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有头有脸的AI公司竞赛上市,只剩科创板可指望了
文章图片
图1/1
AI公司进入了新一轮竞赛——上市 。
文丨张丽娟
2021年 , AI公司“上市竞赛”有多热闹?
自2020年7月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 , 抢下“AI芯片第一股”后 , 仅11-12月 , 海天瑞声、云知声、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格灵深瞳6家AI公司就分别传来IPO的消息 。 很快 , 旷视科技、推想科技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 除此之外 , 商汤科技、第四范式、地平线、思必驰、壁仞科技等也不断有上市消息传出 。
但众多AI独角兽为何明知一旦上市 , 估值神话可能破灭 , 亏损现状台前亮相 , 毅然决然还是要争夺所谓的“AI第一股”呢?
采访中的某位一线投资人一语中的 , “等不及了!”
资本等不起了
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的科创板IPO进度还停留在“已问询”状态 , 在港股上市受阻的旷视科技也选择来科创板一搏高下 。
2019年8月 , 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 , 第一次打出AI企业上市的信号弹 。 但随着港股上市受阻 , 寒武纪科创板风光上市 , 以云从科技为开始 , 有头有脸的AI企业除了“领头羊”商汤科技之外 , 都不是在科创板上市的路上 , 就是传闻科创板上市的路上 。
到目前为止 , 融资上市、冲刺IPO是当下较为恰当地选择 , 让市场看到希望和企业的决心 。 毕竟 , 众多AI企业都有大笔资金需求的富贵病 。
2020年的资本寒冬 , 让AI资本市场变得更“冷静” 。 2020年3月 , 依图科技完成30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 投资方为润诚产业领航基金 , 金额不到此前最高一轮融资金额的1/6 。
2019年一级市场的AI投资金额较2018年有25%-30%的回落 , 2020上半年 , AI企业投资额较上年同期下滑了1/3 , 投资人对研发时间长、投资回报慢的AI企业开始失去耐心 。
此前 ,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发表报告称 , 全球近 90% 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 中国 AI 产业链中 90% 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 。
未能实现有效造血 , 上市成为了这些独角兽们共同的、唯一的选择 。
有投资人感叹:“现在的形势是哪里能上就上哪里 。 AI公司做各个行业的落地 , 摊子铺得很大 , 成本投入很高 , 上市肯定是为了确保有持续的现金流注入 。 ”
依图科技招股书显示 , 2020年上半年 , 依图科技营收3.8亿元 , 净亏损为13亿元 。 云从科技也在招股书透露 , 2020年上半年 , 云从科技收入为2.21亿元 , 净亏损达到2.86亿元 。 与之相对应的 , 依图科技计划募资75亿 , 云从科技计划募资37.5亿 。
《财经》此前报道 , 一家头部的AI公司 , 老股东想按现有估值7折转手 , 找不到买家 , “6折且确定能很快上市 , 才有可能卖出去” 。 现在的人工智能企业 , 已经被架在火上烤 。
“有三个AI专家就能估值7亿、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表示 。
2018年 , 旷视科技融资时 , 其中7.35亿元用于回购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 3.8亿元用于回购普通股 , 这意味着创始团队可能套现3.8亿元 , 参与前期投资的资本也收回了接近8亿元投资 。 不过 , 旷视科技方面并未给予解释 。
华登国际副总裁苏东是云天励飞的投资人之一 ,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前一两年给出这么高的估值 , 其实有很高的期望值 , 这个期望值最后是要落地成为你的收入 , 不说净利润 , 至少期待收入的增长 , 所以大家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落地场景 , 各家都在争夺着布局 。 ”
目前AI的投资机构们主要分为几类 , 一类是工银国际、元禾控股、中金甲子这样的国家队 , 一类是软银这样的全球性产业基金 , 一类是腾讯、阿里等科技具体CVC , 还有一类是挖掘出众多独角兽甚至超级独角兽的基金 。
这几类投资机构中 , 软银有着自己营收的困扰 , 腾讯阿里等已然在布局自己的AI矩阵 , 投资机构又有天然的存续期 , 再加上AI企业自身的情况 , 雪上加霜 。
更重要的是 , AI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成本高、商业落地难 , 长远来看亏损情况难以改变 。 而在巨额亏损难以逆转的情况下 , 市场和资本究竟会为这种巨额亏损的企业烧多久的钱 , 烧的钱又能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利润 , 都要打个问号 。
“在估值上 , 先上市的企业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 。 一般来说 , 在缺乏足够的参考系的情况下 , 率先上市的AI视觉企业估值可能相对来说要高一些 , 而后上市的企业由于已经有了可靠的参考目前 , 在估值上可能也会相对保守 。 ”有行业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道 。
过去AI公司针对商业化不足时采取的策略大都是“场景不够 , 投资来凑” 。
AI独角兽也等不起了
AI产业从2015年热到今天 , 各行各业几乎都有人尝试过了 , 大面上看都有场景、有需求 , 但就是做不好、做得慢、不挣钱 。 从各家招股书看 , 营收较少、业绩亏损是常态 。
到现在为止 , AI企业商业化问题的关键在于 , 人工智能并不能独立改变一个产业 , 它的本质还是赋能 ,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增长曲线是满周期的增长 , 很难爆发 。
2019年度 , 依图科技36.42亿元 , 云从科技亏损17.08亿元 , 云天励步亏损5亿元 , 云知声亏损2.13亿元 。 而旷视科技在2019年上半年即亏损52亿元 。 经营性现金流方面 , 多数企业也多期仍未扭正 。
资料显示 , 成立至今 , 云从科技将大笔现金投向技术研发 , 招股书显示 , 2017年至2020年1-6 月 , 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0.59 万元、1.48亿元、4.5亿元和2.47亿元 , 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2%、31%、56%和112% 。
依图科技也是亏损的 , 主要原因也是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过大 。 依图科技的屡次融资都是以优先股的形式 , 由于经营亏损 , 这几年都陆续在融资补血 , 2017年以来融资净额超过40亿 。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就提示称 , 由于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 , 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 , 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 。
依图科技的主要客户较为不稳定 。 据招股书披露 , 报告期内 , 依图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始终在变动 。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于依赖主要客户造成的风险 , 但变动过多也会来带销售和收入不稳定的风险 。
云天励飞则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 报告期内 , 该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2%、78.43%、52.11%和71.44% , 客户集中度较高且呈现波动趋势 。 招股书对此解释称 , 主要系公司业务当年处于爆发初期 , 当年收入金额相对较少所致 。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也曾表示 , 尽管人工智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风口 , 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的爆发 , 主要因为眼下的技术还不能达到行业应用的水平 , 技术有待优化 。
与之相对的 , 自2014年的A轮到2020年的E轮合计15次股权融资后 , 依图科技在最后的2020年6月E3轮融资时 , 估值已经远超100亿了 。 事实上 , 依图科技2018年7月融资时 , 估值已经超过150亿 。 这次科创板上市打算募资75亿 , 新增股份占比不超过15% , 测算估值为500亿左右!
且有媒体爆料 , 云从科技最后一轮融资后的估值超250亿元 , 如果以40亿美元保守假定 , 折合人民币大约260亿元 , 按照2019年云从科技8.07亿元的营收计算 , PS(静态市销率)为32倍 , 而当前A股市场中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讯飞(002230.SZ) , 当前PS(静态市销率)为9.5倍 , 云从科技的估值要高出不少 。
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AI四小龙中商汤科技累计融资约187亿+人民币 , 旷视科技累计融资约83亿+人民币 , 依图科技累计融资约25亿+人民币 , 云从科技累计融资金额排名第三 , 约为34亿+人民币 。
李开复在2020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 , “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资人的韭菜 。 ”
AI公司非理性烧钱模式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 但无钱可烧的AI企业甚至没有活下去的资格 。
印奇在一封公开信中 , 将人工智能创新比喻为一场“无限游戏” 。 在印奇看来 , 有限游戏通常受时间限制 , 有输赢双方及明确的规则 , 而无限游戏则会一直持续 , 规则和参与者也会不断改变 。
或许只有上市 , 才能把这个属于AI企业的“无限游戏”不断地继续下去 。
上市才是互搏的开始
上市还意味着另一层压力的开始 , AI公司将会被拿在镁光灯下各种被比较 。 比如旷视招股书一出来 , 知乎上就有人将其从业务角度与海康威视比较 , AI概念角度与科大讯飞比较 。
从需求端来看 , 发展AI已是全球共识 , 目前安防、智能汽车、教育、医疗、新零售等是应用热点 。 从政策端来看 , 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 需求爆发叠加政策鼓励将加速产业化落地 , 当前人工智能有望进入规模商用的红利兑现阶段 。
AI在各行各业的商业化 , 就是在一路打怪过关:只吹技术不泡客户 , 就摸不准行业痛点;找到痛点了 , 搞不定优质足量的数据 , 就做不好效果;搞出效果了 , 如果客户之间业务数据差异大 , 就抽象不出标准产品;即便是功能上做出标品了 , 自家渠道生态里没有能搞算法的交付伙伴 , 也做不到产品化规模化发展 。
冷静下来的一级市场 , 逐渐聚焦到B轮以后的投资 。 也就是说 , 市场更在乎公司在“商业”的成长性 , 而并非“技术“的成长性 。 而一级市场的价值取向 , 比将深刻影响二级市场 。
由于AI独角兽们估值高 , 而盈利能力又不足 , 一旦登陆资本市场是否会出现倒挂的情况难以保证 , 这是部分独角兽选择观望的重要原因 。
去年7月 , 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印奇和联合创始人唐文斌 , 少见地共同参与了一个媒体交流活动 。 他承认 , AI的快速爆发期发生在五六年前 , 现在正处于“死亡之谷”的泡沫期 , 不带来真实价值的AI公司将被淘汰出局 。
走出这个阶段所需的时间 , 印奇认为大概需要18-24个月 , 目前行业“行之将半” 。
【投中网|有头有脸的AI公司竞赛上市,只剩科创板可指望了】也就是说 , 在现在这个AI产业落地的深水区 , 谁能最先实现价值闭环、产业落地 , 谁就将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 而市场留给它们的时间 , 还剩下不到两年 。
推荐阅读
- 代码|GGV纪源资本连投三轮,这家无代码公司想让运营流程变简单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bleu|字节跳动火山翻译上新 38 个稀有语种,翻译能力再升级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性格 明年底或完成原型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牛上|英媒文章:2021年最有趣的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