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当金针菇和你“再会”,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提到金针菇 , 很多人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烤金针菇、涮金针菇、培根卷金针菇、肥牛卷金针菇……等等一系列的吃法 。
金针菇味道鲜美、口感丰富 , 是很多人的最爱 , 不过也有很多人听到这三个字就会自然联想到它“see you tomorrow”的“美誉”——前一天吃下去 , 到第二天近乎完整地排出 , 因此也叫“明天见” 。 这种现象的存在 , 也不由得让很多爱吃金针菇的人望而却步 。

新浪科技综合|当金针菇和你“再会”,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图片
图1/5

为什么胃酸消化不了小小的金针菇?它在我们的肚子里经历了什么?金针菇真的是被完整地排出人体吗?
我们爱吃的金针菇是啥?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常见的食药两用菌 , 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金钱菌属 。
金针菇的得名是其菌柄的形状和颜色与金针极为相似 , 看到这里细心的小伙伴可能会问 , 我们在市场买到和火锅店里吃的金针菇大多是通体白色的 , 并不是类似金针的颜色 , 难道我们一直吃的是假的金针菇?
其实 , 金针菇不仅有金色 , 也有白色的 , 因品种不同和培育方式的改良才出现了两种颜色 , 为了区别它们 , 有些人也把白色的金针菇叫做银针菇 。

新浪科技综合|当金针菇和你“再会”,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图片
图2/5
【新浪科技综合|当金针菇和你“再会”,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新浪科技综合|当金针菇和你“再会”,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图片
图3/5
金针菇(上)和“银针菇”(下) 
尽管颜色不同 , 但两个品种的金针菇的营养价值是一样的 。
金针菇中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 其中的精氨酸、赖氨酸含量特别丰富 , 对人的大脑智力发育大有裨益 , 因此金针菇享有“聪明菇”、“一休菇”等美称 。 金针菇中的朴菇素和活性多糖能增强免疫力 , 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除此之外 , 金针菇还有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等功效 。
金针菇为什么不易被消化?
金针菇之所以难以被消化 , 是因为其中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
膳食纤维大家都了解 , 有预防肠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胆石症发生及改善血糖等功能 , 日常饮食中多摄入一些粗粮、豆类、蔬菜、水果等均能帮助人体补充所需的膳食纤维 。
什么是膳食纤维?我们把不能被机体利用的多糖称之为膳食纤维 , 也就是说 , 膳食纤维是既不能被人体消化液消化 , 又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多糖 , 在营养学上称非淀粉多糖 。
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 , 可溶性膳食纤维是指能溶于水的、黏稠的 , 又能被大肠微生物酵解的纤维 。 相反 ,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不能溶于水的、非黏稠的 , 不能被大肠微生物酵解 , 而金针菇所含的膳食纤维就属于这一类纤维 。
金针菇这种菌类的细胞壁内还含有一种叫做几丁质(多数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 , 也叫“甲壳素”)的物质 , 是构成螃蟹壳、虾壳的主要成分之一 。 提取出来的几丁质是一种白色无定性的固体 , 食物里含有几丁质 , 理所当然地就增加了食物的硬度 。 就连我们酸性极强的胃液都不能把它消化 。 再加上它不溶于水的特点 , 金针菇的外形就被完成地保存下来并由着它穿肠而过了 。

新浪科技综合|当金针菇和你“再会”,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图片
图4/5
甲壳素 来源丨百度百科
是否营养完全没被吸收?
金针菇的营养价值这么高 , 然而却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 , 那么这些营养价值是不是一点没有被吸收?难道我们这么多年的金针菇“白吃”了?
当然不是!
前面提到 , 我们胃液酸性极强(pH约1.5) , 虽然对付不了不溶性膳食纤维 , 但对于金针菇中的其他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还是没问题的 , 比如食物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 , 都能被轻松搞定 。 不过这些营养成分被消化不会过分影响金针菇的外形 , 因此通过人的肉眼是难以看出分别的 。
除此之外 , 不溶性膳食纤维作为一种膳食纤维 , 可以促进肠道蠕动 。
而且 , 不溶性膳食纤维虽然不溶于水 , 但它能吸水 , 所以金针菇进入大肠中会吸收水分软化大便 ,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便秘 。

新浪科技综合|当金针菇和你“再会”,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图片
图5/5

所以 , 大家可以放心 , 金针菇并不是完全“see you tomorrow” , 它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营养的 。
还有其他条件会导致“明天见”吗?
有 , 咀嚼不充分 。
金针菇口感顺滑 , 味美适口且嚼劲十足 , 但是嚼到后边容易卡牙缝 , 所以人们大多不会对其进行充分咀嚼 , 几乎都是粗略嚼一嚼就直接咽下了 , 这也是导致它“明天见”的原因之一 。
同样的道理 , 大家有时候会发现头一天吃玉米 , 韭菜 , 茶树菇等食物 , 第二天也有类似的效果出现 。 通常这些食物从被送入口腔到流入食道 , 这个时间间隔不超过2s , 根本顾不上充分咀嚼 。
所以 , 如果不想在第二天再与这些食物见面的话 , 那就在口腔中多咀嚼它一会儿 , 嚼碎一些 , 或者在食用前进行精加工 , 如切碎一些 , 多煮一些时间 , 使其接触消化酶的面积更大 , 接触时间更多 , 更易被咀嚼 , 从而达到更好的消化吸收其中营养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