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深度】缺芯危机袭击手机业:供货延迟30周,几十片产能都要抢


疫情|【深度】缺芯危机袭击手机业:供货延迟30周,几十片产能都要抢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采访人员|陆柯言
编辑|文姝琪
一场史诗级别的缺芯危机正在全球上演 。
汽车芯片告急、手机芯片极缺、显卡涨价 , 原材料也面临断供危机——几乎所有用到芯片的产品厂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 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停工停产 , 正在半导体行业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 。
“每天都要接很多老板的电话要产能 , 之前说要几千片 , 之后变成几百片 , 上周开始变成几十片 , 可以想见就连几十片的产能都要抢 , 缺货吃紧程度可见一斑 。 ”台湾力晶集团创始人黄崇仁在一次采访中提起 。
终端厂商不得不做好最坏的打算 。 供应链巨头三星也没能扛住 , 据台媒报道 , 三星电子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芯片制造工厂长期停产 , 或将直接导致三星智能手机Note系列可能在2021年暂停更新 。
在典型周期性的芯片行业 , 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格局轮换 。 拿到产能的厂商将成为赢家 , 而竞争失败者 , 很有可能已经站立在危险的边缘 。

疫情|【深度】缺芯危机袭击手机业:供货延迟30周,几十片产能都要抢
文章图片

按照目前全球疫情与工厂超负荷的情况 , 业内最乐观的估计是 , 此轮缺芯危机最早也要等到明年才能缓解 。 人人危难之下 , 供应链安全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
产能告急 , 终端涨价?
高通候任CEO安蒙最近正彻夜难眠 。
高通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芯片供应商 。 安蒙在近日表示 , 半导体行业的供应危机已经让他睡不好觉了 。 而高通的重要客户、小米集团副总裁卢伟冰、realme副总裁徐起等手机厂商高管 , 也少见地在微博上提起了芯片紧张的状况:“今年芯片太缺了 , 不是缺 , 而是极缺 。 ”
由于芯片订单太多 , 骁龙系列处理器和其它同类产品的供货周期已经延迟到了30周以上 , 而骁龙888处理器的订单已经排到了9~10个月之后 , 各大手机厂商的恐慌性的备货则让这一危机更为加剧 。 除了核心处理器之外 , 电源类和射频类的器件也普遍存在缺货情况 , 甚至比核心处理器更甚 。
每年3月都是手机厂商新品上市的高峰期 。 OPPO Find X3系列、vivo S9系列、魅族18系列、一加9系列都将在3月上市 。 各厂商现有的存货是否能覆盖密集上市的需求 , 仍是个未知数 。
即便如此 , 手机行业的缺芯情况也整体好于汽车行业 。 一名台积电大陆员工告诉界面新闻 , 由于汽车芯片缺货严重 , 目前台积电等代工厂商都在为其腾挪产能 , 将手机等客户的订单暂时后置 。
汽车芯片是此轮缺芯的重灾区 。 突如其来的美国德州暴雪与日本地震 , 导致美、韩、日、欧、中国等地区汽车厂商的缺芯风波加速蔓延 。 年初 , 大众、福特、宝马、丰田等不少车企因缺少芯片而被迫停工停产 , 相继宣布下调产能 。
截至目前 , 全球已有多家半导体产业链公司宣布涨价 , 其中也包括不少来自中国的企业 。 士兰微、汇顶科技、华虹半导体等公司先后表示 , 由于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资源紧张、采购周期延长 , 部分产品价格将上调10%~30%不等 。
对消费者而言 , 最担忧的还是终端因此涨价 , 显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一名华强北显卡卖家表示 , 由芯片缺货和挖矿需求猛增带来的显卡涨价已经几近疯狂:“今年显卡都跟镀金似的 , 装机成本普遍会比往年提高几百甚至上千 。 ”
更多人关注的可能是 , 这场缺货危机是否会蔓延到手机终端 , 导致后者涨价?芯谋研究研究总监徐可认为 , 厂商这边暂时还不太敢涨价 , 原因是国内手机市场已经进入高度饱和状态 , 存量市场的份额已经很难守住 , 厂商更不会轻易尝试调价 。
【疫情|【深度】缺芯危机袭击手机业:供货延迟30周,几十片产能都要抢】界面新闻走访华强北渠道商及零售店发现 , 相比起去年末 , 小米、OV等品牌中热门机型的渠道报价基本都有百元降幅 , 暂未受到缺芯影响 。 不过 , 目前更大的问题是消费者根本买不到手机了——由于元器件库存紧张 , 包括小米11、红米K40等搭载骁龙888芯片的新机至今仍需要预约抢购 。
双重夹击
从去年延续至今的缺芯危机 , 本质原因还是半导体需求巨大与上游制造厂商产能不足的矛盾 。
长期关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人倪经纬对界面新闻表示 , 疫情和贸易战是最直接的刺激因素 。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 全球电子产品销量急速下跌 , 不久后便由于居家生活网络需求的暴涨迅速反弹 。 然而 , 还没等到供应链为市场反弹做好准备 , 汽车电子、智能汽车、数字货币等新的行业需求也开始一并井喷 , 将全球芯片供应链的脆弱完全暴露 。
倪经纬补充道 , 缺芯的另一重原因源于芯片产业结构的独特性 。 由于芯片制造高度分化又紧密联系 , 高端制成和上游材料壁垒极高 , 行业存在大小规模隐形冠军 , 在产业链具有独特生态位置 。 在疫情影响下 , 这类小公司本身扩张意愿和速度都不能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 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缺货的恐慌 。
华为遭到美国多轮制裁 , 也是国内厂商争抢芯片的导火索之一 。 由于美国对华为的禁令在去年9月15日生效 , 华为为了供应链和交货安全不得不紧急囤货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 台积电上海厂区整个7至8月期间 , 都在为华为最后一批货加紧赶工 , 不仅使得部分订单被延后 , 也让其它终端厂商嗅到了危机 。
“Overbooking是目前芯片行业的主旋律 , 终端大厂的要货基本都超出两倍乃至三倍 。 一方面是怕重蹈华为覆辙 , 更主要的还是想加紧抢占华为空出来的市场份额 , 比如小米的订单就迎来了大幅增长 , 把之前留给华为的产能占了七八分 。 ”一位供应链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 。
与缺芯现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 近几年国内芯片行业迎来投资建厂热潮 , 号称要大力扩张产能 。 但在真正芯片紧缺的当下 , 却没有提供多少有效产能 , 反而带来过剩的中低端产能 , 甚至出现了武汉弘芯这类曾经大揽投资的明星造芯项目 , 最终停摆、暴雷 , 被证明是泡沫一场 。
“本质还是社会各界对芯片的重视和了解程度不足 。 ”徐可说道 , 当前的缺芯焦虑对国产替代领域的确是一个机会 , 但也应警惕芯片行业的不健康“过热”现象 。 完全自主产业链的建成并非一日之师 , 资本更需要审慎对待 。
行业洗牌 , 赢家将通吃?
也有人在这场危机中变成赢家 。
芯片领域主要有IDM、Foundry、Fabless这三种商业模式 。 其中 , IDM是指从设计到研发全部一手包揽的厂商 , 比如三星;Foundry只负责芯片设计 , 比如海思;而Fabless只负责制造、封装或测试的其中一个环节 , 典型代表是台积电和中芯国际 。
在这一轮缺芯潮中 , 晶圆代工厂商是最赚钱的一方 。 随着芯片缺货风波愈演愈烈 , 下游客户纷纷加大了拉货力度 , 晶圆代工厂商普遍供不应求 。 据供应链消息 , 包括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代工厂四季度订单均满载 , 力积电更是公开表示:“客户对产能的需求已达到恐慌的程度” 。
目前产能最紧缺的是8英寸晶圆 , 这也是汽车厂目前紧急抢夺的领域所在 。 市场消息是 , 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也都已酝酿涨价 , 幅度在15%~30%不等 。
集邦咨询预测 , 今年第一季度 , 包括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在内的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商总营收有望实现20%的同比增长率 , 从而达到历史新高 。 上述台积电大陆员工对界面新闻表示:“我们的产线就从来没有停过 , 几乎月月爆单 。 ”
但代工厂同样也有产能不足的烦恼 。 中芯国际此前就表示 , 尽管已经一再扩张产能 , 但仍跟不上客户需求 。 一般情况下 , 晶圆代工厂扩产周期在12~24个月 , 新一轮大规模有效产能的供给预估只会发生在明年二季度以后 。 有分析师这样形容晶圆代工厂的现状:“一边赚钱 , 一边担忧产能不足 , 无法赚更多的钱 。 ”
相比之下 , IC设计厂商的苦水可能更多 。 去年 , 联发科为了补充上游产能 , 就已花费14.5亿新台币从佳能、东京威力科创购买光刻机等设备 , 租借给晶圆代工厂用以提高产能 。 直接购买制造设备 , 对于设计厂来说算是一种罕见现象 , 足见其产能吃紧程度 。
像联发科这样的大厂还能购自掏腰包买设备 , 初创IC设计公司却没这么好过 。 它们往往由于出货量较少或者支付能力有限 , 在产业链话语权微弱 , 无法获得产能 , 只能用想尽办法保证存活 。
一家AI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创始人告诉界面新闻 , 由于下游产能吃紧 , 等待着他们的有两重困难:一是产品交付周期延长的难题 , 有公司甚至延长半年不止;二是老客户已经很难满足 , 今年基本很难再发展新客户 。
行业洗牌向来残酷 。 倪经纬表示 , 如果缺货持续 , 有产能的企业可在提价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率 , 而无产能企业可能将很快遇到现金流问题 , 继而客户流失 , 最后倒闭或者被收购 , 导致整个行业进入强者恒强的局面 。 这种情况下 , 中小设计公司最好是考虑灵活产品设计 , 或者通过与下游客户联动等方式争取产能 , 等待上游产能逐渐复苏 。
不夸张地说 , 这一轮缺芯缺料危机为全行业敲响了警钟 。 如果能挺过最艰难的时刻 , 或许人人都会记住一个教训 , 供应链安全有时是比产品研发更要紧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