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半月谈:影视圈“唯流量”现象该终结了

半月谈评论员赵倩
有口碑 , 却没热度;频上热搜 , 口碑却“扑街” 。 口碑与流量之间形成反差现象 , 在近几年的影视行业已司空见惯 。
流量是收视率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延续和升级 。 因为它关乎热度和变现 , 很多时候甚至被当成唯一评价标准 。 因此 , “IP+流量”成为这几年许多影视剧的标配 , 但同时 , 这也导致作品同质化、套路化严重 , 演员无演技 , 作品无内涵 , “白甜宠”现象一时竟成为潮流 。
从根本上看 , 当影视剧被流量所困 , 行业的天花板也在被拉低 。 流量可以带来热度 , 可以变现 , 从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来看 , 流量“无罪” 。 然而 , 影视作品还具有文化属性 , 是丰富百姓精神生活和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 “唯流量”是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错位 。
从大趋势看 , 流量的红利终会过去 。 这两年不少依靠大宣发、大IP、流量演员而未播先火的影视剧 , 往往“高开低走”;而一些紧扣现实题材、制作精良的实力作品 , 即使“裸播” , 依然广受追捧 。 这说明 , 流量终究扛不起收视大旗 , 而优秀的作品必然会带来流量 。
针对当前剧集产业出现的一些过度注重流量、数据等现象 , 2020年末 ,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了《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的几点意见》 , 明确指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必须脱虚向实 , 不能让那些被污染了的数据和流量成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指标 , 甚至是唯一标准 。
【半月谈|半月谈:影视圈“唯流量”现象该终结了】2020年 , 我国电视剧产量同比降幅不少 , 希望减量能成为推动提质的重要契机 。 观众的审美素养会越来越高 , 不会一味地被流量牵着鼻子走 。 因此 , 影视产业要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 并紧跟时代变化 , 围绕题材选择、剧本创作、拍摄制作等关键环节下功夫 , 最终依靠内容输出来获得口碑和流量双丰收 , 寻求商业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