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美国半导体战略,说穿了就是"既要也要"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台湾自由撰稿人
“中美科技战”就是“世界科技战” 。
科技业经过数十年的竞合 , 就技术面而言 , 已是你泥中有我 , 我泥中有你的状态 。 而由于政治因素的加入 , 原本在商业面与技术面已经激烈竞争的业界又增添了许多变数 。 我们可能正目睹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国际争端 , 而作为未来科技基础的半导体业 , 必然是热点中的热点 。
自去年第三季开始 , 一波意料之外的猛烈需求 , 将半导体产业推上了科技战的最前缘 。 过度依赖台韩半导体制造 , 成了先进工业国的共同恐惧 , 瞬间强化了各方在产业链自主上的决心 。
产业链自主意味着“短链” , 短链意味着“脱钩” , 脱钩意味着“选边站” , 选边站意味着“业者难以自主” 。 台湾半导体业很强 , 但政治靠山很弱 , 保持技术上的“续强”是求存的唯一出路 , 但即便如此 , 台湾经得起“选边站”而丧失另一边大市场的风险吗?
台美近来最密集的交往 , 就是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合作 , 本文就此浅谈美国的半导体战略与难关 。
美国复兴制造业最大难关:成本
美国的半导体战略 , 复兴制造业是重中之重 , 虽为产业龙头 , 想达标也是千难万难 。 当前设计与制造分工的生态 , 是经过几十年的自然演变而形成的 , 正如哈佛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所言“问题存在多久 , 就得用多长时间解决” 。
美国演变出设计与制造分工的原因 , 主要在于制造是“粗活” , 发包出去有助于专注在利润更为丰厚的设计“细活”上 。
“粗活”的意思不是指粗工 , 而是指经营风险 。 半导体制造厂非常昂贵 , 又深度依赖景气 , 若做不出规模就会赔大钱 , IDM企业在设计端取得的利润就会被生产端吃掉 。 白话说 , 就是很难养 。 美国英特尔在做大规模的过程中 , 迫使其他大厂放弃了这个昂贵而高风险的制造环节 , 转而寻求外包模式 , 于是才有台湾晶圆代工产业——一个中立的制造厂群 。
2021年 , 台积电的资本支出预估在250 - 280亿美元之间 , 超过两艘现代航母造价;即便是制造环节技术要求最低的封测 , 龙头日月光的资本支出也要16亿美元 , 这“粗活”不是一般贵 。
换言之 , 要快速实现产业链本土化 , 中短期内 , 美国 , 欧盟的最佳选择是直接让台厂在本土落地 , 而不是让本土企业直面竞争壁垒 , 而这个模式中国大陆早就做了 。 因此关键在于 , 在美欧生产芯片的成本 , 有没有竞争力 。
生产成本 , 就是实现“美国制造”的最大难关 , 这也是为何在特朗普与拜登前后两任 , 美国半导体业不断公开讨要政府补贴的原因 。 美国半导体协会(SIA)近日向拜登哀嚎 , 美国制造的芯片从1990年占全球37% , 到现在只剩12% 。 现在半导体供不应求 , 政府还不给钱补贴?大西洋彼岸的欧盟 , 则连10%都不到 。
美国的政府补贴:“美国半导体激励生产法”(CHIPS for America Act) , “美国晶圆代工法”(American Foundries Act) , 都是百亿美元以上的补贴 , 一方面提供给各州奖励厂商落地 , 另一方面透过减税 , 资助成立研发中心等方式让制造在本土生根 , 目前尚未过审 。
补贴政策 , 主要就是想降低厂商生产成本 , 否则即便有能力生产 , 没有价格竞争力也是没用 。

补贴|美国半导体战略,说穿了就是"既要也要"
文章图片

2020年6月 , 美议员提议拟补贴250亿美元扶持半导体产业 , 鼓励美国制造(截图来自彭博社)
台积电赴美设厂的考量关键在于政府补贴与优惠 , 当然也希望生态系统健全 , 这就牵涉到封测台厂的成本考量 。 台积电的毛利率超过50% , 但日月光的毛利率仅16% , 封测厂相对低的毛利率对成本的敏感度自然更高 。
封测厂需要大量的低阶劳工 , 这就触及美国的短处 , 还得考虑工作文化 。 晶圆代工与封测厂都需要公共基础建设 , 这也是美国的相对弱势 。 这些都与成本相关 , 或许也是日月光至今对于在美扩厂有所犹豫的主因 。
【补贴|美国半导体战略,说穿了就是"既要也要"】至于高耗水 , 电的产业特性 , 不知道考虑赴美的半导体台厂 , 是否对近日美国暴寒气候所导致的大停电感到背脊发凉?
因此 , 不能只解决晶圆代工厂的成本问题 , 更需要解决封测厂的成本问题 , 否则很难形成一个健全优质的生态系统 。 若与美国本土封测厂搭配 , 那还得符合台积电的高标准要求 。
成本 , 是干这“粗活”的基本问题 , 晶圆代工讲究的是高盈利水平与高资本支出之间的良性循环 , 一出手动辄百亿 , 投资打水漂就伤筋动骨 。 在这么大金额的游戏里 , 为了确保盈利大于支出 , 高产能利用率就是另一个关键 。
高产能利用率除了仰赖高端技术 , 更仰赖市场 , 国际政治因素一旦参与了产业竞争 , 美国终归还是要面对一个棘手问题:就算解决了成本问题 , 那市场光靠美国自身就够了吗?这就牵涉到脱钩的问题 。
针对性脱钩
经过特朗普一阵乱搞 , 美国人深切体会到与中国全面脱钩的不现实与剧痛感 , 转而主张“针对性脱钩” 。
美国全国商会近日公布一份关于中美脱钩的报告 , 详列了美国全面脱勾必须付出的代价 , 其中在生产力与创造力的部分 , 该报告认为 , 一旦中美脱钩 , 美企在国内开展研发以支持在中国业务的情况会愈来愈少 , 连带减少其他国家在美国进行的这类活动 , 致使供应链与风险投资逐渐远离美国 。
在半导体业的部分 , 放弃中国市场意味着规模经济与研发经费的减少 , 在全球技术供应链角色的弱化 , 让半导体业“去美国化” , 并激励中国自主 。 这方面脱钩将使半导体产业损失830亿美元 , 12万4千个就业机会 。

补贴|美国半导体战略,说穿了就是"既要也要"
文章图片

美国抗议失业游行 (资料图)
因此 , 在涉及国安的半导体产业 , 美国应做有针对性的出口管制 。 报告指出 , 业内对特朗普针对华为的半导体禁令过于宽泛 , 有伤自身 , 故而呼吁拜登政府对管制清单进行重审 。
如何在半导体领域继续对中国卡脖子 , 又能有效降低对自身的伤害 , 且还能保住中国市场 , 这是一个大难题 。 因此可以预测 , 针对性脱钩是一种动态调整的政策 , 管制清单不会固定不变 , 君不见就算是特朗普时期 , 清单归清单 , “开后门”的例子也不少见 。
换言之 , 业内这样的呼吁 , 其实只是希望拜登政府能够松绑而已 , 或是 , 业界与拜登早有默契 。 合理推测 , 拜登会松绑部分美企与相对较不敏感的产品 , 难以松绑的是像台积电这种非美企的厂商与敏感产品 。
以拜登政府与民主党的属性 , 针对性脱钩的另一层意义“减少依赖” , 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战略 , 也就是“供应链重组” , 潜台词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
供应链重组与同盟
对美国而言 , 半导体制造业的复兴 , 完全由本土厂商自给自足 , 只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 因此现阶段只能走“供应链同盟”的概念 。
特朗普时期就推动的“经济繁荣网路”(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 , 旨在推动一个新的 , 能与中国抗衡的“第二轨全球供应链”(中国被归类为第一轨) , 各界预期拜登将延续这个战略 。

补贴|美国半导体战略,说穿了就是"既要也要"
文章图片

2010年10月 , 美国洛杉矶 , 码头上堆放的中国海运集装箱 。 (图源:路透社)
无论说法多么道貌岸然 , 美国推动的第二轨供应链成员 , 自然得是美国认为可信赖的战略伙伴 , 这也很合理 。 美国必须重塑对自己有利的全球化新阶段来抗衡中国 , 在供应链的部分拉帮结派是肯定的 。 因此第二轨 , 就是一种针对性脱钩 。
只是 , 这种有对抗中国意味的第二轨 , 一定会让企业有选边站的疑虑:那中国市场怎么办?那么所有问题就回归到市场面了 。
如果美国的半导体产业链自主 , 意味着“美国制造”只供给美国市场以及盟友市场 , 那这前提就预告着它的必然失败 , 因为如前述 , 半导体产业非常昂贵 , 没有全球市场难以支撑 , 且欧盟也想自主 。 因此之故 , 我对于“一个世界 , 两套系统”的实现可能性至今抱疑 。
两套系统或许是美国的主观愿望 , 但从半导体业的属性来看 , 它隐含两种(以上)的研发路径 , 两种(以上)的市场布局 , 更形复杂的并购策略与产业分工 , 每一种分道扬镳都是巨额的资源投入 , 要怎么做?
故而 , 美国的半导体战略说穿了 , 只是想透过产业链重组削弱中国供应链 , 顺带分散风险 , 并将与国安有关的科技 , 彻底清除“中国成份” , 而不是放弃中国市场 。 甚而 , 透过重点松绑 , 维持中国对美国某些高端技术的依赖 。
因此在半导体产业的部分 , 中美以及欧日等国 , 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 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脱钩 , 竞合关系才是最有可能的发展 。
合作的部分 , 理应是让半导体产业在原则上保持中立 , 如台积电一直以来的自我定位 。 这也才是强调半导体主权的各方 , 以及业者的共同利益 。 从台湾业者的立场来看 , 放弃中国大陆市场是绝无可能的事 , 美国技术的完全封锁也是一种愚行 , 反正特朗普路线就是不对 。

补贴|美国半导体战略,说穿了就是"既要也要"
文章图片

台积电在台湾运营着规模庞大的工厂 , 生产大多数智能手机和许多其他设备使用的芯片 。 (图源:纽约时报)
总而言之 , 半导体业所牵涉的问题十分复杂 , 如果说中国完全自主需要时间 , 美国的完全自主耗时也不会比较短 , 欧盟 , 日本亦然 , 虽然国际角力必不可免 , 但这仍是一个需要各方合作的领域 。
从“美国全国商会”的表态可知 , 中美在半导体问题上的对立会有所缓和 , 无论日后产业链有几轨 , 终究得先回到理性的轨道上 , 面对现实 。
这也是一场持久战 , 各方都想摆脱对彼此的依赖 , 并拉拢台厂进驻先解燃眉之急 , 不过厂商毕竟是盈亏自负 , 迁厂建厂 , 成本与市场都得精打细算 。
来源|观察者网
热点视频推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