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中国学者研发“织物” 可将显示器“穿”在身上】用智能电子织物做成柔软的衣服 , 把显示器“穿”在身上 , 然后就可以从所穿的衣服上浏览咨询、收发讯息等 ,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 。 中国的学者已经研发出神奇的“织物” 。
采访人员11日获悉 ,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领衔的研究团队 , 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 , 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 。 研究人员揭示了独特的规律 , 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 。 相关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1日凌晨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 。
在极地科考、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场景中 , 只需在衣物上轻点几下 , 即可实时显示位置信息 , 地图导航由“衣”指引;把显示器“穿”在身上后语言障碍人群可高效便捷交流和表达……彭慧胜认为 , 这些原存于想象中的场景 ,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走进人们的生活 。
据了解 , 近十多年来 , 彭慧胜带领的研究团队始终致力于智能高分子纤维与织物研发 。 如何在柔软且直径仅为几十至几百微米的纤维上构建可程序化控制的发光点阵列 , 是困扰相关领域科学家一大难题 , 同样困扰着团队 。 据介绍 , 研究团队着眼于研制两种特殊的功能纤维 , 通过两者经纬交织形成电致发光单元 , 通过有效的电路控制 , 实现了新型柔性显示织物 。
比起传统的平板发光器件 , 发光纤维直径可在0.2毫米至0.5毫米之间精确调控 , 奠定了其“超细超柔”的特性 。 据介绍 , 以此为材料一针一线梭织而成的衣物 , 可紧贴人体轮廓 , 像普通织物一样轻薄透气 , 穿着舒适度良好 。
在现实生活中 , 穿在身上的衣服难免会有磕磕碰碰 , 也需日常清洗 。 如何能使显示织物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 , 乃至抵御住反复摩擦、弯折、拉伸等外在作用力 , 保证发光的稳定性?彭慧胜告诉采访人员 , 团队通过熔融挤出方法制备了一种高弹性的透明高分子导电纤维 , 确保了织物中“像素点”均匀稳定发光 。
“这就是我们用于编织的发光纤维材料 。 ”采访中 , 彭慧胜拿起一卷缠绕于纺锤上的纤维介绍道 。 采访人员看到 , 这些直径不足半毫米的纤维材料 , 实验案台上还有多卷 , 颜色各异 , 乍一看与生活中的寻常纱线类似 。 “当我们给它们通上电 , 它们就显示出了独特一面——会发明亮的光 。 ”彭慧胜拿起手边的一件卫衣 , 展示其基本功能 , 卫衣上的复旦大学校徽由发蓝光的纤维编织而成 , 接通电源后 , 蓝色的校徽图案在室内清晰可辨 。
采访中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种智能电子织物 , 可有力推动传统纺织制造和物联网、人机交互、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快速融合发展 , 有望催生新兴技术 , 在某些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变革 。 “我们也期待着产业界的合作者们加入 , 共同解决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 ”谈及显示系统的未来发展道路 , 彭慧胜充满期待 。
采访中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除显示织物之外 , 研究团队还基于编织方法实现了光伏织物、储能织物、触摸传感织物与显示织物的功能集成系统 , 使融合能量转换与存储、传感与显示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织物系统成为可能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