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微信遗嘱”价值何在?年轻人立遗嘱有哪些新花样?
“00后”也开始立遗嘱了?没错 , 根据中华遗嘱库近日向社会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 大众对遗嘱的接受度正在逐步上升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 , 从2017年到2020年 , “80后”订立遗嘱总人数在四年间翻了将近7倍 , 甚至有“00后”已开始立遗嘱 。
与此同时 , “微信遗嘱”等新形式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 不过 , 相关人士也提醒 , “微信遗嘱”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 涉及财产分配的内容仍须订立合法遗嘱 , 在使用过程中 , 也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
文章图片
近7万人立“微信遗嘱”
【视点·观察|“微信遗嘱”价值何在?年轻人立遗嘱有哪些新花样?】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 中华遗嘱库上线了“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 。根据《白皮书》 , 在2020年 , 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 。在疫情最严重时 , 也就是2020年2-3月 , 公众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 , 最高峰时一天收到上千份 。数据显示 , 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 , 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 , 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 , 占比27.4% , 该人群中有不少是在读学生 。
据了解 , 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发起主办的公益项目 。通过“微信遗嘱”功能 , 用户可以在小程序创建3000字以内的留言 , 并上传图片或录制视频、音频 。创建留言后 , 用户需要输入自己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 , 再选择发送方式和递送日期 。此后 , 用户还可以通过小程序更改或者删除留言内容和个人数据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打开“微信遗嘱”界面 , 看到提示文字显示“本留言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遗嘱” 。相关留言由中华遗嘱库保管和传递给指定的收件人 。在收费方面 , 用户上传第一份视频、录音、图片文件时为免费服务 , 当上传第2份-第6份文件时 , 依次收费0.8元、2.8元、4.8元、8.8元、9.8元 。提示显示 , “收取费用由公明公司所有以折抵开发和受托管理和运营维护费用 , 如有盈余由公明公司享有” 。
据《白皮书》统计 , “微信遗嘱”涉及内容中 , 34.41%为对爱人和家人的祝福、祈祷 , 32.72%为向爱人、配偶表白 , 19.66%为人生经历和未来展望 , 11.38%为对自己或亲友的鼓励语 , 4.83%为立遗嘱的原因和想法 。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微信遗嘱”这种方式够酷够方便 , 中国人还是有很多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 , 而且这种方式经过时间的沉淀 , 所传递的信息更有意义 。
“年轻人在使用‘微信遗嘱’时有时会涉及财产信息 , 例如一些财产的线索 , 卡号、账号、密码等 , 以便家人将来能找到 , 还有一些亲友之间的债务往来的交待 。如涉及财产分配的内容 , 一般会提示他们通过订立合法的遗嘱来安排 。”陈凯说 。
文章图片
挂心虚拟财产
家住江苏的“90后”小萍则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年轻人订立遗嘱很正常 , 大家都已经接受死亡会突然降临这件事 , 心态比较坦然 , 不会像长辈那么避讳 。而且不是所有年轻人名下均无任何财产 , 哪怕只是希望有人给自己善后 , 订立遗嘱也很有必要” 。
小萍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她希望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处理财产及与个人隐私信息相关的问题 , 比如处理社交账号 。“无论是一个精心运营的公众号 , 还是记录日常的微博账号 , 它们如何消逝 , 可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还有很多人的钱都在基金、股票、支付宝、微信零钱里 , 也需要提醒别人处置这些财产 。”
《白皮书》也显示 , “90后”遗嘱内涉及的财产类型 , 银行存款占81.61% , 房产占71.54% , 虚拟财产占21.35% , 证券基金占7.31% , 保险单占2.67% , 公司股权占1.3% 。
“我的王者荣耀谁来继承?”“只求别翻我的微信微博账号”……虚拟财产成为“90后”挂心的“身后事” , 那么 , 在立遗嘱时 , 虚拟财产要如何安排和继承呢?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同武律师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对于支付宝、微信上的钱款 , 本质上与银行存款无异 , 公众在设立遗嘱安排时要注意款项的查明和分割 , 由于支付宝、微信余额存在特殊形式 , 可以采取由一人继承 , 其他继承人获得折价款 。
同时 , 游戏账户中的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 , 但并未对此类财产涉及民事领域出台具体定性及解决措施 。针对此是否属于个人财产 , 可以作为遗产进行继承 , 需要结合游戏运营商的用户协议 , 大部分游戏运营商在用户协议中 , 写明游戏内虚拟财产、数据归运营商所有 , 即不属于用户的个人财产 , 也就不能作为遗产写进遗嘱进行继承 。
此外 , 对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 , 目前国内这些软件用户协议中基本都标明用户完成注册登记后只有使用权 , 所有权归属于运营商 , 这也就意味着 , 用户无法通过遗赠、继承、租赁、受让等方式转移这些账号 , 无法作为遗产写进遗嘱 。在实践中 , 这些账户非注册者本人操作可能导致账号被冻结 , 一旦出现争议 , 则难以获得运营商配合 。
文章图片
新潮与伦理如何双全
小萍曾点开过“微信遗嘱”小程序 , 但最终她没有使用 。“目前我不会在微信上订立遗嘱 , 我对这种互联网形式不信任 , 本来隐私已经泄露得很严重了 。”她直言 。
“微信遗嘱”功能在运行中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高同武表示 , “微信遗嘱”可能存在网络黑客隐患 , 容易使立遗嘱人的真实信息泄露于众 , 从而引发进一步的人身、财产安全隐患 。对于运营方而言 , 要注意加强网络系统的维护 , 防止黑客入侵造成用户信息泄露 , 危害其财产安全 。对用户而言 , 要规范自己的使用行为 , 严格按照系统提示操作 , 才能有效防止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的发生 。
陈凯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在“微信遗嘱”运行中 , 会通过技术方面的设置、通过内部权限和流程的设置来保障信息安全 , 同时对审核人员进行身份审查 , 并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 签订保密协议 。
除了信息安全问题 , 还有观点认为 , 过早订立遗嘱可能存在引导年轻人轻生自杀隐患 , 或引发相关受益人谋财害命等社会伦理、治安问题 。不过目前来说 , 人们所见到的“微信遗嘱”更多是情感遗嘱或者精神遗嘱 , 这样的遗嘱也许不具备法律意义 , 尽管只是载体的变化 , 却也让很多无法寄托的情感得以最终安放 , 为生命创建了一道不留遗憾的通道 。
高同武提醒 , 如果有条件还是尽量选择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 , 以《民法典》中明文规定的遗嘱形式进行个人遗嘱的订立 , 减少遗嘱无效的法律风险 。
据了解 , 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民法典》继承编在原继承法规定的公证遗嘱、代书遗嘱、自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的基础上 , 增加了打印遗嘱和录像遗嘱为有效的遗嘱形式 。高同武指出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所拥有的财产种类、财产形式日趋多样 , 使财产状态变得不稳定的因素和风险也越来越多 。为确保遗产得到妥善管理、顺利分割、及时分割 , 更好地维护继承人、债权人利益 , 避免和减少纠纷 , 新的遗嘱继承方式为此提供了便利”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