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媒体聚焦大学生网贷消费:精准围猎 校园成“收割场”

3月18日消息 , 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使用网络贷款平台支出日常消费已成大学生常见的消费方式 , 疫情期间 , 往常依靠生活费、兼职打工来偿还网贷的大学生 , 因为没了“收入” , 债务接近“爆雷” , 一些人不得不借遍亲朋好友 , 或通过借新还旧、以贷养贷堵上债务窟窿 , 以致债务越滚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 , 这种现象背后 , 一些大型正规网贷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们以大学校园为目标 , 精准收割“优质客户” 。
没了生活费 , 债务就彻底没希望还上了
“困在家中 , 每月没了生活费 , 我的债务就彻底没希望还上了 。”武汉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杨说 , 疫情开始没几天 , 一直关注疫情的他突然意识到困在家里没了生活费 , “就睡不好了” 。
自从高三那年分期买了一台新上市的三星S9手机尝到“甜头” , 为了追求那一刹那“爽”感 , 小杨便陷入超前消费泥潭 , 踏上每月还贷之路 。目前他每个月要在3个平台上还款 , 最多时一个月要还1950元 。
采访人员走访了解到 , 疫情将高校学生留在家中 , 也让部分依靠生活费还贷的学生失去收入来源 , 在逾期的压力下焦躁不已 。
谈到网络贷款 , 贵州某高校大四学生小姜说 , 它让自己大学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差 。“支付宝花呗目前还有3000多元没还上 , 今年待在家没有生活费 , 借了不少同学和亲戚的钱 , 总算没有‘爆雷’ 。”小姜说 , 网贷一接触就甩不掉了 , “像个无底洞” 。
小姜告诉采访人员 , 她们宿舍4个同学 , 有3个人背着网贷债务 , 还不起钱就找别人帮忙贷款还 , 拆东墙补西墙 。重重压力下 , 不少同学借新还旧、以贷养贷 , 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
一位大学辅导员说 , 据他观察 , 现在大学生80%的人都有网贷行为 , 贷款原因各有不同 , 比如日常消费、购买大件电子产品等 , 也有一些学生陷入物质主义的消费理念无法自拔 。借网贷的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 有的甚至是贫困家庭 , 他们生活费不多 , 又不能抵挡消费诱惑 , 难免开始网贷 。
据艾瑞咨询2020年6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零售消费洞察报告显示 , 中国的网民结构中 , 超过50%的“90后”月消费高于2000元 , 超20%“90后”月消费高于3000元 。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我们这些大学生是网贷平台的最优质客户 。”

警告!|媒体聚焦大学生网贷消费:精准围猎 校园成“收割场”
文章图片

无处不在的“潘多拉魔盒” 
事实上 , 在大学生消费欲望过度、缺乏自制力的背后 , 更需关注的是无处不在、“潘多拉魔盒”般的网贷诱惑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当前网络贷款门槛低 , 各类产品广告铺天盖地 , 充斥于年轻人每天要使用的各个手机应用中 。杭州某高校大学生小沈喜欢看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 , 他每天都会在国内某主要网络平台体育App刷新闻 , 但每刷几条 , 就会看到网贷视频广告 。他感慨:“这真是精准营销 。”
一些正规、大型消费贷款平台 , 针对大学生提供“精准服务” , 各类循循善诱的让利规则暗藏玄机 。
“京东之前每周都会送我白条免息券 , 付款的时候也会默认推荐白条付款 , QQ空间里的广告是分期乐 , 美团有美团借钱 , 支付宝有花呗借呗 , 就连小米金融也不断给我这个三星手机用户发广告推荐网贷产品 。”作为一个没有正式收入的大学生 , 小沈在各个平台上都有2万~3万元的借款额度 。
这些网贷平台宽松的审批和超出个人还贷能力的放贷额度为大学生埋下隐患 。据专家介绍 , 目前市面不少网贷产品宣称每日利息不到0.05% , 让人以为利息很低 , 但实际上这种日利率对应的是18%的高额年利 。
【警告!|媒体聚焦大学生网贷消费:精准围猎 校园成“收割场”】小姜目前使用的一个主流网络消费贷款平台会主动向用户推送一些贷款优惠或消费优惠的信息 。她最开始仅有三四百元的贷款额度 , 但短短两年 , 贷款额度提升至三四千元 , 就是因为使用频次高 , 贷款额度会不断增加 , 无形中助推了贷款消费行为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 在使用淘宝、京东购物时 , 花呗和白条变成了支付时的优先选项 , 而借呗、金条等借款服务也总是经常出现在App的醒目位置 , 提醒我还有三五万的额度可以使用 。”刚参加工作不满半年的95后浙江青年小戴觉得自己是被各类App推到了超前消费的陷阱里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花呗、白条每月底或次月初才出账 , 出账前往往对负债情况没有概念 , 花起钱来也难免大手大脚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负担不起账单的情况 , 这时蚂蚁借呗等按日收取利息的互联网贷款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花呗还款的方式了 。
不少受访者认为 , 网贷平台为了利润 , 刻意培养用户超前消费习惯 , 并引导用户 , 尤其是年轻用户以信用为担保透支个人账户 。一位受访者说 , 这些正规的、大型的消费网贷平台 , 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渗透到校园里 , 透支着年轻人的活力 。
对在校学生放贷 , 应设最高限额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消费金融信贷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消费金融主体评估(2019)发现 , 选择消费信贷的客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 90后群体占比接近50%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 ,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记录未完全纳入征信系统、中小消费金融平台信息共享不足的情况下 , 近几年消费金融中多头借贷的现象严重 , 带来较大的逾期风险 。
一些年轻人在消费主义心态和网贷平台“围猎”下 , 带着一身债务走出校园、走上社会 , 这样的处境或许意味着人生面临失控风险 。
采访人员走访了解到多类个案:某职校学生因为欠下网贷债务 , 不惜骗取同学身份证在多家网络平台上贷款;一些大学生贷款与网络赌博行为交织 , 边赌博边贷款 , 最终陷入绝境……
“以往没有网贷 , 找同学或亲戚借钱 , 借不到就算了 。现在网贷太方便 , 平台又多 , 无形中给大学生借钱贷款提供了便利 , 也不断助长消费欲望 。”贵州某高校大学生小梅说 , 不少大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念 , 尽管老师一再提醒 , 但还是有不少人抵挡不了诱惑陷入网贷泥潭 。
专家认为 , 网贷是当前最常见的金融消费方式 , 要进一步加强网贷利弊宣传 , 把理财消费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同时 , 更需规范约束各类网络平台贷款行为 , 在打击非法网贷平台的同时 , 尽快出台细则 , 规范正规网络平台面向大学生的贷款行为 , 如设定贷款最高限额、避免多平台借贷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