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阳刚之气”是近期的热词 , 外表“中性”的男性演员 , 常被诟病为没有“阳刚之气” , 更有人从少儿教育入手 , 批评现在的儿童不够“男性化” , 把“阳刚”上升到了民族国家的气质和存亡之高度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撇开娱乐市场化导致的问题不谈 , 与“男性气质”对立的“娘炮”这个词 , 是怎么被赋予含义的呢?我们把一些正面品质与外貌绑定 , 并和特定性别挂钩 , 有道理吗?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 Justin Tran
在谈到“男性气质”“男子气概”时 , 我们常常见到的描述是“坚毅”“阳刚”“勇气”等等 , “要强”“好胜”“竞争”特质仿佛是男性的专利 , 也往往让大家联想到充满“阳刚之气”的雄性动物们——好斗的雄鸡、冲动的公牛、威风凛凛的雄狮等 。
等等!你知道在狮群中 , 狩猎任务主要是由雌狮完成的吗?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狮子 , 夫妇 | Sponchia
是差异 , 也是分工
雌雄差异并不罕见 。 自然界中 , 两性外形和行为的差异被叫做性二型(sexual dimorphism) , 在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各类脊椎动物里都有不少例子 。
有意思的是 , 性二型可不是“雄性 = 强大好斗”这么简单 。 在演化上 , 它的形式和程度根据物种不同而变化多样 。 例如 , 雄性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有着金属绿色的华丽羽毛 , 雌性则是平平无奇的黄褐色;而同样是鸭科鸭属的物种 , 北美斑鸭(A. fulvigula)就几乎是“双鸭傍水游 , 安能辨我是雄雌”了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雌雄绿头鸭(左)与雌雄北美斑鸭(右)| Richard Bartz  Dick Daniels / wikmedia
在有性二型的物种当中 , 雌雄两性的角色定位也是多姿多彩 , 殊无定式 。 非洲狮的群体狩猎 , 在多是独行侠的猫科动物中颇有特色 , 通常由雌狮们分工合作来完成;而雄狮除了偶尔独自捕猎外 , 大部分时间都在保护狮群免受入侵者的威胁——比雌狮更大更壮的体型和威风凛凛的狮鬃 , 也是为了护住自己的后宫 , 向竞争者发出威慑和炫耀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四只雌狮合作猎杀非洲野牛 | Caelio / wikmedia
雄狮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休息看守领地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雄狮 | pixabay.com
“娘炮”的特殊策略
用体型和外观威慑竞争对手的还有雄性牛头嗡蜣螂(Onthophagus taurus) , 顾名思义 , 它们的头上长着雌性没有的两只大角 。 在地下隧道中与其他竞争者狭路相逢时 , 雄性牛头嗡蜣螂为了守卫洞里的雌性 , 会用双角与来者刚正面 , 试图把对方推出洞外 , 获得与雌性交配的机会 。 “牛角”的长度和体型是决斗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 然而有趣的是 , 还存在着一种不长角的“娘炮”雄性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牛头嗡蜣螂(上)和同属另一物种O. nigriventris(下)的雄性都有有角/无角的不同形态 | Teiya Kijimoto et al. / Developmental Biology(2012)
“娘炮”雄性的策略并非决斗 , 而是趁着竞争者外出活动或打架时 , 趁隙进入雌性的闺房 。 相较于耗费能量发育巨角的好斗雄性 , “娘炮”的后代发育成功率更高 , 也有着更多的精子用于交配后的“竞争” 。 不论是无角的“娘炮”还是有角的“武士” , 都会被雌性接受 , 作为可以相互替代的演化策略留存在种群之中 。
这种策略并不是牛头嗡蜣螂独有 , 雄性流苏鹬更是分为了三种形态 。 第一种是有着流苏般彩色“领子”的领地性雄鹬 。 第二种是白色领子的“卫星”雄鹬 , 可以和领地性雄鹬共存 , 共享交配的机会 。 第三种雄性与雌性相似 , 没有领子 , 借此混入领地与雌性交配 , 并且 , 雌性流苏鹬似乎更喜欢这些“娘炮” 。 <戳这里了解“四种性别”的流苏鹬&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两种雄性的流苏鹬 | wikipedia
无独有偶 , 澳大利亚巨乌贼(Sepia apama)凭着变色天赋精通“娘化” 。 体型较小的雄性乌贼会装作雌性“路过”强壮的竞争对手 , 以免被攻击 , 等见到雌性后再显出雄性“本色” 。 当雌雄同时在场时 , “伪娘”甚至可以做到身体一侧“娘化” , 而另一侧保持雄性体色不变 , 伪装、撩妹两不误 。 雌性乌贼对此也欣然接受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澳大利亚巨型乌贼 | wikipedia
澳大利亚的佐治亚索蟾(Crinia georgiana)则会根据斗争形势调整策略 。 雄性通常在繁殖季用强壮的前肢相互扭打 , 争夺领地和妹子 。 但当一片栖息地内雄蛙数量太多时 , 雄性反而暗自减少“长肌肉”的能量投入 , 转而韬光养晦 , 增加精子数量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正在哲学摔跤的雄性佐治亚索蟾 | Jean-Marc Hero / wikmedia
异性筛选与同性博弈
除了上面这些部分雄性“娘化”的例子以外 , 彩鹬的性别角色更加有特点。 彩鹬实行的是一妻多夫制:求偶季节 , 雌鸟主动发出求偶叫声追求雄鸟 , 然后依次给自己后宫中的各位雄鸟产一窝卵 , 由每只雄鸟来负责孵化 。 小彩鹬破壳之后 , 也是雄鸟来保护、抚育自己的孩子 。
类似地 , 斑鬣狗群体中雌性地位要高于雄性 , 而且还长着雄性一样突出的外生殖器 , 交配与否也是雌性说了算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雄性(左)和雌性(右)斑鬣狗的生殖系统图示 | Anatomische Gesellschaft / Anatomischer Anzeiger(1922)
大刘的科幻史诗《三体》 , 描绘了未来人类社会男同胞们女性化的趋势 , 并把这归因于长时间的和平与飞速发展 , 生存压力日益消除 。 然而维持“男性气质”的 , 会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吗?
实际上 , 在有性二型的动物中 , 将体型、举止与性别进行挂钩 , 在更多情况下恐怕是性选择的结果 。 在鸟类 , 很多雄性拥有鲜艳的羽毛 , 而雄性突眼蝇竞争交配权是靠互相比较眼柄的长度 。 这些外表特征实在难与“更高更快更强”联系起来 , 事实上也与特定性别无关——比如彩鹬就是雌性色彩鲜艳 , 而雄性体色恰似雌绿头鸭 , 更别说惨兮兮被吃掉的雄性螳螂和蜘蛛们了 。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彩鹬的雌性(右)比雄性(左)更艳丽 | Dick Daniels / Wikipedia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由于性选择而长出长长眼柄的突眼蝇 | wikipedia
在演化中 , 异性之间的筛选和同性之间的博弈 , 最终在不同物种中形成了稳定而多样的两性角色和交配策略 。
雄性之间的“战争” , 甚至可以从交配前持续到交配后 。 对于前面提到的牛头嗡蜣螂来说 , 发育期间获得能量和资源的多少 , 是决定一个个体采取何种策略的重要因素——营养好的个体成为长角的“兄贵” , 试图在交配前把竞争者拒之门外;而发育时缺乏营养的个体舍弃双角、产生更多的精子 , 则可以在啪啪啪后的雌性体内“淹没”对手 。
性选择导致性二型也可能是由于异性的偏爱 。 免疫力选择理论(immunocompetence)认为 , 雄性气质来自于能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雄激素(睾酮) , 所以浓浓的雄性特质宣誓着“抵抗力下降爷也不在乎” 。
评价一个人的是什么
回到我们人类自己 , 性二型的确表明了性选择的存在 。 有意思的是 , 研究发现 , 压力激素(一种糖皮质激素)的存在会让雄激素“事倍功半” , 削弱受异性欢迎的男性气质 。 另有研究提出 , 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 , 发达地区的女性更中意低压力水平的男子面容 , 而并不那么在意雄激素相关的容貌特征 。 看来对“男子气概”的追求 , 无疑也是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的 。
归根结底 , 在现代科技和文明背景下 , 外貌体态、性别、积极品质三者之间恐怕并没有固定的逻辑关联 。 多元社会中 , 绝对不乏坚毅勇敢的姑娘 , 而具有社会责任感、认真奋斗的男性同胞们 , 又何须粗犷的线条才能为国家民族的富强做贡献呢?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就像圆滚滚没有线条的雄性竹鼠 , 也可以很漂亮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 , 先贤就谈过“暴虎冯河”的匹夫之勇 , 跟“安天下之民”的“文王之勇”相去甚远 。 “自强”“勇气”这些品质 , 与性别、体型、情态更是没有什么关系 。
正如主流媒体评论所说:“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 , 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 。 ”“娘炮”之称 , 当不当休矣?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无题
会变性的螺
小鱼也是靠谱奶爸
千奇百怪的动物丁丁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
本文图片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 , 欢迎转发
【科技|雄性长得像雌性,在自然界里可一点都不罕见】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