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北京日报评论:让家国情怀引领“后浪”的逐梦之路

北京日报评论:让家国情怀引领“后浪”的逐梦之路
今日中国的青年一代依然怀有动人的“科学梦” , 依然怀有对国家大事的满腔热忱 。 “孩子 , 别停止热爱” , 这既是前辈对中学生的寄语 , 也是对所有青年一代的期盼 。 迎难而上的毅力、说到做到的魄力 , 是最好的“回信” , 也是最生动的科学课、人生课 。
日前 , “长征七号A”火箭一飞冲天 , 国人为之振奋 , 而随着更多幕后故事披露 , 一封信引发了大家的格外关注 。 原来 , 去年该型火箭首飞失利后 , 一名中学生给科研人员写了封信 , 除了加油鼓劲 , 还列出了一长串自己找出的“失利原因” 。 面对“小大人”的航天梦 , “长征七号”总设计师及总指挥亲自回信感谢 , 并寄语其“早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

国家|北京日报评论:让家国情怀引领“后浪”的逐梦之路
文章图片

3月12日 , 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
科技创新“九死一生” , 迎难而上的每一步 , 都是学子眼中的“诗与远方” 。 上世纪90年代 , 中国航天遭遇连续失利 , 就曾有青年学子写信鼓励:“挺起你们坚强的胸膛 , 昂起你们不屈的头颅”“成功永远属于坚忍不拔的攀登者”……情真意切 , 展现出的学识、眼界、胸怀 , 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 从过往到今夕 , 这些滚烫的文字 , 读罢都让人感慨:后生可畏 , “后浪”可期 。 “来日定闻银箭扶摇直上九万里” , 中华少年的家国情怀及科学梦想 , 流淌于字里行间 , 在时代前行的浪潮中不断传承、翻涌 。
水激石则鸣 , 人激志则宏 。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 共和国缔造者的宏愿一步步化为现实 , 一代代人的科学梦也在接续奋斗、奋勇争先中逐浪向前 。 国家积贫积弱时 , “程开甲们”立下科学救国之志 , “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新中国成立后 , “陈景润们”勇攀科学高峰 , 让中国登上“理论的光辉顶点”;改革大潮下 , “林鸣们”许下基建强国梦 , “建一座大桥、上一所大学” , 在伶仃洋上架起耀目“飞龙”……从无到有 , 从弱到强 , 一代代科学家、工程师们专注于不同领域 , 专注于中国技术跃进的每一步 。 放眼今日 , 从“90后”航天人高喊“我们为梦想而生” , 到中学生写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老一辈“恰同学少年”的豪情壮志和“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的赤子之心 , 仍在指引着新一代砥砺前行 。
“少年强则中国强 。 ”青少年时期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期 , 引导他们找寻到个人理想与奋进时代的共振点 , 对于涵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 不可否认 , 一段时间以来 ,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 , 面对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现实 , 为名利计者川流熙攘 , 埋头苦研者倒常被说三道四 。 基础研究学科成了“冷门” , “梦想当科学家”甚至还会被嘲笑 , 许多年轻人对偶像的一切烂熟于胸 , 却对国之栋梁的科学家不识几个 。 有人忧心发问 , “年轻一代何以离国家叙事越来越远?”这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必要提醒 , 也是中学生与“长征七号A”科研人员书信互勉令人感触的深层原因 。 透过这份互动 , 人们真切看到 , 今日中国的青年一代依然怀有动人的“科学梦” , 依然怀有对国家大事的满腔热忱 。 “孩子 , 别停止热爱” , 这既是前辈对中学生的寄语 , 也是对所有青年一代的期盼 。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 ,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 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 今天的中国 , 身处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节点 , 正是呼唤挥洒青春、大干一场的时候 。 就拿科技创新来说 , 核心技术要攻坚突破 , 中国制造要转型升级 , 都需要青年一代“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 , 投身其中、奋斗其中 。 与此同时 , 社会也要好好呵护他们的理想 , 让赤子之心免于“逆生长” 。 一方面 , 要拉近青年与“大家”的距离 。 发射失败时 , 科研人员说“要把所有的问题和薄弱点找出来 , 用成功证明自己” , 一年后“乌云散去、苦尽甘来” 。 这般迎难而上的毅力、说到做到的魄力 , 是最好的“回信” , 也是最生动的科学课、人生课 。 另一方面 , 要让知识被充分尊重 , 让科研人员等群体更有“职业尊荣” , 向全社会传递出鲜明的“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价值导向 。 多管齐下培厚沃土 , 家国情、强国梦才会在青年一代心中不断萌发 。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 ”一代代人朝气蓬勃 , 向着梦想一次次出发、抵达、再出发 , 这个国家就能行稳致远 , 书写更多奇迹 。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员:晁星
【国家|北京日报评论:让家国情怀引领“后浪”的逐梦之路】流程编辑:郭丹
收藏
举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