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煮成熟饭,“屌丝的第一辆车”能否异军突起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谷岛
来源:谷岛财经(ID:marketingsir)
车界没有谣言 , 只有遥遥领先的预言:这句话又在小米身上得到了验证 。
在此之前 , “小米造车”的新闻频频传出 , 但都被无情否认 。 就在20年12月15日 , 还有图文消息称 , 小米将与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 S1 , 售价为 84999 元 , 不仅配有详细车型图片 , 还传其隶属“小米蓝天计划” , 用户预定后可以在指定的比亚迪商店提车 。
文章图片
图2/4
然而即使是如此图文并茂、证据详实的消息 , 还是被否认了——比亚迪方表示 , 该内容属于虚假消息:“目前我司针对相关信息已依法取证 , 后续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声誉 。 望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 ”
甚至 , 小米前公关负责人徐洁云曾放出狠话:“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 , 都是假新闻 。 ”
文章图片
图3/4
然而2月19日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其从多个信息源获悉 , 小米已确定造车 , 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 , 虽然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甚至有知情人士表示 , 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
随后 , 小米集团以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表示 , 等等看看 , 暂时没有 , 更多的信息暂不予回应 。 然而 , 这次资本市场已经“认出了风暴并激动如大海”:
小米造车确凿消息传出后 , 小米股价一路狂飙 , 涨幅超过10% , 达到32.7港元 , 市值重回8000亿大关 , 成交额达到134.5亿港元 。 即使在小米回应“暂时没有”后 , 股价有所回落 , 收盘时落到30.65港元 , 然而总体形势仍然大好——单日涨幅达到6.42% 。
事实上 , 频繁传出的小米造车新闻不是空穴来风——相反 , 早已蓄谋已久 。 可以说 , 这是小米赖以突破瓶颈的新增长曲线——风口下的新能源汽车 , 是小米即将押注、开辟新赛道的重中之重 。
小米为何造车:
蓄谋已久 , 瞄准风口
小米为何要涉足造车领域?
首先 , 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过度饱和:据市场研究机构 IDC 的公开数据 , 2020 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分别下降11.7%、16%、1.3% 。
尤其是依靠性价比起家的小米 , 在市场饱和的危机中 , 是被波及的第一梯队:智能手机普及后 , 过去“以性价比换市场”的套路不奏效了 。 想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分一杯羹 , 就得把本来为数不多的利润一压再压——据小米2019年的年报 , 小米手机业务的毛利润仅占总毛利润可怜的5.7% 。
要想破局 , 除了把手机业务向高端转型外 , 更重要的是开辟第二赛道:造车就是最好的选择 。
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 , 新能源汽车炙手可热的程度让人眼红: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 , 到了2025年 , 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汽车将高达60% , 同时 ,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 20% 。 反观日渐萎缩的手机市场 , 新能源汽车市场以不可估量的速度日渐膨胀 。
与此同时 , 新能源造车玩家都是股市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宠儿:2010年6月29日 , 特斯拉上市 , 发行价17美元 , 至今股价上涨超过60倍 , 十年来的涨幅超过了奈飞、亚马逊、苹果这三只科技股 。 再看国内 , 蔚来股价翻了接近10倍 , 市值超过850亿美金 , 紧逼小米 。
如此对比下 , 传统互联网巨头很难按捺住自己的野心 。
其次 ,在小米“万物互联”的AloT版图中 , 车场景是重要的入口 , 也是未来重要的智能终端设备、一大流量入口 。 小米转型的野心不止于手机 , 而是整个loT业务:这也体现在2020年的财报中 , 手机收入占比不断下降 , IoT收入占比上升 。
所以 , 小米布局造车 , 可以说是蓄谋已久 , 在此之前埋下了漫长的伏笔:
第一 , 小米积极研发各种造车技术、申请相关专利 。 据天眼查App , 小米国内的关联公司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成立于2010年3月 , 注册资本18.5亿人民币 , 法定代表人雷军 。 其在2020年1月7日公开了一项名为“一种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相关专利:
此专利是关于一种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 , 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 。 采用本专利 , 可以提高档位设置的准确度 。 除此之外 , 小米在导航、定速巡航、辅助行驶等领域均有专利布局 。
而2020 年 6 月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 国际分类涉及网站服务、科学仪器等 。 商标状态分别为等待实质审查、初审公告 。
第二 , 小米广泛投资与造车有关的企业:据统计 , 雷军个人、小米科技、顺为资本已经投资了 四十家左右有关造车的企业 , 其中既有蔚来这种如日中天的造车新势力 , 又有发力车联网的地图厂商凯立德、发力自动驾驶的智行者等垂直领域公司 。
第三 , 小米携生态链企业 , 广泛与车企展开合作:如2019 年 6 月 , 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 , 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 。 又如小米手表与蔚来合作 , 实现“梦幻联动” , 通过手表控制车内智能系统 。
第四 , 在销售上 ,小米已经对销售渠道作出了相关规划:2020 年 5 月 , 小米与长安马自达宣布合作 , 助力长安马自达的汽车销售 。 与此同时 , 小米旗下电商平台小米有品新增汽车销售业务——与其说是帮助其他车厂进行销售 , 不如说是为自己日后卖车铺路 。
那么 , 为什么小米万事俱备 , 却迟迟造车?事实上 , 雷军这几年一直在观望:可以说是守时待机 。 身为乘上过手机市场风口的创业者 , 他很清楚时势造英雄的道理——一件事做早几年或者做晚几年 , 都躲不开折戟沉沙的宿命 。 只有在风口临门一跃 , 才能乘上东风 , 势如破竹 。
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交付量越来越多、供应链越来越成熟、资本越来越青睐 , 同时政策一路向好......雷军知道 , 时机已经到来了:是纵身一跃的时候了 。
小米造车胜算几何:
机遇和风险并存
为什么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第一 , 新能源汽车交付量不断增长、毛利率不断增高:如据公开数据 , 2020年第三季度 , 小鹏汽车共交付8578辆汽车 , 同比增长265.8% 。 10月蔚来汽车总计交付新车5055辆 , 再度刷新其单月交付数 , 并实现了自去年3月以来的连续8个月的同比增长 。 同时 , 特斯拉三季度整体毛利率是23.5% , 而理想达到了19.8% 。
事实上 , 对于一直亏损、靠输血维持生命的新能源汽车来说 , 交付多、毛利率高给了市场很大的信心:对汽车行业来说 , 毛利率在提升 , 意味着成本控制能力和造血能力在提升 , 同时现金流也相对健康可以 , 通过健康的现金流反哺研发 , 支撑未来规模化的想象空间 。
第二 , 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加持下 , 给了投资者更多信心 。 如果说交付量的增多仍然受“亏本赚吆喝”的质疑、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需要 , 那么政策的频繁出台 , 则是打了一针强心剂 。
如11月2日 ,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开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 文件表示 , 2021-2035年 , 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025年中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
政策对新能源车企影响多大?某种程度上 , 能决定一家新能源车企的生死:2019 , 汽车行业遭遇寒冬 , 上半年累计销量为995.4 万辆 , 同比 2018年下降9.3%, 国家对电动车的补贴退潮等事件让新能源车热度骤减 。 拿蔚来来说 , 累计亏损超过200亿 。
而2020年以来 , 风向又吹回了新能源 。 文件中的“2035”作为一个定调的节点 , 意味着从现在到2035年的十余年 , 正是新能源汽车的起飞时间:新能源汽车马上要迎来黄金时代 。
第三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日臻完善 。 如果说特斯拉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那么如今入局造车事业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造车”:松下、英伟达、百度、华为等供应商给小米的“组装”提供了成熟的供应链——小米不需要从零开始 。 所以说 , 小米此时入局 , 可以说大环境是天时地利 。
然而 , 并不是谁站在风口上都能飞起来:小米此时入局造车 , 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举动 。
先说小米的优势 , 一方面 , 从小米自身来说 , 互联网公司参与造车 , 相比传统车企 , 可以说是有先天优势:在拼AI技术、5G强度、大数据能力的新能源汽车角逐场 , 互联网公司比传统车企更有优势 。 拿小米来说 , 一向致力于加快5G建设 , 形成基于5G等新型网络技术的网络体系架构和网络基础设施 。
另一方面 , 繁荣的AloT生态同时也是小米入局造车的优势所在:据小米2020年最新财报 , 小米的 AIoT 平台连接的 IoT 设备已达 2.89 亿台 , 与此同时 , 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达到 7840 万 。 而2019年 , 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快速增长 , 实现营收620.88亿元 , 同比增长41.7% , 收入占比提升至30.2% 。
然而 , 小米的缺陷也很明显 。 首先 , 相比BAT这种量级的互联网巨头 , 小米在AI、自动驾驶等技术上只能算是个弟弟 , 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不可同日而语 。
拿百度来说 , 早在2013年 , 百度就主导研发了以“百度汽车大脑”为核心的自动驾驶核心技术 , 着重布局自动驾驶 。 从芯片到整车 , 整条产业链均有布局 。 优势是核心技术:从感知硬件到高精地图再到AI算法 , 均跑在自动驾驶前端 。
地图上 , 百度2013年起就开始研发高精地图 , 是为数不多具备量产能力的高精地图数据提供商 。 而AI算法上 , 百度于2017年3月成立的智能驾驶事业群 , 全球申请专利达960项 , 位列国际尖端 。
相形之下 , 组装手机起家的小米难免给人“集大成者”之感:说得难听一点 , 也就是“半吊子” 。 就算小米当年可以凭借融会贯通的能力在当年的手机市场崛起 , 也不意味着小米的成功可以复刻:况且汽车相比手机 , 工艺的复杂程度远远不是一个量级 。
其次 , 小米的家底不如BAT丰厚:而在疯狂烧钱的造车行业 , 家底决定了能否撑到规模化量产的胜利曙光 。 据小米财报 , 截至 2020 年第三季度 , 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 559 亿元人民币 。 2020 年底 , 小米又通过增发配售股票、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获得了近 40 亿美元资金 。
而我们来看看造车新势力的烧钱速度:去年Q3 , 小鹏净亏损为人民币11.488亿元(1.692亿美元) , 同期理想的净亏损为1.07亿元 , 蔚来的净亏损为10.47亿人民币 。 这意味着 , 三英又有1亿飘10亿的钱打了水漂 。
而小米的囊中羞涩在于 , 双线作战使其弹药消耗过快:正如晚点报道 , 小米正大力推进线下渠道建设 , 与 OPPO、vivo 抢占华为空出的市场;此时此刻开展一项耗资巨大的新业务 , 会让小米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 。
小米能否有光明的未来 , 一切都是未知 。
激烈的互联网造车角逐场:
小米能否借性价比突出重围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 然而 , 最大的问题在于 , 风口太拥挤了:有的猪会被吹起来 , 而有的猪会被挤掉下去 。
造车赛道有多拥挤?可以说 , 有点家底的互联网公司都想分一杯羹 。 今年1月11日 , 百度公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 。 据天眼查App , 百度此前已申请多项汽车相关专利 , 如“车辆间安全提醒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等专利 , 布局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车联网等领域 。
阿里紧随其后 。 今年1月 , 智己汽车全球品牌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 其为为阿里巴巴入局的造车新势力 。 天眼查App显示 , 阿里持有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18%的股权 。
除了BAT等大厂 , 美团、滴滴、字节跳动也纷纷砸钱扶持造车新势力 , 甚至滴滴也联合比亚迪推出一款名为“D1”的定制网约车:天眼查App显示 , 滴滴关联公司嘉兴橙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求非曲 , 同时还在深圳市迪滴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任职 。
混迹其中的小米 , 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最有胜算的出路在于性价比——这也是牢牢贴在小米身上的标签 。
这要追溯到当年的小米是怎么起家的:打价格战 。 在小米之前 , 手机行业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 , 品牌手机价格虚高、利润巨大 , 售价3000~6000 , 没有厂家主动把价格打下来 。 另一方面 , 深圳华强北的山寨机横行 , 使用廉价芯片组装 , 动辄一两百 。
而当年的小米就是通过正规品牌自砍价格的方式 , 在手机界一战成名:小米把互联网模式引入了手机行业 , 通过线上卖手机 , 打掉了销售渠道 , 同时把硬件成本压至最低 , 靠软件及服务来赚取利润 。 因此 , 小米既用价格对狙了价格虚高的正规军 , 也用品牌对狙了山寨的杂牌军 。
事实证明 , 得屌丝者得天下:2013年 , 小米推出红米 , 定位千元机 , 继续打压价格空间:从1999到1000元内 , 699 , 甚至499 。 2014年 , 小米以13.7%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 , 在国内市场排第一 。
此次小米造车的消息传开 , 最欢欣鼓舞的还是被小米试图抛弃的“屌丝” 。 他们奔走相告:“小米要造车了?看来造房也指日可待!”
随后 , 吃瓜群众自发给小米打出了“做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的标签 。 而传言中 , 小米造车的价格从39999元到84999元不等:大家拥簇着小米 , 翘首以盼 , 只等着它振臂高呼 , 像当年在手机市场一样 , 把新能源的汽车砍下来 , 造福众多“屌丝” 。
能破局吗?事实上 , 主打性价比在造车界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拿刚刚上市50天 , 销量便突破30000辆 , 如今成为国内电动车销量龙头的宏光MINI EV来说 , 不失为借性价比独树一帜的典范 。 甚至可以说 , 小米入局造车 , 不排除受到其影响的可能 。
文章图片
图4/4
或许这是最好的破局之道:好比田忌赛马 , 小米需要再次出动性价比的“上等马” , 才有希望在激烈的角逐场出人头地 。 只是这对去年拼尽全力摆脱“屌丝”标签的小米来说 , 多少有些宿命的悲凉意味 。
【|小米造车煮成熟饭,“屌丝的第一辆车”能否异军突起】(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功能|小米 Watch S1图赏:商务气质新系列,稳步入场不急切
- 截图|靠抄袭对标苹果?心动黄一孟指责小米新版游戏中心抄袭TapTap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真皮|小米 Watch S1 商务智能手表今日开售
- 尺寸|3199元起,小米12/12 Pro/12X手机今天晚上20点正式开售
- 大容量|首发价 2999 元,小米平板 5 Pro 8GB+256GB 大容量版今日开售
- HiFi|首销价 449 元,小米真无线降噪耳机 3 今日开售
- 雷军|和雷军一起开箱,领取小米12「专属指南」
- Pro|价格相差1000块钱 买小米12还是小米12 Pro?很多人选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