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多地中介费涨至3%:真缺钱还是垄断定价?


|贝壳多地中介费涨至3%:真缺钱还是垄断定价?
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刘珊珊
来源:极点商业评论(ID:jdsy2020)
贝壳已在重庆、郑州、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实行3%的中介服务费 。 对一个900多亿美元市值的纽交所上市企业来说 , 全线提高中介费原因 , 是割用户韭菜 , 还是提高服务后的物有所值?
“2%已经够高了 , 还要再涨?又不是只有一家中介平台 。 ”
近日 , 在重庆本地一论坛 , 众多网友围绕一则贝壳找房的消息议论纷纷 , 成了论坛最热门话题之一 。
相关消息显示 , 自2月18日起 , 重庆贝壳服务平台 , 重庆链家买卖房屋交易服务费用调整为卖方1% , 买方2%(之前是卖方0% , 买方2%) 。 因此2月18日起 , 房屋买卖在贝壳平台交易会收取卖方1%的服务费 。
这意味着 , 比如一套200万元成交的二手房 , 此前重庆链家的费率是2% , 中介费也就是4万元 。 费率上调后 , 同一套200万元成交的房子 , 中介费上涨到6万元 。

|贝壳多地中介费涨至3%:真缺钱还是垄断定价?
文章图片
图2/3

“表面看购房者费用没有变化 ,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 , 费用一定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 加上贷款服务费、过户服务费等乱七八糟的费用 , 对买方来说将增加不小的购房压力 。 ”一位地产行业观察人士说 , 贝壳找房平台旗下有链家、德佑、中环、恩居、21世纪不动产等中介机构 。 并且 , 其他中介平台也可能跟随贝壳涨价脚步 , 影响范围肯定不会小 。
进入2021年 , 贝壳的二手交易中介费已经在两个重要城市涨价 。 2020年12月底 , 郑州贝壳系所有门店宣布:2021年1月起将上调郑州地区中介收费标准至3% , 引发关注 。
更早之前 , 贝壳已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实行3%的中介服务费 。 那么 , 对于一个900多亿美元市值的纽交所上市企业来说 , 全线提高中介费原因 , 是割用户韭菜 , 还是提高服务后的物有所值?
01
3%中介费是否合理?
“买方2% , 卖方1% , 一共3%的中介费已经开始在重庆正式实施 。 不过 , 没有贷款服务费了 。 ”2月23日 , 多位链家中介人员确认表示 。
据悉 , 贷款服务费为贷款金额的1.5% , 总体而言中介费将超过2% 。 另外 , 若是买方全款购买 , 那么中介费仍是3% 。
“这也不叫涨 , 重庆只是顺势跟随全国步伐而已 , 此前一直没有收卖方费用 。 ”上述链家中介人员表示 , 除了3%的中介费 , 还有贝壳平台统一的权证代办费用 , 其费用为4000元 。
因此 , 链家中介费涨价消息一出 , 成为不少网民关注焦点 , “又做不到独家房源”、“吃相难看 , 必须跳单”、“意思是喊卖家涨1%”、“链家服务还是可以 , 但是3%的佣金 , 怕是太多”……几乎是一边倒对贝壳的质疑 。
截至目前 , 贝壳官方对中介费上涨一直未有公开说明 。
2019年1月的一次采访中 , 链接董事长左晖为中介行业叫屈时说:中国的中介费普遍费率大概在2.5%左右 , 在全世界看来 , 也不算高 。 美国是6% , 日本是6% , (中国)台湾是5% , 南非是8% , (中国)香港虽然是2% , 但是还有1%的预支的费用 。
“这个行业如果想有一些高素养的人去服务的话 , 大概需要经纪人收入是城市人收入的1.2倍 。 ”左晖说 。
言下之意 , 目前国内房产中介的中介费太低了 。

|贝壳多地中介费涨至3%:真缺钱还是垄断定价?
文章图片
图3/3
【|贝壳多地中介费涨至3%:真缺钱还是垄断定价?】
左晖此番话的大背景是 , 2018年11月 , 二手房成交低迷 , 链家上海逆势高调宣布上调中介费至3% 。
一套房子动辄几百万的上海、北京、深圳 , 需付给链家的中介费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 因此一度引发舆论风波 , 随后各家中介纷纷跟风上调中介费 。
彼时 , 上海链家把此次上调中介费称为一种竞争策略 , 其在《关于上海链家调整佣金收费标准的说明》中解释 , “这是上海链家的企业行为 , 是市场行为 , 也是一种竞争策略 。 相比其他商品交易流程 , 二手房交易流程复杂、周期长、风险大 。 长期以来 , 房产经纪行业的整体服务品质远远落后于上海的城市品质 , 交易乱象频生、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 , 无法满足上海市民的要求 。 ”
值得一提的是 , 房地产经纪收费 , 目前没有国家统一标准——2014年 , 在“关于放开房地产咨询收费和下放房地产经纪收费管理的通知”发布后 , 都是由企业自行定价 。
也就是在左晖接受采访之后 , 贝壳开始加快调整全国众多城市中介费标准进程 , 众多城市由房屋成交总价的2%上调至3% 。 得益于此 , 贝壳2019年GMV成交额增长接近翻一倍 , 超过2万亿规模 , 贝壳也据此在当年实现盈利 。
不过 , 相比其他中介一般只要2% , 贝壳系高佣金在行业里备受争议 。
有业内人士就表示 , 本质上 , 链家独家模式是双边代理 , 意味着中介不代表买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 也不为任何一方创造价值 , 唯一目标就是撮合交易 , 赚取佣金 。
以至于2017年的某个论坛上 , 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对链家网CEO彭永东当面指责:“你们的模式就是两头骗 , 骗完房东骗购房者 。 ”
2017年 , 有关部门召集北京龙头经纪公司大佬 , 开了一个闭门会 , 明确表示北京二手房中介费过高的问题 , 链家自然也在列 。
“最重要的是 , 贝壳跟别的中介平台 , 其服务感受不到什么区别 。 ”一位网友就表示 , 提升中介费后 , 如果能够提升服务质量 , 也还算说得过去 , 但服务、风险管理并未见得有多好 。
此前 , 有媒体表示 , 据贝壳内部人士了透露 , 贝壳系郑州地区上调中介费的原由 , 并没有表明提升整体品质一说 。
“好的收入 , 是支撑好服务、好经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房地产资深观察人士就明确表示 , 如果经纪人找房匹配、带看等环节价值被外界忽略不计 , 只以最后结果来确认所有收益 , 那么这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 。
但是 , 从现在中介行业来看 , 很多时候包括贝壳系也仅仅是帮忙匹配了一套房子 , 后续服务体验并不好 。 服务品质、服务水平都有待提升情况下 , 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中介费 , 那么就有“割韭菜”嫌疑 。
如此一来 , 虽然最终实际收佣不一定每笔都能达到3% , 但肯定会高于2% , 让买卖双方产生更大抵触 , 也就在情理之中 。
“实际上 , 基本上都是由买方承担3%的中介费 , 只有在市场情况不太好、急于出手情况下 , 卖方才会愿意承担一部分中介费 。 ”有房地产中介人士说 。
02
现金流近600亿 , 但还很缺钱
目前 , 虽然贝壳中介费已在众多城市涨价 , 但引起广泛关注的几个城市 , 都是贝壳核心城市 。
有消息表示 , 贝壳在全国做得最好的区域有3个 , 分别是郑州、成都、重庆 。 相关数据显示 , 贝壳系目前在郑州有中介门店1500家 , 经纪人13000人 , 排名全国第一 。 上海则占据了2019年整个市场的20% 。
各地涨价原因 , 部分人认为是链家资金出现了问题 , 否则不会轻易拿核心城市“开刀”——特别是郑州 , 贝壳找房的推出 , 正是得益于郑州模式成功后的背书 。
去年上市之前 , 按照平台GTV(总交易额) , 贝壳房屋交易额虽然达2.1万亿元 , 在全国经纪机构完成交易额占比达20.3% , 成为继阿里巴巴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商业平台 , 但贝壳的确一直很缺钱 。
相关数据显示 , 2017年到2019年亏损额分别为 , 5.38亿元、4.28亿元、21.80亿元 。 2020年Q1更是单季度产生了12.31亿的亏损 。
其中重要原因 , 是因为贝壳付给代理商、经纪人的佣金成本越来越高 。 2018年成本为218亿元 , 2019年成本剧增到347亿元 , 占了大半营收 。
因此 , 在上市前 , 贝壳在招股书中承认 , 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 , 预计将来会继续产生大量成本和支出 , 甚或根本无法盈利 。
其实 , 对大公司来说 , 不盈利很是常见 , 亚马逊、京东、拼多多等很长时间也不盈利 , 有现金流支撑就行 。
对贝壳而言 , 现金流曾是很大的难题 , 但在上市之后 , 得到了明显改善 。
去年8月 , 贝壳顶着无数光环登陆美股 , 按照20美元/ADS的发行价 , 贝壳上市短短3个月内 , 股价累计上涨196.75% , 最高价高达79美元 。
从现金流来看 , 贝壳可谓粮草储备丰厚 。 贝壳2020年Q3财报显示 , 其现金储备高达592亿元 , 相对于上市时增加了273亿元 , 可谓是粮草充足 。 从财报上来看 , 账面现金就有380亿人民币 , 再加上短期投资 , 现金等价物大概有600亿元 。
但贝壳仍没有摆脱关键问题 , 为加速占领市场 , 实行亏损烧钱以换取规模的战略 , 带来的净利润大幅下滑 。 2020年Q3财报显示 , 贝壳净营收为人民币205亿元 , 同比增长70.9% , 但净利润为人民币7500万元 , 同比下降80% 。
截至2020年9月底 , 贝壳平台链接的门店数量超过4.4万家 , 平台经纪人同比增长50.7% 。 经纪人数量增加导致平台佣金成本大幅增加 。 仅仅是2020年Q3季度 , 公司内部佣金和薪酬成本为66亿元 , 同比增长了36.2% , 向代理商和其他渠道拆分的成本支出 , 则从2019年的32亿元增加至77亿元 。
03
佣金收入占大头 , 被频频质疑垄断
与此同时 , 百度、阿里、京东、字节跳动、小米等互联网大厂在2020年强势进入房地产经纪行业——其中最强势的是阿里 , 其和易居联合推出“天猫好房”平台时 , 甚至喊出了“至少在未来的3年内不赚钱 , 所有收入100%补贴购房者”的口号 。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 , 贝壳必然要储备大量的现金 , 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 贝壳又的确真缺钱 。
因此 , 在上市3个月后 , 贝壳就开始了新一轮融资 。 去年11月25日 , 贝壳宣布完成增发3540万股ADS , 定价为58美元/ADS融资21亿美元 。 定增披露后 , 贝壳股价开始长时间在58美元- 72美元之间徘徊 , 直到最近才有所上涨 , 可见市场还是对这笔定增有很大疑问 。
此外 , 从去年的三道红线政策 , 到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更是累计高达60余次 , 其中包括国际著名高房价城市——深圳的限价政策 。 种种政策 , 都显示了房住不炒的决心 , 短期内政策是不可能放松了 。
有房地产业内人士指出 , 房地产市场的种种变化 , 比如说北京、深圳、上海等房价过热地区的限价 , 会较大概率给贝壳短期业绩带来冲击 。
今年1月 , 链家、贝壳等平台的北京区域 , 已经不再显示每天交易量及每个小区历史成交价格 。
2月22日 , 有东莞房地产自媒体报道称 , 在2月8日 , 在深圳住建局连发三文 , 出台二手房成交指导价后 , 贝壳和链家APP上的深圳二手房价格一栏 , 全面显示为“暂无数据” , 房源全面下架 。 此后 , 超过6万的东莞二手房 , 也基本上从贝壳消失 。
另外 , 由于贝壳系的市占率 , 作为中介行业的龙头企业 , 贝壳频频被外界、同行质疑为占有垄断地位——它所拥有的巨大能力 , 足以控制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 , 构建厚厚信息壁垒 , 让买卖双方陷入被动 。
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谢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直接表示:“那种既做线上、又做线下的平台 , 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 这在商业伦理和操作逻辑上是我们不太能接受的 。 ”
对贝壳而言 , 争议的不仅是中介费 。 有媒体报道称:贝壳找房要求武汉加盟门店签订协议 , 针对新房成交房源统一向贝壳支付分销服务费的30%作为信息技术服务费 , 并称保有拿走50%分销服务费的权利 。
加盟商、经纪人的压力 , 显而易见是向末端消费者传递 。
实际上 , 从年度数据来看 , 佣金收入一直是贝壳存量房交易服务收入中最主要的来源 , 2018年和2019年 , 佣金收入分别占存量房收入的99%和94% 。 由此带来的二手房佣金收入 , 2019年在贝壳总收入占比高达53.39% 。
其中 , 链家又是绝对主力军 , 2019年由链家品牌带来的佣金收入达到存量房佣金总收入的95% , 平均佣金率为2.56% 。 而第三方经纪平台佣金率只有0.26% , 第三方平台GTV创收相对较低 。
随着低佣金率外部资源不断接入 , 以及自2020年以来 , 贝壳新房业务的服务费(销售佣金) , 在贝壳的总营收中占比越来越重 , 二手房佣金占比只会越来越低 。 但面对当下政策和竞争环境 , 二手房交易显然仍是一大营收支柱——那么 , 以链家为首的贝壳系涨价 , 是真缺钱?还是巨头割韭菜?
无论如何 , 贝壳中介费涨价的故事 , 都已经开始在全国上演——对消费者而言 , 或许唯有期望 , 当中介费上涨已成既定事实 , 贝壳宣称拥有数亿线上消费者的“数据与技术驱动”的线上运营网络 , 能真正地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房产信息 , 帮助消费者作出更精准的消费决策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