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为“天问一号”精确测轨 上海天文台VLBI团队坚守岗位过新年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昨天19时52分 , 成功实施近火捕获制动 , 顺利投入火星的引力怀抱 。 未来十几天 , 它还将通过多次变轨逐步靠近火星 , 最终到达停泊轨道 。
从2月1日起 , 位于松江天马山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基地VLBI观测大厅就异常忙碌 。 为了给“天问一号”测轨提供精准参数 , VLBI(甚长基线干涉)团队约90名科研人员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 , 集体就地过年 , “这个新年陪火星一起过” 。
早半年就打算好就地过年
即使没有疫情 , VLBI团队中的大多数人也会选择就地过年 。 这是从“天问一号”出发那一刻起 , 大家默默做好的打算 。 “根据精确计算和预测 , ‘天问一号’会在除夕前后进入近火捕获的最关键阶段 。 ”吴德是上海天文台VLBI专业博士生 , 在观测过程中 , 他负责将最后得出的VLBI测量数据和轨道参数传送到北京飞控中心 。
虽然“天问一号”刚完成近火制动 , 但它早在2月1日起就开始靠近火星 。 成功制动后 , 它还会在火星引力下 , 绕着既定的椭圆轨道 , 不断靠近火星 , 直到十几天后到达距离火星表面约数百至数千千米的停泊轨道 。 为了安心陪着“天问一号”和火星过年 , 吴德去年就利用假期回陕西渭南的老家探望父母 。
这是吴德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 。 不过 , 上海天文台为坚守岗位的他们送上满满“年味” 。 除夕当天 , 食堂会有饺子供应 , 而且还欢迎家属来天文台过年 。
35岁的姜楠负责数据传输 , 也就是将望远镜天线接收下来的原始数据 , 传输到VLBI数据处理中心 。 姜楠有个6岁的宝宝 , 先生准备在她大年初一值班时 , 带着孩子来和工作中的妈妈一起过春节——虽然不能进入观测大厅 , 却也可以感受一下妈妈的工作氛围 。 姜楠的父母家在河北 , 前段时间出现疫情 , 她也颇为惦记 。 为了寄托思念 , 表达对父母的关心 , 她早早购置了年货寄回老家 。
任务测量精度远优于工程指标
“我们负责的VLBI是‘天问一号’在各个测控段精密测定轨必不可少的手段 , 特别是在地火巡航段、近火捕获段等关键弧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庆会 , 55岁的年纪头发已经花白 。 自“天问一号”发射至今 , VLBI分系统共进行了106次观测 , 而他参加了其中的104次值班 。
这半年多 , 刘庆会几乎天天待在佘山 , 只在没有观测任务的周末偶尔回一次家 。 从睡沙发到住宿舍 , 他一直和年轻人待在一起 , 生怕出一丁点儿差错 。
为满足‘天问一号’的测轨要求 , 刘庆会带领团队完成了40多台套软硬件的研发、测试和现场安装 , 持续开展火星探测VLBI高精度测定轨技术研究 。 最终 , VLBI测量精度大幅提高 , 时延测量精度达到0.1纳秒 , 时延率测量精度每秒0.3皮秒 , 远优于技术指标要求 , 有力支撑了“天问一号”轨道的四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 。
【观测|为“天问一号”精确测轨 上海天文台VLBI团队坚守岗位过新年】随着“天问一号”奔向火星的足迹 , 团队的观测时间每天都会有变化 , 从启程时的下半夜至次日上午 , 逐渐前移到现在的每天中午12点到午夜零点 。
身为团队负责人 , 刘庆会曾经最担心的就是春节排班 。 由于2020年航天任务较多 , 且时间跨度较长 , 从嫦娥五号到“天问一号” , 再加上常规天文观测任务 , 整个团队几乎处于连轴转的状态 , 期待过年休息放松一下 , 也是人之常情 。 “没想到 , 大家自觉就地过年 , 排班时 , 几乎没人计较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值班” 。 吴德的岗位是隔天值班一次 , 一次12小时 。 与他搭档的同事家在上海 , 于是他主动要求承担除夕夜的值班任务 , 好让同事回家陪伴家人 。
刘庆会说 , 三个月后 , “天问一号”将进入着陆火星的最关键时刻 , “我们还将继续开展VLBI观测 , 为后续的多次轨道机动、火星软着陆、科学探测阶段的精密测定轨服务 , 力争用更好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
作者:许琦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