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打脸!怪兽充电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王思聪打脸!怪兽充电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文章图片
图1/2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陈晓
来源:创业邦
“共享充电行业需要打持久战 , 我认为起码两年以后 , 我们这个行业坚持到底的英雄就出现了 。 ”
怪兽充电CEO蔡光渊两年前的预言实现了 , 只是没想到的是他口中的这个“英雄”竟然是他自己 。
【|王思聪打脸!怪兽充电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3月13日 , 怪兽充电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文件 , 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 在招股书中 , 怪兽充电尚未披露拟发行的美国存托凭证(ADS)数量以及发行价区间 , 暂定募资规模为3亿美元 。
值得注意的是 , 招股书中还披露了怪兽充电近期完成的D轮融资 , 由阿里巴巴、CMC领投 , 凯雷(CGI)、高瓴、软银亚洲跟投 , 融资交易金额为2.34亿美元 。 本轮融资也是共享充电领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单笔融资 。 经过此轮融资 , 怪兽充电迈入独角兽行列 。
经历过爆发式增长、投资机构竞相涌入、竞争激烈以至于市场大洗牌之后 , 共享充电宝领域终于还是有人突围成功 , 准备上岸了 。
后来居上的“小怪兽”
2017年一个冬日 , 经历了一次不太愉快的手机充电体验之后 , 80后青年蔡光渊萌生出了做“共享充电宝”的想法 。
此时 , 共享经济还在风口浪尖上 , 摩拜单车、ofo还是明星创业项目 , 经历着一轮一轮的烧钱资金比拼 。 作为Uber上海最后一位总经理 , 蔡光渊也裹挟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之中 , “怪兽充电”就在此时诞生 。
共享充电宝也不是个新鲜名词 , 行业规模虽不庞大 , 种子选手不少 。 小电、街电等先入局的选手早已几分天下 。 2017年3 - 6 月间 , 国内就有25 家共享充电公司获得融资 , 总金额超过 15 亿人民币 。
新入局者“怪兽充电”必须马不停蹄 , 蔡光渊挖来了曾任美团众包总经理的徐培峰担任COO , Uber的同事张耀榆担任CMO , 前途牛研发总经理李晓炜担任CTO , 财务负责人来自阿里巴巴 , 供应链负责人出身华为 。
还好 , 市场蛋糕足够大 。 数据显示 , 当时大众点评囊括3000万家商家 , 而共享充电行业对这3000万潜在客户的渗透率仅为6.5% , 零售、娱乐和公众设施这些场景的渗透率则显得更低 。 怪兽充电发动猛烈攻势 , 到2017年底 , 其服务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数十座城市和几万家商户 , 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一些早期玩家 。
2017年被认为是共享充电宝元年 , 在这一年 , 共享充电宝项目平均每两天就冒出一个 , 近30家明星机构入局 , 共享充电宝堪称当年最火热的风口之一 。
短短一年 , 情况急转直下 。 随着共享单车遇冷谢幕 , 共享汽车深陷泥沼 , 一地鸡毛的共享经济在市场端不断碰壁后 , 共享充电宝渐渐被投资机构所冷落 , 投资泡沫破灭 。 彼时 , 乐电、PP充电、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河马充电等先后进行项目清算 , 遗憾离场 。
经过多轮洗牌 , 国内共享充电宝市场基本形成“三电一兽”(街电、来电、小电、怪兽)主导态势 。 数据显示 , 2020年怪兽充电占据34.4%的市场份额 , 位列行业第一;截至2020年底 , 怪兽充电已经构建了包含超过66.4万点位的共享充电网络 , 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19亿 。

|王思聪打脸!怪兽充电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文章图片
图2/2
图源:睿兽分析
截止目前 , 怪兽充电已获得8轮融资 , 目前估值12亿美元 , 其背后有阿里巴巴、顺位资本、软银亚洲、高瓴资本等知名机构扶持 。
从无名小卒到共享充电独角兽 , 怪兽充电经历了资本市场的追捧 , 经历了“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 , 我直播吃翔”的恶评 , 也经历了基于共享经济泡沫之后的质疑 , 还是披荆斩棘的站在了IPO的门前 。
不过 , 怪兽充电不是唯一一家正在冲刺IPO的共享充电宝企业 。 2020年6月 , 小电科技与浙商证券签署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 。 2021年1月 , 浙商证券披露对小电科技第三期上市辅导进展报告 。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究竟是谁 , 仍存在一定变数 。
涨价还是盈利?
“共享充电宝涨价”不止一次被媒体报道和被用户诟病 。 近期共享充电宝又出现新一轮涨价潮 , 部分热门商圈收费甚至高达10元/小时 。 对此 , 有网友甚至在评论区直言 , “市场成熟了 , 来割韭菜了”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 烧钱式扩张的激进模式对“三电一兽”现金流造成不小压力 , 为维持盈利势头 , 所以开始悄悄涨价 。
除此之外 , 高流量商家提高入场费和分成比例也是重要原因 。 根据央视调查 , 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酒吧 , 共享充电宝的入场费甚至高达每年20万元 , 品牌与商家之间大多五五平分 , 也有品牌给到商家7成的比例 。
为了摆脱“给商家打工”的局面 , 共享充电宝开始了选择性“收割” 。 据央视调查 , 共享充电宝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 , 识别出高消费场所 , 针对这些场所的共享充电宝 , 提高租借的价格 。
效果显著 , 目前 , 包括怪兽充电在内的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均已迈入盈利阶段 。 根据招股书显示 , 2019年 , 怪兽充电营业收入为20.22亿元 , 净利润为1.67亿元;2020年 , 怪兽充电营业收入为28.09亿元 , 净利润为7540万元 , 继续保持盈利 。
但由于营销费用持续增长 , 怪兽充电近两年的营业收入虽然实现增长 , 但净利润和净利率却不升反降 。 招股书显示 , 怪兽充电2020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4.85% , 其中2019年净利率为8.2% , 2020年净利率只剩2.7% 。
更加让怪兽充电“头疼”的是 , 数字经济巨头美团已重新回归共享充电宝行业 , 2020年上半年开始大量招聘各类人员 。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认为 , 美团在商户资源和渠道运营上具有优势 , 如果持续投入大量资本撬动自有的商户资源 , 将有望打破“三电一兽”的主导格局 , 甚至有最终一家独大的可能性 。
同时 , 行业还有新来的“搅局者” 。 2020年1月才诞生的共享充电宝品牌速绿 , 到2020年底已拥有近百万个点位和2亿总用户 , 在1600个县级以上城市完成布局 , 市场覆盖范围已不逊色于“三电一兽” 。
对于升温的竞争压力 , 怪兽充电在招股书中称 , “我们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运营 , 一些当前或未来竞争对手的规模和资源 , 可能会让他们比我们更有效地竞争 , 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失去市场份额” 。
作为成熟的资本市场 , 美股的投资者不只关心企业盈利状况 , 更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与长期发展前景 。 基于目前的发展状况 , 怪兽充电需要对投资者讲出更吸引人的“商业故事” 。
怪兽充电也意识到这一点 。 在招股书中 , 怪兽充电披露 , IPO募集资金除了将用于继续扩大重点商户网络、提高运营水平、加强技术能力等常规事项外 , 还将用于寻求投资机会并探索新商机 。
至于“新商机”具体是什么?怪兽充电缄默不语 。 不过 , 怪兽充电此前曾在融资计划书中提到 , 新零售才是怪兽充电面临的千亿级市场 , 通过快速搭建以共享充电宝为核心的下沉渠道 , 可实现与其他品类渠道复用 , 如礼品机、智能零售柜、电子烟、IP玩具柜等 。
由此来看 , 或许它在铺设更大的“新零售+共享经济”的新故事框架 , IPO更像是新故事的开头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