终优化目标融合多个预估目标 , 实时为几亿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 。
在图神经网络平台方面 , 快手自研了图神经网络(KGNN) , 提供了一套支持超大规模异构动态图推荐模型的标准工具 。 相比工业界主流方案有以下显著优点:支持规模更大的图模型(比如几十亿节点全用户规模的图);支持动态训练场景 , 分钟级百万样本的实时训练和图更新 。 这也使得快手成为短视频行业首批将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大规模应用于视频推荐的公司之一 。
在大规模实时推荐训练平台领域 , 快手自研了Kuiba , 提供了一套自研流式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系统 。 与国内其他同类型方案相比 , Kuiba可以支持千亿样本万亿特征推荐模型的在线实时并行训练 , 并且具备优秀的在线预估服务性能 。 同时API接口丰富 , 与主流平台接口如TensorFlow、PyTorch等兼容 , 模型研发迭代快 。 此外还支持GPU和FPGA等各种异构行硬件 , 线上训练和预估的能效比高 。
而在视频的分发逻辑上 , 快手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快手不希望头部的视频内容占据太多的曝光 , 希望用经济学上的基尼系数控制平台上用户之间的“贫富差距” 。
快手设计的推荐机制 , 对明星、普通人都一视同仁 。
“抖快”之间胶着缠斗 , 未来路线或许会更驱同
早前就在坊间热议快手欲赴港上市不久 , 最大对手抖音也被曝出要IPO 。
短视频领域创业者王京(化名)在接受InfoQ采访时表示 , 字节跳动分拆抖音上市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 “上市公司要对财报负责 , 对增长负责 , 这很容易导致一家公司可能不敢像以前那样大量试错了 。 字节跳动的业务模式必须要涉及很多赛道 , 把成熟的业务放到上市公司 , 把那些需要大量试错的产品放在上市公司之外 , 才能保证试错成本不受到财报业绩的影响 , 这是一种很好的安排 。 ”
快手成立于2011年 , 其前身是GIF快手 , 定位图片工具应用 。 第二年 , 转型做短视频社区 。 抖音在2016年成立 , 定位音乐短视频社区 。
根据招股书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快手中国应用程序及小程序平均日活跃用户达3.02亿 , 月活跃用户达7.76亿 。 截止2020年8月 , 抖音(包括抖音火山版)日活用户超过6亿 。
在短视频领域 , 抖音和快手已是绝对的头部 , 用户群体上 , 快手在下沉市场盘踞 , 一二线城市更偏爱抖音 。 也有“南抖音 , 北快手”这一说 。 不过现在随着它们各自变得越来越大 , 抖音和快手在用户群体上会出现交叉重合的问题 。 智氪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 2019年5月快手和抖音的用户重合度达到46.5% 。
“快手和抖音的用户体量已经超级庞大 。 现在两个平台加起来每天有八九亿的日活 , 而线上总共可能只有9亿-10亿多 , 临近天花板了 , 短视频领域已经不太可能再有很大的用户红利期了 。 到达这样的体量后 , 抖音和快手肯定会相互‘侵蚀’对方的地盘 , 未来必然走向同质化” , 吴启明说 。
资深文娱基金投资人周林涛(化名)也观察到了一些“驱同”的迹象 , 从产品迭代上看 , 快手越走越像抖音 , 抖音也越来越像快手 。 因此他判断 , 未来这两个平台很可能在产品形态、流量端走向殊途同归 , 只在调性和用户群体上略有差别 。 自上次辛巴事件后 , 快手会越来越多将流量拉到自己手里 , 抖音为了更好激励内容创作者 , 会逐渐将流量开放给达人 , 二者在流量打法上差距不会太大 。
火星文化CEO李浩在接受InfoQ采访时表示 , 目前抖音和快手最大的差异化在于 , 核心内容分发掌握在谁的手里 。 快手的内容分发带有很强的社区属性 , 有强用户关系 , 属于私域流量 。 而抖音则是算法分发 , 是去中心化的平台 。
这种基因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商业化路径上的差异 。
目前在娱乐直播打赏方面 , 快手的打赏收入要比抖音高 , 因为快手的产品特质使得用户与红人之间的联系更密切 , 用户更愿意为网红打赏 。 直播打赏业务目前是快手商业化的核心业务之一 , 招股书显示 , 2017-2019年 , 快手直播打赏业务收入分别为79亿、186亿、314亿 , 分别占总收入的95.3%、91.7%、80.4% ,
而快手的广告收入虽然已经做到了百亿规模 , 但跟抖音比仍有一定差距 , 因为抖音采用算法分发内容的特质 , 使得它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广告位 , 且广告较精准、广告价值高 , 从而获得庞大广告收入 。 招股书提到 , 在2017-2019年三年内 , 快手线上营销服务收入从3.906亿元增至17亿元增至74亿元 , 分别占总收入的4.7%、8.2%、19.0%、13.0% 。
自2018年推出电商业务以来 , 快手电商业务发展迅速 , 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快手电商业务商品交易总额达到人民币1096亿元 。 快手平台的平均重复购买率达60%以上 。
“抖快”在电商方面的不同点在于 , 快手占大头的电商多掌握在一些头部主播大家族里 , 例如辛巴 。 而抖音的很多电商侧重涵盖各种品牌 , 由于靠算法分发流量 , 抖音的达人在获取直播电商流量分配时 , 可能会给平台付费 。 因此 , 王京判断 , 未来很可能抖音的电商收入高于快手 。
招股书中 , 快手提到 , 电商业务的风险在于平台无法控制平台上商户及买家的可靠及诚信以及与商户合作的物流供应商的服务质量 , 可能有损害品牌的风险 。
周林涛表示 , 这是快手电商逻辑中存在的一个缺点 , 向大主播集中的私域流量的玩法多是实物打赏的逻辑 , 缺乏基于产品和品牌的逻辑 。 有时甚至有的主播不知道卖的什么东西 , 粉丝可能存在盲目下单行为 , 这容易导致高退货率 。
他认为 , 能够跑得通的成功的电商逻辑应该具备两个标准 。 一是财务指标 , 复购率高、退货率低 , 无论是品牌供应链还是主播都能够有利润空间 。
二是定性标准 。 即 , 平台上能否“长”出一个新的品牌 , 类似于淘宝带火了“国货”品牌 。 大品牌往往是哪里有流量去哪里 , 电商的成功 , 必然会伴随着一些品牌的成功崛起 。 从这点上看 , 快手和抖音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快手在招股书中披露 , 快手未来新的商业化机会可能出现在网络游戏、在线知识分享、本地服务等众多领域 。 值得一提的是 , 由于快手比抖音有更高的男性用户比例 , 在发展游戏等业务上可能会比抖音更有优势 。
快手不再佛系
不同于抖音身上带有字节系“大力出奇迹”的明显风格 , 由于最初的社区基因 , 快手先前一直走粗放式发展路线 , 也因此给外界形成了一种“佛系”的印象 。
陈文飞(化名)所在的公司与快手和抖音都有合作关系 。 在实际的接触中 , 他能明显的感觉到 , 快手是一家没有那么强的“狼性”的公司 。 “如果跟阿里、字节跳动这样的狼性十足的公司比 , 快手确实有点佛系” , 陈文飞说 , 前者如果想做一件事 , 会快速调动资源 , 迅速干起来 。 快手做事、更新迭代的节奏相对较慢 , 做事风格很像腾讯 。
2019年6月 , 快手创始人宿华、程一笑发出了一封内部信 。 这被认为是 , 快手不再佛系的转变标志 。 在信中 , 两位创始人罕见地措辞严厉 , 直接指快手存在的反应慢 , 组织松散等问题 。 他们强调 , 快手要改变佛系的态度 , 开启战斗模式 。
自内部信后 , 快手的作风可以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 , 变得愈发高调和狼性了 。
内部信确定了一个目标 , 2020年春节之前 , 快手主站达到3亿DAU(日活) 。 当时快手主站DAU是2亿 , 这意味着要在半年内里增加1亿DAU 。 有快手员工向媒体透露 , 自从提出3亿DAU的目标后 , 部门开始了大小周工作模式 。
商业化也开始提速 。 内部信发出1个月后 , 2019年快手的商业营收目标在原来百亿的基础上再加码50% , 达到150亿元 。 此前定下的2020年的GMV目标原本调高到1000亿 , 后来在抖音调高2000亿后 , 快手电商将目标调高至2500亿 。
快手对外发声越来越密集 , 它也在探索如何“出圈” 。 2020年春节 , 快手拿下了春晚红包独家合作权 。 接下来 , 快手电商直播频频请一些科技大佬和明星站台 , 签下了周杰、郑爽首场直播 , 签约张雨绮成为代言人 , 董明珠、丁磊等大佬在快手上直播带货 。 后又与与江苏卫视打造了一千零一夜大型晚会...
提速“大招”带来了不错的成绩单 。
截止2020年6月30日 , 快手中国程序和小程序平均日活3.02亿 。 截止5月30日 , 快手的日活跃用户突破2亿 。 而2018年底时 , 快手的DAU还仅为1.6亿 。
主管快手广告和营销业务商业化的快手高级副总裁马宏彬曾表示 , 2020年1-8月 , 快手商业化营收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5倍 , 头部客户新增2.6倍 。 2020年8月快手电商订单量超5亿单 , 过去12个月 , 快手电商累计订单总量仅次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 。
佛系的快手正在逐渐磨砺自己身上的狼性 。
快手为什么变了?这里面或许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
2018年 , 快手面临着抖音巨大的竞争压力 , 2018年年中 , 抖音日活破1.5亿 , 与快手相当 , 此后实现逆袭 , 超越快手成为行业第一 。 2019年 , 抖音广告营收600-700亿元 , 超出快手(120-130亿)几倍 。
“我觉得 , 其实在2018年 , 快手就已经输了 。 未来与抖音的短视频战役 , 它很可能也会输” , 周林涛表示 , 这种转变更多来自于快手对于自己流量的焦虑 , 来自于短视频优势逐渐削弱的压力 。 快手更早看到了它在短视频DNA上的瓶颈 , 因此它提升了变现的要求 , 希望尽早的变现 。
从这个角度上看 , 周林涛觉得 , 对于快手来说 , 现在上市 , 时机很好 。 这几年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 因为如果再不上的话 , 后面一旦和抖音差距进一步拉大 , 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不利 。 在资本市场上 , 现在它还可以去抢“短视频第一股”的概念 , 但如果未来它的短视频DAU占比越来越低 , 可能就很难再打这个概念了 。 因此快手现在迫切希望上市融资 , 以巩固其在短视频领域的地位 。
相比抖音 , 快手在流量端略显疲态 。 但周林涛认为 , 在商业化变现上快手还远远没有到达瓶颈期 , 它还有很多基础设施可以去完善 , 很多变现路径可尝试 , 在变现端还有很大的空间 。 “留给快手的机会不多了 。 现在留给快手的机会就是 , 尽快的推进资本化 , 尽快建设好基础设施 , 做好商业化变现 , 在流量略显疲态的情况下 , 不要流失流量 , 并将手中的流量做好变现 , 实现流量与变现的权衡”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