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以“场景”破局

【张江|以“场景”破局】上海张江但凡被提起 , 后接的关联词一定是人工智能 。 张江人工智能岛2019年才正式开岛 , 已在短短两年内聚集了大批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 并将整座岛塑造成为了一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最佳实践区 。
这个大场景还在继续扩大 。 数月前 , 张江提出了由“岛”变“区”的概念 , 将以人工智能岛为核心以张江中区为主战场 , 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
与此同时 ,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量扩容 。 工信部日前印发通知 , 支持成都等地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 成都成为了西部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
先行先试的张江 , 将为成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提供哪些经验?3月12日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跟随“成都新经济应用场景沉浸式沙龙人工智能场景专场”来到了上海张江 。 此次活动由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办 , 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承办 , 旨在通过沉浸式沙龙搭建人工智能场景 , 构建主体间沟通交流平台 , 形成一系列推进人工智能+场景构建的创新举措和办法 , 为成都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助力 。
进入最智慧的“岛” 步入一场AI大赏
驱车驶入张江人工智能岛 , 就进入了一场AI大赏 。 河道中 , 有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正24小时监测水质;道路边 , 无人车在为园区员工供应午餐;无人机在天空盘旋 , 正在负责安全防范和环境监测 。
连小小的垃圾桶都是智能的 。 将矿泉水瓶丢入垃圾桶 , 它会自动将其识别为“可回收垃圾” , 分类后将滑入相应的桶内 。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 , 遍布园区的AI自动垃圾分类垃圾箱能快速识别城市中几乎所有的干垃圾 。 当桶内容量达到60%时 , 还会自动向管理系统发送提醒 。
走进赫赫有名的张江人工智能岛AI体验中心 , 能看到“未来生活”的样子 。 那里构建了AI+家居、AI+校园、AI+医疗、AI+金融、AI+制造、AI+园区6大体验区 。 在AI+家居板块 , 智能冰箱会提示主人食材存放时间已经超过了24小时 , 也会针对已有食材给出多种烹饪食谱 。 在AI+校园板块 , 上课的“黑板”能把老师的多种语言实时显示出中文字幕 , 智慧学习灯还能直接为孩子校对作业 。
整个岛都在智能体系中运行着 。 在AI体验中心 , 张江人工智能岛AI管理中心运行系统的大屏实时显示 , 岛上148个智慧监控、517个智慧消防、2个智慧路灯、12个绿植灌溉、10个智慧井盖、3个智能垃圾箱、4个智慧水务正在运行中 , 园区人数实时显示为4645人 。 当设备监控到未知身份人员进入园区 , 会实时进行安防管理提示 。
关于“未来”的实践
场景营造是关键
细究张江的实践 , 平台搭建、场景营造是其中关键 。
岛上的人工智能企业 , 正是构建这些场景的“岛民” 。 微软、IBM、平头哥等百家企业聚集于此 , 一边研发 , 一边将成果在岛上先行试验 , 构建了大大小小的应用场景 。
为了让“岛民”们的研发能够在岛上顺利落地应用 , 岛上有许多实验室 , 对企业进行孵化、服务和指导 。 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 , 在这里 , 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能够得到涵盖创意孵化、设计研发、测试实验、原型生产、技术支撑、市场合作、运营辅导等七个阶段、覆盖智能物联网产品开发全流程的“端到端”的指导和支持 。 中国联通5G+AI实验室则专注于5G+AI应用场景的创新研究 , 为企业提供5G通信技术赋能、项目成果转化及产品落地的实验基地 。
因而整座岛成为了一个涵盖无数多元场景的大场景 。 去年 , 张江提出了由“岛”变“区”的概念 , 以人工智能岛为核心 , 以张江中区为主战场 , 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 将以10万平米张江人工智能岛为“极核” , 扩展至空间载体为150万平方米的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区 , 实现张江人工智能岛的空间倍增 。 一座岛的场景实践 , 将扩展成为一个“区”的实践 。
落地“最后一公里”
让中小企业来解决
在去年末举行的2020中国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 , 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 ,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千亿元 。 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 。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量扩容 , 更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 。
汲取张江经验 ,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主任、上海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周曦民表达了自己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看法 。 “要以智慧城市为主线 , 不断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在他看来 , 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场景 , 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智慧城市大量应用场景落地 , 反过来对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个有力支撑 。 与此同时 , 要解决好智慧城市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 周曦民认为 ,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 不能仅靠头部企业 , 人工智能实际上细分领域越多越好 , 细分领域多了 , “毛细血管”就多了 , 整个产业生态就健康了 。 而“毛细血管”的构建主要应由中小企业来承担 。 这些企业能够开发大量的细分行业解决方案和相关软硬件产品 , 往往可以在各类应用场景中得到落地 。
成都将出炉《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指南》系列研究报告
当前 , 成都正在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 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 “目前 , 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 , 其中规上服务业企业83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瞪羚企业34家、种子期雏鹰企业9家、成都新经济‘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27家 。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道 。 近期成都高新区启动了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明确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 , 首批14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需求榜单涉及功率半导体、光电集成、太赫兹、细胞工程、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新兴领域 。 揭榜团队最高可获得1亿元产业扶持资金 , 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无支持上限 。
成都在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过程中 , 场景营造也是关键词 。 “相比土地、政策、资金等促进产业发展的传统方式 , 应用场景具有提供新技术以商业化的应用支点、链接新产品与市场需求、提供市场促进商业模式迭代等多重功能 , 是试验空间、市场需求和弹性政策的复合载体 。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周成表示 , 今年成都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 , 期望通过打造新场景构筑城市发展的新机会 。
此外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成都市新经济委将以“成都新经济应用场景沉浸式沙龙”研讨内容为基础 , 结合研讨领域内的相关研究 , 输出题为《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指南》的系列研究报告 。 报告包含应用场景发展背景、应用场景建设意义、应用场景技术架构体系、应用场景建设路径、典型应用场景和建设模式及推动场景应用落地的发展建议等内容 , 为城市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场景打造提供指导性建议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王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