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茨基金会
作者:马克·苏斯曼系盖茨基金会CEO
在努力遏制并有望战胜新冠疫情之际 , 我们应该再次团结起来 , 共同迎战气候危机 。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现代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 新冠疫情导致上亿人患病 , 200多万人丧生 , 重创了全球经济 , 抹杀了世界多年来在抗击贫困、饥饿和其他疾病方面取得的进展 。 这场危机没有变得更糟的唯一原因是全世界的人 , 尤其是科研人员 , 迅速团结在了一起与病毒作战 。 正是归功于这场规模空前的全球科研大合作 , 新冠疫苗才创造了人类从发现一种新的疾病到找到免疫办法的最快速度 。
文章图片
图1/6
截至伦敦时间2021年2月21日09:04全球新冠确诊人数及死亡病例 / Our World in Data
当世界全力以赴 , 确保每个人都能接种上疫苗时 , 没人愿意去设想下一次危机将何时到来 , 但我们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立即行动 , 以同样的合作精神应对气候变化 , 那么它带来的恶劣影响比起新冠疫情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十年内 , 每年因气候变化影响导致的死亡人数或将是2020年新冠死亡人数的近三倍 , 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新冠疫情每10年就卷土重来一次 。
气候变化将带来两个显著的挑战 。 首先 , 为了在未来几年减轻其可能带来的最恶劣影响 , 全球需要在205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减至“净零排放”(net-zero) 。 鉴于目前世界每年排放约510亿吨温室气体 , 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艰巨的任务 。 但是 , 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 就有可能完成任务 。 在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的新书《如何避免一场气候灾难》(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中 , 他为全球实现净零排放制定了一份全面的战略路线图 , 指出了需要哪些额外的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
文章图片
图2/6
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及预测 / Our World in Data
这将是一条艰难的路 , 但达到零排放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 即使世界在未来30年将排放减至零 ,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 例如 , 只看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 , 就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更早且更严重地受到全球变暖的冲击 。 因此 , 我们必须帮助弱势群体适应目前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 。 这也是盖茨基金会重点关注的气候问题 , 我们相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能够发挥催化作用 。
除了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 , 更高的气温和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已经影响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数以亿计的小农户 。 这些变化正在破坏作物和牲畜系统多样化 , 加剧极端天气 , 使得本来就在贫困线边缘徘徊的家庭更难摆脱贫困和饥饿 。 这其中 , 妇女和女童尤为脆弱 , 更易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
想象一下 , 如果你是肯尼亚、尼日利亚或印度的农民 , 一直依靠耕作两英亩的农场、努力提高产量来养活家人 。 然后 , 一场你完全无法控制的灾难降临了——可怕的旱灾 , 或是摧毁庄稼的山洪 , 抑或是一群能吃光一切的蝗虫 。
文章图片
图5/6
旱灾、山洪、蝗灾等灾害都会给农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 EarthShare & the United Nations & dw.com
这不是假设 , 这种情况正在世界各地上演 。 气候危机最残酷的一面在于:那些对全球排放“贡献”最少的人 , 往往受到最大伤害 。 在农业创造了一半就业岗位的地区 , 这可能导致系统性的经济崩溃 , 也意味着更严重的收入损失、贫困和饥饿 。
随着各国政府出台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刺激方案 , 现在正是全球大力减排 , 帮助弱势群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良机 。 好消息是 , 我们知道在哪些领域采取行动可以发挥作用 。 如果我们现在共同关注气候危机 , 开始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并从中复原的长远计划 , 同时将气候风险纳入我们所有的决策中 , 就可以在未来十年避免数亿人因气候变化陷入贫困 。
以下是在2021年果断采取行动就能带来巨大影响的领域: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盖茨基金会CEO:新冠未平,世界又将迎战更大危机】农业研发
不论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还是为了帮助农民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 , 世界都需要投资于农业基础研发 , 用创新的办法遏制气候危机 。 在可行的情况下 , 政府和私营部门都应致力于快速增加对农业基础研发的投资 , 寻找和支持可以带来突破性变革的农业创新 。
作为利用农业科学改善生活的世界领袖 , CGIAR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是解决农业难题的关键 。 CGIAR目前正在加速开发粮食、土地和水资源的气候解决方案 , 开发更能抵御气候变化造成的诸多灾害(如干旱、疾病、害虫和杂草)的作物和牲畜品种 。 虽然花在CGIAR研究上的每1美元都能为低收入国家带来约10美元的收益 , 但目前对CGIAR农业研究中心的投资水平还不到所需的一半 。 在研发上花更多的钱可以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回报 , 但如果现在不开始投资 , 世界将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收益 。
文章图片
图6/6
CGIAR组织对气候、贫困等方面解决方案的研究框架 / Food & Business Knowledge Platform
适应气候变化的数字工具
另一个大有潜力的抵御气候变化的工具 , 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 例如 , CGIAR和其他许多机构正在研发新工具 , 以帮助农民适应难以预测的天气——如能够评估水位的无人机和传感器 , 以及更易识别和跟踪病虫害的手机应用程序 。 通过改进早期预警系统 , 这些数字工具可以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民应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挑战 。 这些工具还能将农民与农业专家联系起来 , 让专家为农民们提供关于节约用水、选择抗逆性作物品种或让动物获得传染病免疫等方面的科学建议 。
如果能哪怕早一天对即将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发出预警 , 就能减少至少三分之一的损失 。 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 , GCA)据此估计 , 在发展中国家投资8亿美元建立更好的数字预警系统 , 每年就可避免高达30亿至160亿美元的损失 。 这就是为什么像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这样的组织已经制定了数字蓝图和准则来加速这些系统的推出 , 因为它们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 例如 , 2015年 , 埃塞俄比亚遭受了与1984年大饥荒一样严重的干旱 , 但这一次 , 该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成功避免了危机的再次发生 。
文章图片
图7/6
数字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气候预警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私营部门和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对数字创新进行紧急投资以推动进步 , 并将创新的成果大规模推广 , 确保更多的农民能够获得这些资源与技术 。
投资水资源
水是维持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 , 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构成了双重难题:一方面 , 海平面上升和更为极端的天气威胁到了沿海和低洼地区的人 , 迫使他们进行大规模迁徙 , 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预计到2050年 , 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1万亿美元 。 与此同时 , 降雨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多的洪涝灾害 , 危及农作物产量 , 冲击脆弱的基础卫生系统 , 让更多的家庭接触到不安全的饮用水和危险的病原体 。
另一方面 , 气候变化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遭遇干旱 , 这对安全饮用水和粮食供应都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 如果不加以控制 , 到2050年 , 气候变化将使缺水人口增至30亿 。
文章图片
图8/6
陆地、水、能源与气候改变之间的关系 /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各个国家和各个社区 , 现在就需要准备应对这些气候风险 , 将其纳入未来的规划 , 加强水基础设施 , 投资于安全的水资源 , 支持能更有效地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的新技术 。 比如更加分散(因此也更有弹性)的污水系统和无水厕所等等 。 我们的基金会正在支持这种厕所创新 , 它还有望减少传染病 , 改善世界各地数十亿人的卫生条件 。
更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
更明智的政策
即使世界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 , 人们也无法避免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 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威胁到数以亿计仍在遭受新冠疫情冲击的人们——这些家庭面临着贫困、疾病和饥饿的多重挑战 ,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 并不是他们造成了导致气候危机的碳排放 。
鉴于此 , 盖茨基金会强烈呼吁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国际组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 帮助最脆弱社区的人获得信贷、保险和储蓄的机会 。 此外 , 因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土壤、森林等其他重要的自然资源都造成了越来越恶劣的影响 , 公共政策应及时认识到这些问题 , 并尽可能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 。
我们不能对气候危机视而不见 , 我们也无法承担忽视这一危机的后果 。 它的影响已遍布全球 , 如果世界不开始减少排放 , 帮助人们适应新常态 , 这种影响只会愈发严重 。 在努力遏制并有望战胜新冠疫情之际 , 我们应该再次团结起来 , 共同迎战气候危机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