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脸正在被偷走,你却对此无能为力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周继凤 唐亚华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你的脸有可能被偷了 。
今年的3·15晚会上 , 央视告诉了普通消费者一个惊悚的事实——你的脸 , 随时都有可能被“偷” 。
在央视的报道里 , 包括科勒卫浴、宝马、江苏大剧院在内的20多个知名品牌或机构 , 通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 , 非法采集甚至滥用人脸信息 。 这些商家掌握了人脸信息 , 能洞察你的年龄、身份甚至情绪以及消费习惯 。
你在这些商家面前 , 个人隐私暴露无遗 。
事后 , 科勒卫浴回应:公司已连夜拆除摄像头 。
深燃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 , 不止是科勒卫浴们 , 市面上的很多知名品牌 , 比如KFC、喜茶、良品铺子、顺电 , 甚至是小米、苹果线下门店……都曾安装过人脸识别摄像头 。 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 , 搜集消费者信息 , 似乎成为了线下零售店公开的秘密 。
这也就意味着 ,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 , 消费者一方面享受着极为便捷的服务 , 一方面又成为了待宰的羔羊——在不知不觉间被窃取了人脸信息 。
而且 , 由于人脸与个人身份信息绑定 , 一旦丢失人脸信息 , 个人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后果 。 事实上 , 因为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 , 越来越多普通人的人脸信息在互联网上裸奔 , 甚至因此滋生了一条人脸信息倒卖黑色产业链 。
今天 , 深燃扒一扒人脸识别产业 , 探究一下究竟谁在盗用我们的人脸信息 , 谁又提供了这样的技术服务 , 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
谁在盗用你的人脸信息?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 你闲来无事走进一家门店 , 看了几眼觉得没有想买的东西 , 转头就离开了 。 但是你从进门开始 , 商家安装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 它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已经抓取并记录了你的人脸信息 , 甚至通过人脸掌握了你的性别、年龄、职业、心情状态等等信息……
这并非小说或者电影里虚构的场景 , 这样信息裸奔的案例 , 确确实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 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这样惊悚的案例:科勒、宝马等20多家知名企业在门店内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 , 在未经消费者知情的情况下 , 窃取消费者人脸信息 , 标注顾客第几次到店、男女、年龄等信息 , 从而进行营销分析 。
晚会上 , 央视点名了四家企业 , 深燃顺藤摸瓜查询了其中一家为企业提供人脸功能摄像头的公司——万店掌 。 从官网中 , 深燃发现仅仅万店掌这一家公司 , 合作的客户就遍布医药、鞋服、餐饮、快消、家居、数码等各行各业 。 其官网中介绍 , 万店掌陆续为1000多家知名品牌、30多万家门店服务 。 一些消费者耳熟能详的餐饮头部企业如喜茶、和府捞面、KFC , 数码线下实体店如京东、华为、小米、苹果等都与万店掌有过合作 。
而这些线下门店 , 几乎遍布当下各个商圈 , 这也就意味着 , 消费者的人脸信息随时都有可能被偷走 。
文章图片
【|你的脸正在被偷走,你却对此无能为力】图2/5
事实上 , 在数字经济时代里 , 对于商家来说 , 数据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
一家广告技术公司的负责人就曾指出:“我们的钱、预算怎么分配 , 在曝光层面如何推动用户去选择产品 , 还有最终临门一脚——怎么让用户购买 。 整个路径的预算分配 , 可以有更科学的做法 , 即用更多的数据做出更好的决策 。 ”而AI则是很好的抓手 。
在基于AI的人脸识别技术不断成熟的当下 , 人脸识别不仅能够辨识一些生物特征 , 比如男女性别、年龄等 , 甚至能通过人脸自动生成编号 , 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评级 。
“只要有了人脸识别的ID号(即FRID) , 去匹配一些其他信息 , 比如手机设备号 , 再去把这个设备号数据库里边的一些标签或画像拿来做匹配 , 然后获得对这个FRID和这个人更丰富的了解 。 ”一家广告技术公司Sizmek的中国区负责人就曾在发表演讲时指出 。 有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 商家就能够识别出客户是贵宾、老顾客还是新客户 , 甚至预测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 从而进行精准营销 。
如今 , 越来越多的线下商家开始把人脸识别作为精准营销的手段 , 越来越多的场景在当事人没有感知的情况下 , 悄无声息地获取人脸信息 , 成了商家“熟客识别”、营销定位的主要数据来源 。
不止是商场线下门店 , 不少地区上线了人脸识别广告屏 , 这些广告屏通常设置在电梯间旁 , 路过电梯间的人们会被摄像头捕捉人脸信息 。 除此之外 , 还有些房地产售楼部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 通过对客户进行人脸比对 , 防止“飞单” 。
谁在背后提供服务?
究竟谁向这些商家提供了所谓的“人脸互动营销解决方案”?央视的报道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在港汇恒隆Max Mara专卖店安装的摄像头来自万店掌公司 , 无锡宝马汽车4S店安装了瑞为公司的人脸识别摄像头 。 除此之外 , 报道中的涉事企业还包括悠络客、雅量科技 。
这些公司都是什么来头?
天眼查显示 , 2017年6月 , 万店掌完成金沙江创投1500万元A轮投资 。 去年5月 , 万店掌宣布完成8000万元B轮融资 , 由德同资本领投 , 远海明华、苏高新跟投 , 并获得多家银行累计5000万元授信 。 其中 , 著名投资人朱啸虎是董事 。
根据官网 , 万店掌打造了一套针对连锁企业运营管理的高效运营系统 , 通过AI等技术为零售门店提供智能巡店、人脸互动、客流统计、会员识别、考勤门禁等服务 。 而根据悠络客官网 , 悠络客是一家新零售新门店人工智能服务商 , 其通过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数据对比分析为零售商铺的营销、巡店和管理环节提供服务 。
事实上 , “相比体态识别、行为轨迹识别等更为复杂场景的识别技术来说 , 人脸识别相对比较简单 , 主要是静态场景 , 而且数据也比较丰富 。 ”爱分析分析师黄勇指出 。 这也就意味着人脸识别的技术门槛没那么高 。
技术门槛不高 , 就意味着其他企业好进入 。 而作为个人生物特征的人脸 , 实际上已经成为对一个人进行身份认证的重要手段 , 一张脸只对应一个人 , 这种唯一性 , 满足了大量需要身份认证的场景需求 , 也使得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 落地场景、商用变现都变得容易 。
技术成熟 , 还能立马落地商用 , 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放弃这块蛋糕 。 “营销是仅次于安防、金融行业风控的第三大人脸识别落地应用场景 。 ”黄勇指出 。 这也就意味着 , 营销解决方案在人脸识别公司的应用非常普遍 。
事实上 , 有媒体就曾报道发现 , 众多人脸识别企业 , 除了安防、汽车、身份验证等方案外 , 大多也提供了智慧商业、智慧零售、智慧营销等解决方案 。 即便是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 , 也或多或少涉及了这类型服务 。 比如云从科技就在其官网中显示 , 目前涉及的四类服务之一就是“智慧商业” 。 其中 , 云从科技在助力长嘉汇购物公园数字化转型这个案例中表示 , 帮助接入平台摄像机数量105路 , 并帮助客户打通顾客线上线下数据孤岛 , 精准营销 。
文章图片
图3/5
云从科技官网 , 显示智慧商业中的一大经典案例
并且 , 广证恒生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人脸识别对场景要求非常强 , 产品能否达到实际使用要求 , 核心并不只在于算法本身 , 还在于对场景的深耕 。 ”
这也给了一些小型玩家机会 。 打着“智能零售”旗号的企业服务商 , 比如上述被曝光的万店掌等等 , 以及营销公司、广告公司都开始打起了人脸识别的算法生意 。 只要是线下场景解决方案里需要用到人脸识别 , 其业务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这一技术 。 这些公司一起助推了人脸识别技术在线下零售店的泛滥 。
一次泄露 , 终身危险
人脸信息是人独有的生物特征 , 目前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支付密码、账号密码等 , 由于用户无法更改自己的人脸信息 , 一旦泄露 , 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 。
企业合理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 , 但必须在法律的边界内 。
本次央视3·15晚会中曝光的科勒卫浴以及背后的整体方案提供商万店掌 , 首先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了人脸信息 , 且有了基本的比对 , 比如识别用户是第几次进店 , 至于后续有没有将人脸信息和用户的消费信息、个人信息匹配 , 甚至转卖给其他人 , 尚不可知 。
那么 , 采集和使用这些信息的企业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指出 , 《民法典》规定 , 用户的个人信息 , 包括生物识别信息 , 而人脸识别是一个典型的生物识别信息 。 在进门店的时候未经用户同意随意采集 , 并进行了相关处理 , 是典型的侵害用户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的行为 。
“此外 , 人的行踪轨迹、身份识别信息都是核心隐私 , 是敏感信息 , 这些权益在刑事法律中有具体的规定 。 如果商家把大量的人脸识别信息收集之后进行匹配 , 比如叫什么名字 , 来过店里几次 , 消费过多少钱的信息转卖出去 , 就是典型的犯罪行为了 。 ”朱巍告诉深燃 。
文章图片
图4/5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圣指出 , 通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 , 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 只要其超越了公民个人相应授权和许可 , 即可认定为“非法” 。 本次事件中科勒卫浴门店就是未经授权获取了用户的信息 。 同时 , “企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 , 如果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 , 情节严重的 , 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并处罚金” 。
这些已经是明确的违法行为 , 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 。 人脸信息泄露发生在我们不知不觉中 , 可能追责都无从下手 。
首先 , 人脸识别信息的泄露途径有很多 , 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刷脸支付、门禁、手机应用软件等 , 从技术来看 , 人脸信息采集非常简单 , 只要有一个摄像头 , 即可以源源不断地采集 。
不过 , 如果采集的人脸信息只是孤立的信息 , 其实危害并不算大 。 但事实是 , 人脸信息总是存在各种各样被泄漏的风险 , 如数据库黑客入侵、企业内部人事倒卖交易数据等 。
“我们在各个地方的消费记录 , 人脸识别作为一个接口 , 通过点和面的方式就能把所有的信息结合起来 , 比如你去过哪个店、消费过多少、行踪轨迹是什么、对什么商品感兴趣、联系方式是什么 。 这带来的后果轻则是发精准广告 , 重则有心人在背后可能会‘撞库’ , 将你的账户信息、人脸信息一对接 , 我们的财产安全都可能有很大的隐患 。 ”朱巍表示担忧 。
人脸识别黑色产业链还在蔓延
事实上 , 近几年来 , 网络上的人脸信息倒卖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
早在2019年 , 一款名叫ZAO的AI换脸软件短暂走红 。 该软件只需一张照片 , 就能实现AI换脸 , 制作出表情包 , 出演电影片段 。 此举引发了大众对人脸安全问题的热议 , 试想 , 一张照片就能换脸 , 借着这张脸 , 不法分子能做多少违法乱纪的事情 , 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 。 后监管部门称ZAO涉嫌侵权 , 该软件随之也被下架 。
但行业乱象屡禁不止 。 2020年7月 , 有报道显示 , 有网络黑产从业者在电商平台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信息 , “人脸数据0.5元一份、修改软件35元一套” , 不少网友站出来表示强烈不满:“我一张脸就值5毛钱?”
而深燃在一些QQ群里找到一位倒卖人脸信息的人士 , 3元钱就买到了一位用户的详细身份信息和人脸照片 。 而且对方声称888元可以教授三色人脸活化技术外带虚拟视频机刷包 。
文章图片
图5/5
此外 , 靠人脸信息赚钱的黑产分布在淘宝、百度贴吧、知乎、QQ等各种平台上 , 购买和打包售卖人脸和身份证信息、代过人脸识别(即将照片“活化” , 生成动态视频 , 从而骗过人脸核验机制) , 庞大的利益产业链交织在这个混乱的市场上 。
有技术专家告诉深燃 , 人脸识别黑产市场可以将拿到的平面人脸照片做出模拟真人的点头、摇头、眨眼、说话等行为 , 随后用这个信息实名注册市面上大多数软件 , 从而帮助不法分子办理网贷、实施精准诈骗等 。
有媒体报道过 , 有骗子通过了58同城人脸识别 , 就能发布招聘信息实施诈骗 , 也有人在一些社交平台通过照片活化技术通过实名认证 , 进行情感诈骗 。
经匹配了的人脸信息一旦被盗取 , 我们只有一个彻底的解决办法 , 那就是“换脸” 。
深燃在此提醒所有人 , 对待要求刷脸、刷身份证、填写详细个人信息的网站、软件都要小心谨慎 , 同时 , 尽量避免举着身份证拍照 , 一次性提供人脸和身份信息 。
“保护人脸识别信息不仅仅是保护我们的脸 , 更多的是保护脸背后的个人信息 , 人脸本身就相当于一个钥匙 , 要保护的是钥匙背后的宝库 , 所以再怎么严格也不过分 。 ”朱巍指出 。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 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东西|手机越用越卡?是这5个东西在拖慢你的手机速度!
- Tencent|QQ 2021年社交报告出炉 谁是你的热聊好友?
- 预期|调查:小米12/12 Pro/12X三箭齐发,符合你的预期吗?
- 电池|iphone正确的充电方式,让你的电池健康度保持100%
- 版权|2021,谢谢你的“手”护!
- 团队|从早到晚,看蓝月亮“除菌护卫队”如何呵护你的一天!
- 人工智能|百年百城丨全国首个!这一国家级产业基地,带动千亿大产业!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 智电|你的纯电MPV,为什么需要一个专业户来操刀?
- 平安|2021,谢谢你的“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