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3月22日消息(采访人员 李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实施应用 , 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不断更新 。 为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 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 建行河南省分行利用科技手段 , 迭代服务新形态 , 紧贴客户需求 , 将细致的服务通过高科技手段串联在不同的场景空间中 , 使服务更新升级 , 打造消费服务的全新体验 。
科技赋能 使网点服务更智能
建行河南省分行通过智能化转型有效革新消费体验 , 汇聚多方资源 , 打通“数据+场景+运营”的服务新模式 , 打造了便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场所 , 为消费者带来独具科技感的尊享服务体验 。
智慧岛“5G+智能银行” 。 2020年 , 建行河南省分行首家5G+智能银行正式开业 。 该网点融合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 , 充分发挥5G网络高速率、低时延的特点 , 运用最新“5G+物联网+AI”及AR、VR等智慧元素 , 将金融服务与生活服务、政务服务相连接 , 为客户提供极致的服务体验 。
政务服务就近办 。 建行河南省分行利用物理渠道优势 , 融合银政系统 , 实现了就业社保基金缴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等需求量大、应用频繁的“高频”政务服务在物理网点的办理 , 借助全省696个物理网点、2500余台银行大厅智慧柜员等自助终端 , 帮助广大居民实现了政务服务“就近办”的“小目标” 。
掌上服务 使网点服务更到家
除了物理网点的迭代升级 , 建行河南省分行秉持“用户思维” , 本着“客户在哪里 , 银行服务就在哪里”的服务理念 , 突破物理网点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 创新打造“建行到家” 。 依托金融科技和大数据赋能 , 以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运营交付模式创新、全流程订单化管理为重点 , 围绕“实物交付” , 为客户提供自助申请、快速审批、集中处理、便捷交付的业务办理模式 。 “建行到家”植入人脸识别技术 , 在线核查识别身份 , 用科技力量筑牢风控防线 , 打破传统线下金融服务壁垒 , 突破物理网点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 实现了“客户线上下单——银行接单处理——快递配送——客户收件”一体化服务流程 , 让业务办理不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 。 目前 , “建行到家”已上线借记卡、个人资信证明、个人账户历史明细等20项服务 。 未来 , “建行到家”服务模式还将不断复制 , 并将延伸到非金融服务中 , 从而实现“客户在哪里 , 建行服务就在哪里” 。
劳动者港湾 使网点服务更温暖
能歇脚、有水喝、可充电、还能热饭菜……建行河南省分行在持续发挥传统金融优势的基础上 , 还持续做好新金融的“加法” , 积极探索网点的创新建设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 创造性推出“劳动者港湾” 。 截止目前 , 建行河南省分行依托“劳动者港湾”累计服务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交通警察、城管、快递员、志愿者等户外工作者和老弱病残孕、考生等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以及其他有需求的社会公众384万人次 , 让广大劳动者有了一个短暂却温暖的停靠 , 给予了他们“再出发”的力量 。
与此同时 , 建行河南省分行在做好“劳动者港湾”线下服务的同时 , 扩展线上服务 , 研发“劳动者港湾”APP , 打造互联网+“劳动者港湾”新平台 , 将线下港湾位置实时在线呈现 , 支持服务搜索、一键导航等诸多服务 , 让公众快速、便捷、精准获取附近的港湾服务 。 丰富“劳动者港湾”APP线上服务 , 有力增强了线上服务社会能力 。 通过嵌入党建宣传、公众教育宣传等优质教育资源 , 供社会大众学习充电 , 助力提升大众综合素质和金融素养;引入线上菜篮子、个人征信查询等公共服务接口 , 拓宽广大消费者获取公共服务的渠道;提供手语、方言、外语、考生、走失儿童关怀等特色服务 , 让更多特殊群体找到服务“入口” 。
【智能化|科技赋能 建行河南省分行打造消费者服务新体验】长期以来 , 建行河南省分行始终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 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便民服务 。 后续建行河南省分行将继续以优化消费者体验为己任 , 依托科技力量助力消费者体验的迭代升级 , 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智能化、优质便捷的金融非金融服务 。
推荐阅读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智能化|龙净环保:智能型物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