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_原题在文博界人士看来 , 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创新探索获得大众认同颇具启示意义
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 , 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凭借亮相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 , 一群娇憨可人的“唐朝小胖妞”从唐代穿越而来 , 带动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火热出圈 。 据悉 , 她们新近又来到河南博物院录制了现场版 , 即将登上河南元宵晚会 。 值得关注的是 , 最近一段时间 , 文物破圈所收获的满堂彩 , 《唐宫夜宴》并非孤例 。 舞蹈、动漫、影视、综艺、游戏、小程序……形形色色的载体之上 , 不约而同涌动着文物、古画破茧而出、穿越时空的踪迹 , 带来文化艺术生命力的多维感知 。 其中 , 以新兴科技创新文博元素的当代表达 , 可谓一种共通的创作逻辑 。 比如《唐宫夜宴》 , 就是充分运用了5G、AR(增强现实)等最新技术 , 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 , 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 , 让文物鲜活可感 。
在文博界人士看来 , 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创新探索获得大众认同颇具启示意义 。 它提醒我们 , 在激活传统文化宝藏、推动文博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方面 , 新兴科技大有可为;但与此同时 , 如何用好新兴科技 , 则需要以诚意去揣摩 , 以匠心来打磨 , 充分挖掘展示文物资源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智慧 。
5G、AR、区块链……新兴科技不断丰富文物出圈的应用场景
让文物活泼泼地出圈并非一件新鲜事 。 早在数年前 , 一系列 “萌萌哒”的文创就曾激活故宫的文博资源 , 引无数人竞折腰 。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 , 文物出圈的路径显然在升级 。 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载体 , 都越来越注重于借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 , 进一步“脑洞大开” , 于古今交汇处为沉睡的文物找到新的可能 。
除了《唐宫夜宴》之外 , 另一个被文博界津津乐道的案例是“云游敦煌” 。 该小程序上线一年间 , 以不断刷新的科技感 , 成为数字文博标杆样本 , 迄今访问量近3000万人次 。 春节前夕 , “云游敦煌”推出了“点亮莫高窟”功能——敦煌文献中描述的莫高窟岁时燃灯“一川星悬”的盛大恢弘场面 , 竟然首次在线上得以重现 。 每一位用户都可以“点亮”崖体上的洞窟 , 点亮人次增多 , 画面中灯光的亮度则越强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云游敦煌”此番还原莫高窟传承千年璀璨的岁时民俗 , 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是硬核支撑 。 例如 , 每位用户的点亮动作被永久记载在互联网上 , 获得互联网世界中专属于自己的唯一哈希值 , 就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加持 。
收官不久的 《登场了!敦煌》同样凭借科技手段的运用 , 在一众文博综艺节目中翻出了扑面而来的新意 , 并因此俘获了一大批青年粉丝 。 吸引年轻人追看的 , 不仅仅是青春偶像成为寻访嘉宾、纪实影像与真人秀混搭的样式 , 更有穿插在每期节目中的动画特效片段——因莫高窟保护刻不容缓 , 节目拍摄并未直接在洞窟内进行 , 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扫描资料 , 而让千年壁画“动”起来的动画特效则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的表现力 , 它们雅致简洁 , 略带剪纸风格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让文物活泼泼地出圈 , 一方面需要把文物背后的精气神充分挖掘出来 , 另一方面需要对接当下的生活 。 信息时代背景下 , 层出不穷的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正是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或优化传播内容 , 或丰富传播渠道 , 或实现“身临其境”特效 , 或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 , 最终都将使古老的文物活泼起来、时尚起来 , 为当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 。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吴萌长期从事博物馆数字化应用研究 , 她告诉采访人员:“5G时代的到来 , 信息的高速传输令AR在实时渲染、计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瓶颈得以突破 , 还将迅速带动XR(扩展现实)发展 , 这类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刚起步不久 , 未来不可限量 。 ”
技术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创新 , 构成文物出圈的核心推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 , 形形色色的文博出圈案例中 , 令人眼前一亮的 , 不是技术本身 , 而是技术与艺术、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 这也提醒业界 , 创新不应仅想着吃技术红利 。 让文物活起来并不简单等同于让文物动起来 , 只有形式不见内容 , 只有技术不见文化 , 注定走不远 。
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将中国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立体化的尝试 , 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 , 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这段短短两分钟的影片 , 通过3D技术将中国画特有的“高远”“深远”“平远”变得真实可感 , 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 , 不知不觉间 , 观者已神游在古老的画中世界 。 吴萌指出 , 这样的技术实现起来不难 , 但将其移植到其他画作上并不容易 。 这需要严谨的学术支撑 , 用合理的想象补全画面中太多纵深向的细节 , 不可能一蹴而就 , 更不可能“批量复制” 。
每一种“文物活起来”的爆款样本 , 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配方 。 如何调配 , 需要沉下心来揣摩 。 在业内看来 , 只有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 , 才能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 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 。 艺术评论家陈履生特别提出 , 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 , 需要注重其与文物气质的相契 , 以确保跨界的品格 。
对此 , 不妨将目光投向文博综艺《国家宝藏》这一业内公认的范本 。 这是一档充分调动现代舞美技术营造沉浸感的节目 , 但其三季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的真正“秘方” , 其实是针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个性策划 。 例如在聚焦苏州博物馆的一期中 , 节目组用颇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评弹作串联 , 背后的隐线则是尽显对于雅致生活追求的“苏作” , 令不少观众感叹由三件国宝而读懂了一座城;而在聚焦布达拉宫的一期中 , 与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同样令人泪目的 , 是一位为西藏教育倾注毕生心血的“当代文成公主”的故事 。 由此可见 , 最终让这档节目口碑与热度持续在线的 , 是国宝的精神内核 , 技术不过是恰到好处地为内容插上翱翔的翅膀 。
作者:范昕
【科技|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