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火箭实验室或成SpaceX最大竞争对手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在私营航天业界内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直独领风骚 , 遥遥领先 , 其他公司则默默无闻 。 只有蓝色起源在其亿万富翁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支持下 , 似乎能够与其相提并论 。 然而 , 蓝色起源公司至今还未超越亚轨道空间 。
文章图片
图1/1
火箭实验室可能很快就会打破这种双头垄断的局面 。 该公司成立于新西兰 ,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长滩 , 在火箭发射频率上仅次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 位列第二 。 显然 , 除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外 , 火箭实验室是另外一家定期进入太空轨道的美国公司 , 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内 , 其小型运载火箭“电子”号飞行了 18 次 , 将近 100 颗卫星送入太空 , 而其中只有两次发射失败 。
3 月 1 日 , 该公司公布了名为 “中子”号的新型火箭计划 , 使其太空探索计划更为野心勃勃 。 “中子”号高 40 米 , 承载重量是“电子”号的 20 倍 , 火箭实验室对这一新型火箭进行了大力宣扬 , 称其可以进入大型卫星和巨型星座发射市场 , 并能够应用于未来的机器人登月和火星任务 。 火箭实验室表示 , 更诱人的是 , 公司还计划将“中子”号火箭应用于载人航天 , 甚至直接称之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 9 号火箭的 “直接替代品” 。
中佛罗里达大学太空政策专家罗杰·汉德伯格说:“火箭实验室是小型发射公司的成功案例之一 。 他们正逐步向规模更大、更成熟的发射公司领域进军 , 尤其是向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逼近 。 ”
【新浪科技综合|火箭实验室或成SpaceX最大竞争对手】3 月 1 日公布的“火箭实验室与航线收购公司合并”消息更是助长了火箭实验室的雄心:与一家具有特殊用途的收购公司(这种公司表面上可以让另一家公司不通过 IPO 就上市)合作后 , 火箭实验室将获益于大批流入资金 , 而其估值也将达到 41 亿美元 。 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开发和测试“中子”号 , 以期在 2024 年正式执飞 。
对于火箭实验室来说 , 这是一个大转变 。 首席执行官彼得?贝克此前一直对建造更大型火箭的想法不置可否 , 这种火箭可以拥有更大的有效载荷 , 并有可能同时搭载多名客户 。
但卫星市场已经接受了乘车入轨任务 , 特别是考虑到卫星超大型星座的兴起 , 未来十年发射入轨的卫星可能会占大多数 。 “中子”号能够将 8000 公斤的重量载入近地轨道 , 这意味着它可以一次性将几十个有效载荷送入轨道 。 在“中子”号的介绍视频中 , 贝克做了调侃式致歉 , 他吃了自己的帽子 。
“中子”号还让火箭实验室在其他方面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 两家公司都通过使用成本更低的材料和可重复使用的系统 , 使太空飞行的成本更加低廉 。 “中子”号火箭的一级助推器设计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 9 号”的一阶段助推器一样 , 都是垂直降落在海洋平台上 。
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竞争还不止于此 。 火箭实验室声称 , “中子”号的设计能够帮助其通过认证 , 从而可以像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目前所做的那样执行人类飞行任务 , 将人类送入轨道并飞向国际空间站 。 “中子”号的设计可与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媲美 , 后者可搭载三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 。 当然 , 两家公司都对飞越轨道颇有兴趣 。 中子号将能够将 2000 公斤的有效载荷送上月球 , 将 1500 公斤的有效载荷送上火星和金星 。
但两家公司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 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载人“龙飞船”不同 , 火箭实验室还没有建造自己的太空舱 。 如果“中子”号能将人类送入轨道 , 那么究竟能运送什么样的飞行器还尚未明确 。 火箭实验室没有建造像“星际飞船”那样的行星际宇宙飞船 , 也并没有试图创建像“星际链接”那样的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 。 火箭实验室在火箭之外唯一的大型项目是光子卫星总线(航天器的基础设施 , 通常告诉地面控制部门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
然而 , “中子”号也不是简单的开箱即用 。 要想真正实现重复使用 , 需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测试(连“电子”号都还不能完全重复使用) 。 “中子”号的发动机设计过于庞大、操作复杂 , 不能简单地在“电子”号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 所以公司必须从零开始 , 想办法重新进行规模化生产 。
不出所料 , 载人航天将是该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 。 汉德伯格说:“他们的新型飞行器将使他们在有效载荷方面更具竞争力 。 ”“载人航天的问题更大 。 ”国际空间站虽然是目的地 , 但火箭实验室将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波音公司做诸多类似比较 。 也许它可以通过太空旅游找到商机 , 但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
火箭实验室还将面临安全问题 。 汉德伯格说:“火箭实验室有一个竞争问题 , 但与评估新型运载工具进行人工成本和建设支持操作的基础设施的成本相比 , 这都是次要的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距离载人“龙飞船”的问题只差一次飞行事故 。 ” 2019年 12 月 , “星际客机”试飞失败 , 波音公司将人类送入太空的计划又推迟了一年多 。 然而 , 随着“中子”号的出现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火箭实验室之间的差距一下子被拉近 , 因为它对商业航天行业产生了不小影响 。 如果“中子”号在 2024 年准备飞行 , 它们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