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海底捞装摄像头 公私之间务必有理有“距”

来源:北京商报
2月27日 , “海底捞在包间里安装摄像头”引发网友热议 。 包间算不算公共区域 , 安装摄像头涉不涉及侵犯隐私 , 网友们各执一词 。
作为知名餐企 , 海底捞以提供优质服务闻名 。 很多安装了摄像头的门店也表示 , 安装主要是为了防止客人丢失东西 , 方便找回 。 从为顾客着想的角度看 , 这个理由并不牵强 , 也合情合理 。 能接受的人也赞同 , 餐厅包间再私密也是公共场所 , 只要摄像头亮在明处 , 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
不过 , 不买账的同样大有人在 。 甚至有律师指出 , 包间不同于大堂 , 属于封闭空间 , 也是相对私密的空间 , 消费者在包间内的言行举止 , 属于私密活动 , 通常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晓 , 因此属于隐私的范围 。
海底捞有理 , 但更要有多方考虑 。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 , 在包间安装摄像头有助于记录事实 , 避免一些潜在纠纷 , 是商家“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 但如何在保护自身的同时更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 显然需要商家更加全面而周到的考虑 。
面对自己的隐私可能被侵犯 , 公众应当有基本的知情权 , 否则顾客至上就成了一句空话 。 好的服务应该做得更细节 , 告知顾客包间内装有摄像头 , 征求顾客个人意见是否开启使用 , 这是架设在“公”与“私”之间可沟通的空间 。 有了沟通 , 自然好过事后得知 , 有了知情权 , 顾客才有了选择权 。
人们之所以对摄像头格外紧张 , 无非是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高度关切 。 近年来 , 类似的隐私问题频频被关注 , 一再触动公民底线 。 成都一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信息泄露后遭受网暴、为避免被售楼处人脸识别系统抓拍而“戴头盔看房” , 往往既让人无奈又无措 。
信息技术升级 , 电子设备迭代 。 现代人享受了空前的便利 , 也苦隐私泄露久矣 。 人们一边反思 , 以牺牲隐私换来便利 , 无孔不入的便利又令人窒息 。 一边重新规范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与规则 , 希望这些规则以人为本 。
监管部门揪出一批又一批“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的问题App , 责令其按期整改否则不可再运行 。 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不断明晰 , 避免类似“戴头盔看房”的尴尬 , 流行病学调查竭力做到有效提示又避免对个人隐私造成侵犯 。
【新浪科技综合|海底捞装摄像头 公私之间务必有理有“距”】回到海底捞的问题中 , 从安装摄像头开始 , 到摄像头如何使用 , 都应有科学的制度设计 。 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人可以查取图像信息 , 企业如何保存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 这些问题是安装摄像头的附加题 , 而每一道附加题都需要深思熟虑 。 在公与私之前 , 始终应有距离感 , 才有安全感 。 对待公民个人隐私 , 任何企业都应有敬畏感 , 才有责任感 。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