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创业十年上市遭热捧,快手如何抢下短视频第一股?
文章图片
图1/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访人员 |姜菁玲 袁伟腾
2月5日 , 快手科技(01024.HK)正式登陆港股市场 , 每股定价为115.00港元 , 全球发售约3.65亿股 , 预计募资412.76亿港元 , 估值超过500亿美元 。
开盘当日 , 快手大涨194% , 股价报338港元 , 总市值达1.39万亿港元 , 在港股中排名第八 。
正式上市之前 , 快手在资本市场已十分火热 。 根据2月4日公布的打新情况 , 快手香港IPO获得了超过142万散户的认购 , 超额认购1204倍 , 刷新香港纪录 。 在1月26日开始打新当日 , 有券商网站一度崩溃 。
短视频是国内近年来的热门赛道 , 而快手是国内短视频头部公司 , 主要以直播、线上营销以及电商手段变现 。 快手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0年9月 , 快手日活为3.05亿 , 月活为7.69亿 。 截至11月 , 快手营收为525亿 , 毛利209亿 , 毛利率为39.9% 。
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 , 当前短视频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稀缺性 , 同时快手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 在上市之后快手很容易被纳入指数、港股通 , 从而吸引更多主动和被动资本的追逐 。
从2011年创立动图工具Gif快手 , 2013年转型短视频社区 , 再到2016年被主流舆论关注 , 2019年开始大步向前 , 快手十年的创业征程随着上市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从公平普惠开始
2013年 , 在晨兴资本(现五源资本)的张斐撮合下 , 程一笑认识了宿华 。
彼时 , 程一笑正在做的动图工具Gif快手由于产品内容单一和管理问题 , 正处于瓶颈期 , 发展不温不火 。 而宿华在谷歌累积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后 , 回国多次创业 。 在2013年 , 他与百度张栋共同创立的One Box被阿里收购 , 实现了财务自由 。
不善言辞的程一笑和宿华第一次见面 , 就觉得“话匣子被打开了” , 围绕着人工智能算法 , 两人聊了很久 , 之后宿华决定加入快手 。 那年10月 , Gif快手改名快手 , 正式转型短视频社区 。
在快手官方出品的《被看见的力量》一书中 , 宿华回忆自己对幸福感的追求 , 经历了对清华大学、十万美元年薪的目标之后 , 落在了“利他”上 。 多年技术生涯后 , 宿华开始希望创造一个有价值观的产品 , 而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攀登巅峰 。
出生于湘西小山寨的宿华认为 , 大多数城里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全貌 , 尤其是对于“五环之外”的人们缺乏了解 。
“全中国14亿人 , 一年下来媒体只关注几千人 , 大多数人一生都得不到关注 。 ”在宿华的阐释中 , 互联网时代核心的资源是注意力 , 但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很容易陷入马太效应 , 分配不均 。
公平普惠成为快手在早期被经常强调的价值观 。 这个价值观为快手圈定了想要影响的用户——大多数的普通人;也为快手确定了“去中心化 , 去头部化”的流量分配逻辑 , 给腰尾部用户获得关注的机会;同时 , 快手的产品交互采用双列点选 , 而非单列沉浸 , 给用户选择权;在运营上也做得比较轻 , 让关注页面成为私域流量入口 , 帮助内容创作者打造自己的关系链、沉淀自己的粉丝 。
公平普惠的价值观让快手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氛围 , 它降低了用户依靠短视频去表达和获取关注的门槛 , 让普通人有被看到的机会 , 而不是聚焦于明星大V 。 快手高级副总裁马宏彬把这个特点形容为“普通人的星探 , 潮流的发动机” 。
宿华发现了“巨大的人群”——更多是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的人群 , 快手成为了他们的表达、社交渠道 。
【界面新闻|创业十年上市遭热捧,快手如何抢下短视频第一股?】在当时宿华和程一笑的心中 , “优秀的产品可以自然生长 。 ”快手早期的增长确实也印证了这句话 。 2016年之前 , 快手吃尽下沉市场红利 , 在几乎没有做市场推广的前提下 , 其用户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 2014年7月 , 快手DAU超过百万 , 2015年1月DAU超千万、MAU超2千万 , 到了2016年底 , 用户量已达4亿 , MAU、DAU分别超过1.1亿、4000万 。
另外 , 普惠的价值观和接地气的内容强化了快手的社交属性 , 让平台成为具有较高壁垒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社区 , 这种基于信任的“老铁”关系对于快手的用户留存和活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此时自然增长的“佛系”状态也体现在快手公司的商业化上 。 2017年以前 , 快手对外的口号还是 , “不打广告 , 让用户自由生长 , 做真实世界的投影和记录者的快手” 。
普惠原则下 , 快手对用户体验的在意程度十分之高 。 快手高级副总裁严强曾经提到 , 2016年快手商业化刚刚开始试水的时候 , 宿华的态度非常谨慎 , 只愿意投入极少的流量进行变现测试 。 当初还在OKR上制定了一个用户体验指标 , 与广告收入指标形成对冲 。
彼时 , 快手在商业化上没有太多动作 , 只是2016年4月上线了直播功能 , 依靠用户打赏的虚拟礼物获得少量收入 。
摆脱佛系 , 快步向前
2017年以前 , 快手能够在缓和增长策略之下实现自增长 , 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没有足够强大的竞争对手 。
彼时 , 虽有同在2013年上线推出的美拍和秒拍 , 但是二者一个是手机拍照分享应用 , 另一个是微博独家短视频应用 。 在同样的产品和定位上 , 快手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几乎是空白 。
然而 , 抖音闯入 , 竞争环境发生了改变 。
凭借沉浸单列、全屏高清、音乐、滤镜、趣味玩法等优点 , 加上算法和强运营 , 2016年8月上线的抖音 , 用户开始快速增长 。
有趣的是 , 自媒体人判官曾在文章中提到 , 早在2017年 , 快手内部曾经就对抖音进行过战略分析 , 彼时快手日活在4000万 , 抖音还只有几十万日活 。 虽然有员工建议宿华注意抖音 , 但是听完报告会的老板们却“并没有反应” 。
很快 , 2018年抖音的用户数开始起飞——2018年1月抖音DAU达到3000万 , 2月就达到7000万 , 6月超过1.5亿 , 正式超过快手 。 2018年年底 , 抖音日活达到2.5亿 。
抖音的声量越来越大 , 在快手内网 , 很多员工也开始疑问为什么抖音会超过快手 。 更可怕的是 , 之后快手与抖音差距被不断拉大 , 在2018年底日活差距接近1亿 。
在2017年宿华等人所听取的战略会议上 , 分析师们给出的结论之一是 , 用户玩抖音有助于快手 。 这个结论在当时有一定的准确性 , 抖音的迅速铺开让短视频这个赛道变宽 , 影响力更大了 。 而快手也在其中受益 , 自身获得了增长 。
但行业的前期红利随着两者竞争的逐渐激烈很快消逝 。 快手和抖音一起对增量市场的争夺很快进入尾声 , 要想继续增长 , 就要进入对方的腹地去抢夺用户 。
防卫的战争不得不开始打响 。 2019年春节后 , 快手高管和产品团队去重庆做完用户调研后 , 实地感受到了快手和抖音的差距 , 之后管理层决定改变佛系增长状态 , 开启激进增长模式 。
2019年6月 , 宿华和程一笑发表内部信 , 表示对快手现状的不满意 , 号召全员进入战斗状态 , 将变革组织、优化结构 , 设定2020年春节之前实现3亿DAU的战斗目标——这也是所谓“K3战役”的开始 。
为了实现K3战役目标 , 快手在人才引进、产品策略、内容运营、商业化方面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调整 。
战略上 , 快手推出极速版、采取网赚模式 , 主攻下沉市场;市场营销上也相当激进 , 在2020年春晚红包活动中 , 快手投入40亿预算拉新促活 。
商业化上 , 快手商业化逻辑从单纯的“卖流量”变成了“构建商业化生态” 。 商业化的任务聚焦到了怎样让创作者变现 , 让创作者可以沉淀私域流量 , 反哺公域流量 , 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
快手原商业化负责人严强在虎嗅的一篇报道中提到 , K3之前 , 快手商业化的服务对象是广告主以及对作品有曝光需求的创作者 。 在这个前提下 , 快手推出了信息流广告、快享(视频贴片广告 , 创作者可以从中获得收益)、粉丝头条等产品 。
但是K3之后 , 快手商业化部门决定放弃过去以广告主为中心的做法 , 向“阿里”学习 , 构建商业化生态 , 实现私域流量的产业价值——开发商家号系统 , 帮助各行各业的商家沉淀私域流量 , 做流量运营和营销;开发面向创作者的新玩法 , 比如全民任务 , 帮助创作者将自己的流量变现 , 商家可以利用创作者的流量去触达用户 。
快手在2019年喊出商业化全面提速的口号 , 到2020年5月 , 快手已经基本解除了对流量投入的限制 。
从结果看 , 2017至2019年快手商业化实现了迅速发展 。 直播上 , 打赏生态不断完善 , 收入分别为79亿元、186亿元、314亿元;线上营销服务收入为3.906亿、17亿、74亿人民币;电商交易额上 , 从2018年的0.97亿元飞跃至2019的596亿元 。
最终 , 从2019年第四季度开始 , 快手和抖音MAU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 到1月缩小至不到6000万;春节期间快手主站APP的DAU峰值达2.9亿 , 叠加快手极速版的用户 , 达成DAU破3亿的目标 , K3战役宣告初步成功 。
快手开始撕下佛系标签 , 快步向前 。
K3战役后的这一年
不过 , 初步告捷并不意味着最终胜利 。 在快速扩张的背景下 , 快手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
从K3战役的结果来看 , 虽然快手达成了峰值破3亿的目标 , 但是在第二阶段的DAU平均值并没有如愿保持 。 根据QuestMobile数据 , 快手DAU在春节期间达到峰值以后 , 日活曲线下跌明显 。
而快手虽有想要破圈的决心 , 但结果也不太如意 。 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 , 快手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营销费用 , 比如引进周杰伦等明星做推广 , 并在篮球、二次元等方面持续投入 , 试图向一二线城市用户和年轻用户靠拢 , 打破地域限制 , 打造泛娱乐国民社区 。
但是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 , 效果并不明显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快手平均MAU为4.846亿 , 截至9月30日 , MAU为4.829亿 , 到了11月30日 , MAU降为4.814亿 。
从日活月活数据来看 , 快手几乎陷入增长停滞 。 日活数据几乎不动 , 月活数据反而下降 。 而值得注意的是 , 截至2020年9月份 , 快手花在营销上的投入费用接近两百亿, 是去年同期的4倍 , 2019年全年的2倍 。 也就是说 , 快手在投入了占营收比重50%左右的营销费用去做增长 , 但效果微乎其微 。
K3战役本身对快手的价值观也带去过挑战 。
一位快手员工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 , K3战役是快手内部第一次大规模明确的数据驱动战争 。 战役的计划分层落到了每个人的OKR上 。 但实际上有时候过于追逐数字 , 会让人怀疑快手的初心是否已经丧失 。
他提到 , 从19年下半年K3开启之后 , OKR对于DAU的重视明显上升 , 但对快手普惠的价值观体现却很少 。 “尤其当所有人都开始说 , 要怎么引入大V、给大V扶持的时候 , 腰部尾部的用户的利益势必会受损 。 ”
晚点LatePost曾援引一位快手高管表示 , 快手在战略上最值得反思的不是数据 , 不是打法 , 而是战略目标的设立 。 无论是K3还是A1(快手春晚项目代号) , 都只是公司视角的目标 , 不是用户视角的目标 。 未来快手在战略思考时 , 会更加回归初心 , 思考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 因此在2020年 , 不会再有数据目标为导向的战役 。
此外 , 近一年间 , 快手内部组织问题仍然在不断暴露 。
2020年6月24日 , 媒体将快手前50号员工朱蓝天在内网发布的《谈谈我司的病》一文曝光 , 文章对快手组织存在的信息通畅问题、人员管理问题、文化稀释问题一一指明 , 强调“君有疾在身 , 不治恐将亡” 。
在这个帖子下 , 宿华承认 , “包括消失的老板、信息通畅问题、组织分工协同、伪数据驱动 , 文化稀释等等问题 。 这里每一类问题都是已知的问题 , 而且都是在处理中的问题 。 ”程一笑则说 , 之前的快手并不是没有问题 , 而是增长掩盖了问题 。
看起来 , 快手在寻找增量和组织变革上需要做的努力 , 并没有随着K3战役的结束而结束 。
时至今日 , 快手正在变得和抖音越来越像 。 不仅仅是在流量分配策略上 , 快手开始更加注重公域流量、扶持创作者 。 2020年9月快手上线的8.0版本 , 快手App开始兼容双列点选和单列上下滑两种浏览模式 , 并且在首页“关注、发现、同城”三大栏目基础上 , 增加了底部导航栏和“精选” , 支持单列沉浸式上下滑体验 。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 快手与抖音之间的差距很清楚 。 目前 , 根据2020年9月抖音对外披露的数据 , 包括火山版在内的抖音应用日活已经超过6亿;而快手招股书中披露的截至2020年11月 , 加上小程序的快手应用日活大约在3亿左右 。
“这意味着 , 一定程度上说明抖音的产品方法论是有优越性的 , 而快手在产品上是需要调整的 。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
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 , 2021年快手的三大战略方向为上下滑、南方、产业化 。 也可以看出 , 除了产品变单列 , 对于“南抖音、北快手”的局面 , 快手还将增长的希望放在了渗透抖音的腹地南方地区;同时 , 在产品内容上 , 快手计划横向扩张 , 不满足于给用户提供娱乐价值 , 进军产业化 , 纵向扩展更多“视频+产业"领域 , 如教育、电商等等 。
在组织变革上 , K3战役只能说是一个开始 , K3战役涉及快手全公司多部门的协同作战 , 快手的组织或许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梳理 , 不过这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 宿华在K3战役战略复盘会上曾表明 , 虽然没有彻底完成变革组织的目标 , 但是组织的问题得到了暴露 。 暴露之后 , 就可以针对性去解决 。
K3战役以来 , 快手在组织上的确动作频频——2019年上半年 , 快手招募了韩叙、王剑伟、余双等多名高管 , 扩充在运营、产品、商业化、垂类内容方面的实力 。 2020年5月 , 快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 核心高管轮岗 。 2019年3月 , 快手发布职级体系 , 分为24条专业通道以及6大档、16小档的专业职级 。 2020年12月30日 , 快手首次明确了企业价值观快手派 。
上述快手员工向界面新闻采访人员回忆 , 2019年下半年 , 宿华在内网曾坦言 , “我也希望一夜之间团队就能变得强大 , 但是组织变革是一个需要经历痛苦的过程 , 希望大家理解 。 ”
2021年刚刚开始 , 快手仍然在组织变革以及寻找增量的路上 , 上市并不会成为快手的灵丹妙药 。 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 ,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 预测快手仍然需要在市场营销上继续投入;在营收上需要加强音乐版权在内的内容投入 , 逐渐改善快手当前以直播为主的营运结构 。 而快手2020年9月底的营运资本并不充沛 , 因此 , 上市对快手来说是最直接的补血 。
短视频企业的稀缺性号召着资本市场对快手的追逐 。 跑步上市的快手提前摘下了短视频第一股的称号 , 又一次占据了先机 。 但它的劲敌抖音也并未停下脚步——抖音、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将打包上市的传言也仍在坊间流传 。 资本市场 , 将是二者未来新的战场 。
推荐阅读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国际|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国际创业大赛冠军,获价值千万元奖励
- 机器人|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国际创业大赛冠军,获价值千万元奖励
- 新闻|(暂不发)2021新闻年历|你不停翻着新闻,寻找时间的故事
- 新闻|祝贺!我国成功发射天绘-4卫星
- 葡萄|中恒五金携手葡萄城:10年软件开发经验,凭借活字格低代码平台再创业
- 技术|尖端科技“赛马场” 创业新丁“第一站”
- 宝将|相互宝将于明年1月关停,华为回应6亿元成立精密制造公司,俞敏洪正式进军直播带货,台积电1nm工厂敲定,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新闻|倒计时3天的澎湃新版块,背后是百年“烧脑”史
- 新闻|小米正式发布MIUI 13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