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4亿年前 , 地球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 那时 , 大氧化事件发生 , 氧气开始在地球大气中累积 。 尽管这一事件对当时的地球生命来说是灾难性的 , 但却为后来多细胞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新的机遇 。
在地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 , 氧气很可能一直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 。 直到约4亿年前陆地植物进化之后 , 大气中的氧气上升到了接近现代的水平 。 如今 , 氧气占据了约五分之一的大气 , 成为地球生命的关键要素 , 支持着有氧呼吸的复杂生命形式在这颗星球上蓬勃发展 。
但科学家一直清楚的是 , 地球并不会永远保持这种支持生命发展的能力 。 地球是一颗动态的星球 , 更重要的是 , 太阳并非一成不变的 。 随着太阳变得越来越热 , 地球生命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生存 , 最终 , 生物圈将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这颗星球无法再支持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 。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 , 这个转折点将在未来约10亿年内发生 。 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了地球表面碳、氧、磷和硫循环的演变 , 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的相互作用 。 结果显示 , 地球富氧的大气可能只能再持续约10.8亿年 。
在模拟中 , 研究人员纳入了描述气候演变、地质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各种变量 , 以及描述太阳活动的关键变量 。 研究模拟了两种理论情景 , 包括有活跃生物圈的类地行星 , 和不存在活跃生物圈的行星 。 有趣的是 , 两种情况产生了大致相似的结果 。
模拟表明 , 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明亮 , 释放出更多热量 。 大约10亿年后 , 地球将接收到更多太阳能 。 这种能量的增加产生了明显影响 , 比如 , 它会加速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硅酸盐岩石的风化 。 当岩石风化时 , 二氧化碳从大气中被抽出 , 通过化学反应被固定在碳酸盐矿物中 。 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开始显著下降 。
然而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关键成分之一 。 在大约一万年的时间里 , 二氧化碳就会大幅减少 , 光合作用随之越来越弱 , 大量植物面临灭顶之灾 。
同时 , 光合作用的降低意味着氧气生产的减少 。 伴随着其他大规模地质过程的发生 , 氧气逐渐消失 。 这几乎注定标志着复杂生命形式的终结——由于大气中缺乏可供呼吸的气体 , 许多陆地和海洋生物很快灭绝 。 模拟还显示 , 在这一过程中 , 大气中甲烷水平会不断升高 , 这实际上会加速生物死亡的过程 。
最终 , 地球将变成一颗死气沉沉的星球 。 大气中氧气含量极低 , 富含甲烷 , 还可能出现有机烟雾 。 臭氧层被剥离 , 陆地和海洋将暴露在高水平的紫外线中 , 来自太阳的热量炙烤着地球 。 除了细菌这样微小的厌氧生物之外 , 复杂生命不复存在——地球仿佛回到了动植物出现之前的那个世界 。
本文图片
图解模型结构 。 | 图片来源:Ozaki, K.Reinhard, C./Nature Geoscience
即使在对没有活跃生物圈的行星的模拟中 , 由于地幔和地表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 , 比如俯冲过程使岩石进入地幔 , 火山从地幔中释放的气体等地球化学过程 , 大气中的氧气仍会面临相似的结局 。
为什么这一结果非常重要?想象一下 , 如果我们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人 , 通过在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寻找氧气和臭氧 , 来搜寻生命的迹象 。 如果仪器在20亿年后或20亿年前扫描过地球 , 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假阴性”的结果——这颗行星缺乏可靠的“生物信号” 。
这正是天文学家和行星科学家如今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瞄准什么样的系外行星?地外生命的可靠生物特征又是什么?
事实上 , 当我们谈论星球宜居性时 , 不仅仅是在说一颗恒星周围的某个地方 , 它还包括了行星演化过程中的某个时期 。 而我们现在所能观测到的东西仍然十分有限 。
如果类比地球 , 我们可能需要更广泛地思考 , 在地外生命的探索中 , 我们应当在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寻找哪些气体 , 并且重新思考这些气体可能包含的意义 。
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大气随时间演化的历史 , 以及我们星球的表面和内部是如何一起演化的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确定是否有生命存活在其他恒星周围的光芒中 。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环球科学
【科学|10亿年后,氧气将成地球稀缺品?】
推荐阅读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科学|中阳县北街小学:体验科学魅力
- 牛上|英媒文章:2021年最有趣的科学发现
- IT|全球供应25亿剂疫苗 科兴上半年营收110亿美元
- 植被|二十年后的成都
- 曹志兴|90后教授曹志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
- 审判|直接服务“三城一区”主平台,怀柔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成立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孩子|“双减”后 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 生命科学学院|科技馆内感受科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