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深下地幔高导电的超离子态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清扬、Duckyoung Kim和刘锦团队利用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 首次发现地球深部的含水矿物——羟基氧化铁(FeO2H)会在约75万个大气压、1500摄氏度以上时进入超离子态 , 而这个温度和压力范围覆盖了下地幔深部的大部分区域 。 相关工作近期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
水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会进入超离子态 。 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 , 氢原子能否在复杂的含水矿物晶格中自由流动而形成超离子态?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理论计算 , 发现在超离子态下 , 自由移动的氢离子会导致FeO2H的电导率在相变点突然增加 。 随后通过高温高压下的电导率测量 , 发现在100万~121万个大气压下 , 当FeO2Hx 被加热到1500~1700摄氏度时 , 其电导率增大了两倍 。 高温促使氢离子像自由电子一样在FeO2晶格中自由移动 , 从而使电导率急剧增加 。 电导率的突变是超离子态最直接最强有力的证据 ,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FeO2Hx 在此温度压力条件下进入了超离子态 。
FeO2H是地幔深部首个被发现的超离子态含水矿物 。 传统认为受制于固体相的高黏性 , 地幔对流是很慢的 , 地幔内部活动通常以万年甚至百万年为单位 。 超离子态氢类似于液体 , 在高温下能进行高速扩散运动 。 它不但能快速传递热能 , 同时由于氢具有质量 , 因而也是物质传输的载体 。 这一发现将使得地幔对流速率比以往提升数个数量级 , 并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产生巨大改变 。 (采访人员闫洁)
【矿物|科学家首次发现地球内部超离子态矿物相】[责任编辑: 张梦凡 ]
推荐阅读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未来|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公开道路全无人测试
- 大脑|ALS患者首次通过脑机接口发推
- 木乃伊|埃及首次以数字方式“解封”阿蒙霍特普一世木乃伊
- 方面|OPPO Find X5渲染图首次曝光:一脉相承的环形山后置设计
- IT|TuSimple完成了首次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卡车在公共道路上的运行
- IT|搭载激光雷达的蔚来ES7首次曝光 2022年将正式亮相
- the|五年来首次,纳斯达克或将跑输标普500
- 华为|华为授予日企巴法络 Wi-Fi 6 专利,为首次对国外企业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