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域“破”与“立”:太空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在何方?
本文图片
冷战时期 , 在宁静的地球轨道上 , 重达十几吨的空间站失去控制 , 一旦坠入人口聚居地 , 不仅将造成人员伤亡 , 更可能诱发战略误判 , 挑起核战危局 。 紧急关头 , 两名英雄宇航员挺身而出 , 进入太空成功控制了空间站 , 顺利化解了一场酝酿中的人类浩劫 。 这一惊险情节就是2018年1月上映的俄罗斯影片《太空救援》中所描述的场景 。 科幻与现实交相辉映 , 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一情节 , 就是人类太空探索史的一段缩影 。
本文图片
一、无限的太空 , 有限的公域
早在2000多年前 , 当人们尚未完全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时 ,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曾大胆预言:“谁控制了海洋 , 谁就控制了世界 。 ”进入当代 , 美国参议员罗伯特·史密斯又断言:“谁控制了太空 , 谁就将控制地球的命运!”显然 , 科技的边界就是安全的边界 , 在人类尚未尽揽太空浩瀚之时 , 有关这一新疆域的定位就已有广泛共识 。
本文图片
然而 , 与此共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对于“太空”概念本身的界定却存有不小争议 。 太空的最低边界在哪里?太空是否归属于主权国家?等等 , 这些问题随着人类向太空进军的脚步加快而渐次浮出水面 。 为解决此类争端 , 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在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的宣言》 , 确定了“外层空间供一切国家自由探测和使用” , 以及“不得由任何国家据为己有”这两条原则 。 但就在此国际宣言正式通过13年后 , 巴西、哥伦比亚、刚果等8个赤道国家却发表《波哥大宣言》 , 主张“各赤道国家上空的那一段地球静止轨道属于各国的主权范围” , 从而使外空划界问题复杂化 。 2009年 , 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又将太空纳入“全球公域”范畴 , 指出其“不为任何国家控制但又为所有国家所依赖的领域或区域”;而后 , 又于2015年提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 将包括太空在内的全球公域视为军事竞逐的高地 , 太空的火药味扑面而来 。
本文图片
其实 , 在太空界定争议的背后 , 是多方对太空巨大资源的诉求分歧 。 虽然太空广袤无垠 , 但开发价值却有天壤之别 。 临近地球轨道是目前最重要的太空战略资源 , 围绕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争夺:
其一 , 轨道资源 。 在现有通信技术条件下 , 同频段的两颗卫星在经度上的间隔必须大于2度才能被地面站区分 , 因此在整个对地静止轨道上的同频段卫星通常不会超过150个 。 无疑 , 地球静止轨道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 因此 , 想要发射卫星的国家必须提前几年向国际电联申报 , 以防止卫星相互干扰甚至发生碰撞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都谋求实现通信和导航等功能的全球、全时覆盖 , 低成本卫星发射技术也逐渐成型 。 如近来频繁曝光的SpaceX已经启动的“星链”计划 , 就预计发射1.2万颗微型卫星 。 这将带来轨道资源的大规模消耗 , 使本已白热化的轨道争夺更趋激烈 。
本文图片
其二 , 频率资源 。 与轨道位置相匹配 , 卫星还需要占用一定的电磁频谱宽度来满足其正常通信 。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损耗程度有异 , 因此处于较低损耗频段的卫星就能实现更高效传播 。 目前 , 各类通信卫星所使用的电磁波频段主要集中在0.3~30GHz区间 , 其中0.3~10GHz频段间损耗最少 , 被称为“无线电窗口” 。 对于同样不可再生的频率资源 , 国际电联采取的是“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原则进行全球分配 。 因此 , 一些难以跻身航天大国的国家 , 如汤加王国 , 就利用这一规则 , 早期申报了大量的频率轨道资源并获得了优先使用权 , 此后以经营优先使用权来谋取经济利益 。 随着通信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加 , 卫星频率资源日益紧张 , 进一步加大了太空竞争的强度 。
本文图片
其三 , 军事资源 。 作为尖端科技的集合体 , 卫星会搭载多种最新装备进入太空 , 来完成特定任务 。 其中 , 涉及科学探索、通信保障等方面的功能大多是公开的 , 同时也不排除有些卫星军事化的用途 , 此乃秘而不宣 。 长久以来 , 虽然外空武器化是人类不敢逾越的红线 , 但伴随着新军事革命的深入 , 军备竞赛断而不绝 , 此种危险进一步升级 。 如特朗普上台后就推翻了奥巴马政府直接登陆火星的庞大计划 , 决心“重返月球” , 并建立了包括国防部长、美军参联会主席等军政要员的国家太空委员会 , 其军事方面的考量昭然若揭 。 同样作为航天大国的俄罗斯也不甘在新一轮太空竞逐中居于下风 。 2018年年初 , 普京就签发命令开发超重型火箭 。 这种能把90吨货物运送到地球同步轨道、或把至少20吨货物送入月球轨道的太空巨人一旦研制成功 , 其运载俄罗斯重型军事装备的能力也不可小觑 。
本文图片
二、短暂的合作 , 长期的竞争
合作与竞争 , 是人类处理彼此关系的基本形式 , 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 在太空领域 , 国际合作构建了和谐的“天空之城” , 国际竞争则打造了可怕的“杀人利器” , 它们一起涂抹出当今的太空图景 。
在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中 , 最为成功的范例当属国际空间站 。 空间站是人类在近地轨道工作的平台 , 是开展长期和大型空间科学实验和观测的最佳设施 。 国际空间站以美国为首 , 是包括俄罗斯、欧洲航天局(11个国家)、加拿大、日本和巴西共16个国家合作建立和运行的一项国际太空合作计划 , 用于训练宇航员、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测试新技术、对地观测等任务 。 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12月开始组装 , 2011年5月完成全部建设 ,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 作为迄今为止参与国家最多、持续时间最长、项目规模最大的太空领域国际合作项目 , 国际空间站不仅取得了科研成就 , 更为重要的是 , 以国际空间站的合作模式为蓝本 , 航天大国在国际空间合作的立法层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 。 如作为国际空间站基本合作准则的《加拿大、欧空局成员国、俄罗斯联邦、美国政府间关于民用国际空间站合作协议》 , 就为未来类似的国际空间合作项目提供了借鉴 。 当然 , 国际空间站虽然名为“国际” , 实则将中国等新兴航天大国排除在外 。 直到2017年6月 , 中国的科学实验项目才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 , 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破冰 。
本文图片
自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以来 , 人类的太空探索史更多地是以竞争的形式书写的 。 其中 , 最为著名的几次空间竞逐至今仍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产品的鲜活素材 , 如苏联“伴侣号”的发射极大都打击了美国社会的技术优越感、美国“阿波罗11号”在“登月竞赛”中完胜苏联、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等 。 冷战结束后至今 , 国际太空竞逐呈现出系列新特点:
首先 , 从单纯以发射卫星数量取胜转向航天产业整体发展的竞争 , 在技术研发和对外交流中 , 强调航天技术附带的政治价值和外交目的;
其次 , 太空活动主体从国家主导向企业参与转向 , 商业太空探索获得蓬勃发展 , 涌现出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Oneweb、Facebook、三星等商业公司参与到太空活动中来的景象;
最后 , 太空领域的军事能力对抗有增无减 , 如美国开展了“施里弗”系列太空战模拟演习 , 俄罗斯于2011年成立“空天防御兵”等 。
本文图片
三、太空命运共同体:泡沫还是梦想?
对于浩渺的苍穹而言 , 地球和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 但广袤的太空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 , 也是人类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 。 对太空资源及近地轨道的破坏性开发和军事化利用 , 都将置人类自身于极其危险的生死绝境 。 如果我们不能用集体行动、制度规约、协商谈判等方式来解决太空领域的分歧和争端 , 那么 , 此时正略过我们头顶的一颗颗卫星就将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
本文图片
如今 , 简单地将太空形容为安宁如初或硝烟四起 , 都不能反映太空竞逐的复杂全貌 。 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史进化的人类 , 从来不缺少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 。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 , 在联合国层面 ,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 就陆续出台了《外太空条约》《外太空的利益宣言》《向外太空发射物体的登记公约》《联合国太空碎片减缓指南》《太空和人类发展维也纳宣言》等一系列国际准则 , 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类的外空行为 。 但这些准则多数都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 , 在具体实施中 , 更多地还要靠当事国的自觉履约 。 国际社会也迫切呼唤更为全面、更具约束力的外空行为法律尽快出台 。
本文图片
如果我们走向太空的步伐不会就此终结 , 那么人类势必要选择一条明智的进路 。 拨开历史的迷雾 , 丰富的太空实践逐渐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构建太空命运共同体 。
太空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是梦想 , 乃因为这一理念的形成和确立 , 目前仍受到一些思潮的阻碍和冲击 。 一些国家对太空利用心存偏见、对太空治理逃避责任 , 甚至对人类命运置之不理 。 在制定太空行为准则的努力中 , 联合国相关机构虽进行了积极努力 , 但因美国在其中有因本国利益而进行一票否决的权力 , 从而使相关太空准则失去了一定的国际代表性;同时 , 美国、欧盟、中俄等航天大国都尝试制定了国际通行的行为准则 , 但皆因个别国家之间利益诉求的分歧而迟迟无法在国际推广 。 2014年2月 , 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裁军会议上 , 中国与俄罗斯再次向会议提交了新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 , 但美国拒绝就此展开讨论 , 指出“太空中不存在武器竞赛” , 因此“没有问题需要通过武器控制协定来解决” 。 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显然与事实不符 。 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太空军事力量 , 其在轨运行的卫星中 , 至少有四分之一可用于执行军事任务 , 其在外空军控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目前 , 个别国家仍然将太空视为其展示武力、制造威胁、渲染矛盾的工具 , 对太空治理的法制规约提出种种“例外” , 从而阻碍了太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程 。 这种早已被历史和时代证伪的“工具理性” , 给太空蒙上了愈发不确定的阴霾 。
本文图片
太空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是必然 , 乃因为它是解决太空现有矛盾、构建太空共同安全机制的唯一出路 。 从狭义层面来看 , 面对未来的智能化时代 , 人类早已进入到了信息技术的规制当中 。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模式和价值范式无不带有信息技术的深刻烙印 。 技术规制下的当代世界 , 早已无法回到信息技术广泛采用之前的时代 , 更无法承担“信息黑障”带来的系列社会和安全问题 。 在更为广义的层面上 , 已然十分拥挤的近地轨道空间一旦发生战争 , 产生的飞行器碎片将会引发可怕的“雪崩效应”——每一次撞击并不能让碎片互相湮灭 , 而是产生更多碎片 , 而每一个新的碎片又是一次新碰撞的危险源 。 而即便不发生大规模的太空战 , 以当前太空垃圾的增长速度 , 有科学家预测 , 到2300年 , 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了 。 因此 , 以和平的方式利用太空 , 以共同的担当治理太空 , 是人类的唯一出路 。
本文图片
没有什么地方不能被看成战场 , 没有什么技术不能被用于军事 , 而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一直是人类无法控制和回避的铁律 。 构建太空命运共同体 , 我们自然不能用军事化的思维去筹划太空战略 , 但同时也不能马放南山、铸剑为犁 。 备战是为了不战 , “武”字本身就是“止”与“戈”的合并 。 继承了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中华民族正在进行新时代的复兴伟业 , 必将在太空合作与安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 为太空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展现大国的应有担当 。
本文图片
来源:新华社《环球》杂志2018(4)
【|全球公域“破”与“立”:太空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在何方?】作者:石海明、刘一鸣
编辑:裴津媛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