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 , 1647-1717)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女性科学家和插画家 。 她是最早一批观察和描述昆虫变态发育的科学家之一, 并且还以一名出色的画家的身份 , 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精美的科学绘画展现在人们面前 。
在梅里安的时代 , 自然发生学说依然大行其道;对于昆虫这种“渺小 , 肮脏与微不足道”的东西 , 人们更是相信它们是从泥土等无生命的物体中产生的 。 而梅里安并不相信这些荒谬的理论 , 而是选择依靠自己的观察得出科学的结论 。 她对于昆虫的浓厚兴趣更是超越了性别和时代——就算今天 , 对昆虫感兴趣的女性依然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当作异类 , 何况三百年前 。
本文图片
梅里安 | Picryl
本文图片
热爱昆虫的女性
然而就像其他很多做出了杰出成就的女性一样 , 梅里安对自己所爱的事物热情而专注 , 并不在意世俗的眼光 。 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 , 梅里安就开始饲养各种昆虫;她对于鳞翅目展现出了特别的兴趣 , 之后开始采集 , 观察和创作蝴蝶和蛾的生活史 , 将同一种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卵 , 幼虫 , 蛹/茧和成虫 , 以及寄主植物一一描绘在同一张画作中 。 直到今天 , 这依然是科学插画家经常采用的 , 展现昆虫和其他生物生活史的手法 。
【科学|妇女节,来讲一讲喜欢蜘蛛的女科学家】
本文图片
昆虫的不同生理阶段和寄主植物 , 被绘制在同一张画上 | Paul K / Flickr
和当时另一些使用标本作画的画家不同 , 梅里安坚持观察活着的昆虫 , 以便最好地还原它们的色彩和外形 。 除了绘画之外 , 她也会详细地用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昆虫变态发育的细节 。 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之后 , 梅里安的努力渐渐获得了回报 ,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 以及阿姆斯特丹市对她出国考察的资助经费——这在当时一般只有男性才能得到 。
1699年 , 她携带女儿远渡重洋来到当时还是荷兰殖民地的苏里南;充满了未知和美丽的热带雨林对这位求知若渴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来说 , 如同法老王的宝库 。 遗憾的是 , 由于感染疟疾 , 梅里安不得不在两年之后提前返航 。 1705年 , 梅里安出版了对昆虫学以及科学插画界至关重要的代表作品《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 , 将当时对欧洲人来说还极其神秘的热带雨林生物 , 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
本文图片
《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插画 | paukrus / Flickr
纵观梅里安的科研和绘画生涯 , 她记录了多达186种昆虫的生活史 , 让人们越来越了解这些 “沉默的大多数”生物(地球上四分之三的动物种类是昆虫)神奇的发育过程;昆虫的变态发育这一自然现象也从此渐渐深入人心 。 她为早期的昆虫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也是后世的科学插画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
本文图片
著名的大蜘蛛
梅里安的画作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 比如有时她会将不同物种的卵 , 幼虫 , 蛹和成虫放在一起;但是作为观察和描述昆虫变态发育的先驱 , 这些细节上的不准确之处无伤大雅 , 反而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科学的发展不是啪地一声把颠扑不破的真理摊在桌上 , 而是不断地提出比上一个观点更准确和符合事实的观点 , 渐渐地引领我们走向离真理更近的地方 。
梅里安的科学和艺术成就不但影响了科学界 , 也受到了收藏界的肯定与追捧;她的粉丝不乏各路名人 , 比如彼得大帝——她的一些画作至今仍保存在圣彼得堡 。 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些她的作品 , 包括下面这幅著名的捕鸟蛛猎捕蜂鸟的插画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梅里安绘制的蜘蛛和其他南美森林动物 | Wikimedia Commons
画面中 , 两只巨大的捕鸟蛛一只身下压着毫无还手之力的蜂鸟 , 另一只看起来刚刚从一个巨大的丝茧中破茧而出——当然这一点其实是不准确的 , 捕鸟蛛会织造圆形的卵袋 , 也会用丝和树叶等构筑藏身之处;但是并不会打造这种宛如蚕茧一样的居所 。 左上角是一只在蛛网上守护着卵袋和后代的巨蟹蛛(Sparassidae)——这也有不准确之处 , 因为巨蟹蛛是不织网的游走型蜘蛛 。
除了蜘蛛之外 , 画面里还有另一种南美森林的明星物种——游蚁(Eciton spp.) , 也就是行军蚁 。 画中准确地描绘了游蚁长着标志性的火钳形状上颚的兵蚁 , 以及工蚁用身体搭桥 , 合作捕猎蟑螂等猎物的场景 。 而那几只长着翅膀 , 疑似有翅雄蚁的昆虫 , 从形态和体型上来看则显然不是游蚁的雄性 。
本文图片
梅里安绘制的强喙夜蛾Thysania agrippina , 世界上翼展最宽的蛾类 。 这幅画里的卵 , 幼虫和茧其实都属于不同的生物;实际上 , 人们至今都没有观察到强喙夜蛾的其他发育阶段 | Wikipedia
这几处体现了梅里安作品中不准确的部分:有时候来自不同生物的产物会被组合起来 , 例如巨蟹蛛和某种织网蜘蛛的网 , 捕鸟蛛和某种蛾类的茧等;但另一方面 , 梅里安并不是凭空捏造 , 而是非常严谨地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观察对象 , 然后按照自己的经验、观察和推理在画面上构筑起生物之间的联系 。 很多时候 , 梅里安的猜想是对的;另一些时候 , 她的猜想并不准确 。
本文图片
梅里安绘制的昆虫插画 | Paul K / Flickr
但是 , 这种将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 , 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生态学关系 , 摆脱自然环境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用图画关联起来的表现方法 , 直到今天依然是科学插画的重要手法之一 。 而现在的科学插画家们 , 有时也基于不准确的猜想进行创作 , 尤其是古生物复原 。 正是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同时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停止前进的精神 , 推动着科学和科学插画不断发展 。
本文图片
捕鸟蛛真的吃鸟吗?
物种日历将这幅作品里的捕鸟蛛标为巨捕鸟蛛Theraphosa blondi , 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之一 。 巨捕鸟蛛的足展可以达到30厘米 , 重达175克 , 然而光看数据也并不足以描述我第一次看到活体时的震撼 。 由于体型巨大 , 巨捕鸟蛛自然也可以制服一些比昆虫更大的猎物 , 例如青蛙、蜥蜴、蛇、啮齿动物 , 以及鸟类——虽然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
在梅里安之前 , 西方科学界中没有人观察和描述过“拥有捕鸟能力的巨大蜘蛛” , 这幅插画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 所以可以这么说 , 捕鸟蛛这个抓人眼球 , 在科学传播和流行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的名称 , 追根溯源其实是来自于梅里安女士的画作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一只巨捕鸟蛛和一美元钞票大小对比 | Wikimedia Commons
但是话说回来 , 这幅画里的两只蜘蛛其实是某种粉趾捕鸟蛛(Avicularia spp.);粉粉嫩嫩的脚趾末端和树栖的生活习性暴露了它们的身份 。 巨捕鸟蛛的身体构造要笨重的多 , 作为世界上最重的蜘蛛也很难做到爬上细细的树枝捕猎灵活的蜂鸟——它们其实是生活在雨林的地面 , 并且大部分时间藏身于洞穴之中的 。
就算是身段轻盈灵活的粉趾捕鸟蛛 , 也是很难完成捕猎蜂鸟这种壮举的 。 粉趾捕鸟蛛并不是凶残而贪得无厌的捕猎者;它们其实相当温和和羞涩 , 在捕鸟蛛饲养者中也以好脾气著称 。 由于是体型和体重都不算夸张的树栖型捕鸟蛛 , 粉趾捕鸟蛛也难以降伏哪怕是蜂鸟这样小的鸟类 。 梅里安看到的场景 , 更有可能是作为机会主义者的粉趾捕鸟蛛 , 撞大运碰到了一只受伤或者濒死的蜂鸟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Avicularia avicularia是最常见也最被广泛饲养的粉趾捕鸟蛛 |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作者曾经饲养过的一只油彩粉趾捕鸟蛛A. versicolor | 虫爷ChenZ
梅里安为科学和艺术界同时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之后 , 三个世纪过去了;这期间无数女性为人类的科学、文化、艺术和政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 然而直到今天——虽然比起三百年前来说总体有很大进步——女性无论是在职场 , 社会还是家庭中都依然受到许多限制 。 作为一名毕业于以“男女比例七比一”著称的某理工高校的男性(后经校友严谨的数据分析 , 其实是五比一) , 我也无法感受到 “男女已经很平等了” , 而是逐渐认识到 , 女性仅仅因为性别 , 就需要在许多方面面对更多困难和阻力 。
本文图片
500德国马克纸币上的人物即为梅里安 , 代表了人们对这位了不起的女性科学家的尊敬和纪念 | Wikimedia Commons
在国际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 感谢每一位为了他人或自己而努力的女性 , 愿社会继续进步 , 愿每一位追寻理想的女性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梅里安 。
本文图片
大蜘蛛的故事
萝莉外表的“女郎蜘蛛”
捕鸟蛛界的蓝色小怪物
大蜘蛛就藏在鞋子里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 , 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推荐阅读
- 科学|中阳县北街小学:体验科学魅力
- 牛上|英媒文章:2021年最有趣的科学发现
- 曹志兴|90后教授曹志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
- 审判|直接服务“三城一区”主平台,怀柔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成立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孩子|“双减”后 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 生命科学学院|科技馆内感受科技魅力
- 牙膏管|太空跨年是什么体验?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吃到家乡美食?| 科学密探
- the|美CDC缩短新冠隔离时间被指从遵循科学变成了遵循CEO们的意见
- 抗体|六大科学突破闪亮二〇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