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Z世代的“赛博”年

_原题是:Z世代的“赛博”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毕若旭 实习生 杨紫琳
大年初一当天 , 在短视频平台拥有大约20万粉丝的创作者“山村鸡司令”发了一条视频 , 这个创业4年的小伙养的2021只鸡倾巢而出 , 在他“一顿猛如虎”的操作后 , 2021只鸡摆出比房子还大的4个大字——“牛气冲天” 。
随着春节的到来 , 平日里隐藏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的“过年气氛组”迅速活跃起来 。 尽管为了疫情防控 , 许多人的春节少了走亲访友 , 很多人甚至没有回家过年 , 但有了新的网络平台和社交方式 , 这个仪式感密集爆发的节日里 , 五花八门的“新年俗”上线 , 给“原年人”和宅家过年的人们带来十足的年味新体验 。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李航觉得 , 短视频已经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节礼” , 很多人不仅用自己拍的拜年视频代替文字版拜年祝福 , 还在短视频平台上用各种“新姿势”云拜年 。
他的老家在云南楚雄 。 春节前就开始实习的他响应“原地过年”的号召 , 选择了留京过年 。 不过爷爷每年过年都会发表的“家庭新年贺词” , 他丝毫没错过 。 为了让远隔千里的孙子第一时间收到贺词 , 爷爷录了一段视频发在抖音平台上 。 “抖音是我去年教会他用的 , 今年他在视频里一一给我介绍 , 年夜饭的这个鱼代表年年有余 , 百合代表百年好合 , 鸡代表多积多福 , 羊代表三阳开泰 , 牛代表牛年吉祥 。 ”爷爷的家乡口音搭配上视频喜庆的特效和背景音乐 , 让李航在学校也感受到了春节的氛围 。
江西南昌一所高校的学生彭启程在去年疫情暴发、不能走亲拜年的情况下 , 就开始拍摄拜年短视频 。 今年 , 他参加了中青校媒举办的“寻找青年眼中的年味”活动 。 “爷爷奶奶小时候都在南昌市生活过 , 对这座城市有特殊的情结 , 今年放假后我专门在学校多待了几天 , 录了很多南昌的春节景象 , 发到网上 , 过年回老家给他们看 。 ”
和彭启程一样在社交网络上“云过年”、参与了“寻找青年眼中的年味”活动的 , 还有全国各地的1.3万多名大学生 。 大同大学的一位抖音名为“鳗鱼”的学生 , 和家人一起在客厅扭起了秧歌 , 内蒙古一所大学的学生屈沫言操着家乡赤峰的方言 , “‘急头白脸’抢红包 , ‘舞舞喳喳’过新年 。 ‘哄哄闹闹’年过完 , ‘跟头把式’来拜年” 。 抖音名为“爱吃芒果的包子”的白族女孩在家乡大理剑川用当地方言祝福朋友“一切顺利 , 身体健康” 。 活动相关话题“有爱就是团圆”“方言大拜年” , 在抖音等平台浏览量超过4500万次 。
云上过年 , 也要过得热热闹闹 。 除了短视频拜年 , 平时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短视频爱好者也趁着过年各显神通 , 开始了以春节为主题的创作狂欢 。 90后手艺人“山村 , 小木匠”“搞”了点春节气氛 , 用木板做了一头和真牛差不多大、能骑能跑的木牛 , 网友直呼“惊艳 , 这不就是木牛流马吗” 。 美食创作者李子柒炒瓜子、炸馓子、炸虾片 , 烤肉脯 , 一派喜气洋洋 。 抖音创作者“长沙一家人”玩起了“随机抽红包” , 朝着从小到大面额的一排纸币扔可乐瓶 , 停在哪里就获得多大面额的红包 。
不管出门不出门、回家不回家 , “云过年”的气氛得先“搞起来” 。 春节期间抖音平台推出“万物来拜年”特效 , 网友家里的猫猫狗狗、电视冰箱、香蕉车厘子都戴上财神帽 , 跳到屏幕上拜年 。 抖音用户“周了欸_”用这个特效扫描了中学毕业照 , “老师”“同学”纷纷举着金元宝、舞着龙跳到画面上 , 同学“新年聚会”热热闹闹 。 网友直呼“好家伙” , “我对我的同学合照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
云上新年俗 , 有热热闹闹的社交 , 也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 名为“吴博在奥地利”的网友和6位同在奥地利的朋友一起过年 , 远在异国他乡 , 他们在街头不停地寻找中国元素 , 看到路边的华为商店 , 他们兴奋得像收到了红包 , 看到一辆公交车车体上印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广告 , 就忍不住想起机票那头的故乡 。 7个朋友在奥地利把春节过得红红火火 , 但在视频的最后 , 吴博还是流下了眼泪 , 悄悄告诉大洋彼端的父母 , “我很想家”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Z世代的“赛博”年】视频里道一声祝福 , 搞一搞气氛 , 或者说一声“爸妈我想你” , 新科技和新脑洞带来的云上新年俗已经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陪伴 。 “信息时代 , 空间不是距离 , 交流不是问题 。 ”东北师范大学的葛光和觉得短视频拜年等“云拜年”的方式有很好的前景 , “随着时代进步 , 近年来一些传统年俗已在改变 , 一些新年俗随之产生 , 而‘云拜年’就是其中一种 。 现代社会 , 很多人因工作需要 , 难以串门拜年 。 不妨以此为契机 , 多多使用‘云拜年’这种新年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