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游戏巨头大量“扫货” 中小研发团队频获融资
_原题是:游戏巨头大量“扫货” 中小研发团队频获融资
文章图片
图1/1
今年以来 , 游戏市场的投资热潮依旧持续 。 公开信息显示 , 近日 , 广州铁骑网络有限公司股东发生变更 , A股上市游戏公司三七互娱的子公司芜湖泰通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
资料显示 , 铁骑网络是一家2020年8月才成立的游戏公司 , 主要从事手机游戏发行 。 虽然成立时间较短 , 但铁骑网络团队骨干均拥有丰富的游戏推广经验 。 铁骑网络并非孤例 , 2020年以来 , 一些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的游戏公司频繁获得行业巨头融资 , 这与以往游戏行业的投资逻辑有着明显不同 。
巨头频出手
IT桔子数据显示 , 2021年以来 , 国内游戏行业累计发生投资事件31起 , 累计投资金额达到约33亿元 , 明显高于2020年同期 。
在今年游戏行业投资中 , 腾讯是表现最显眼的一家 。 数据显示 , 2021年以来 , 腾讯领投及参投的国内游戏公司已达20家 , 尤其是今年2月份 , 即便有春节因素影响 , 腾讯依然对12家国内游戏公司进行了投资 , 频率之高十分罕见 。 除腾讯外 , Bilibili、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 , 以及三七互娱、恺英网络、富春股份等上市公司也投资了多家游戏公司 。
游戏行业的整合兼并一直十分频繁 , 不过 , 以往游戏公司投资并购的目标多为相对成熟的公司 , 尤其是要有在市场上较为成功的产品 , 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 初创公司想要获得巨头投资并不容易 。 但如今 , 情况已发生变化 。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统计发现 , 2020年以来 , 游戏行业发生的数十起投资案例中 , 多数被投公司成立时间较短 , 人员规模相对较小 。 这些企业之所以获得巨头青睐 , 创始团队的背景、经验以及优质的在研项目成为关键 。
“现在资方主要还是看团队的背景经验 , 稳定性以及协同能力 , 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手上在研的产品 , 这两方面都优秀的话 , 还是很容易拿到投资的 。 我们现在同时在跟几家投资机构、游戏公司沟通 , 我们在做介绍的时候 , 会把创始团队的背景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 ”杭州一家游戏研发公司负责人宗伟告诉采访人员 。
“押宝”心态
游戏巨头大多本身拥有强大的研发、发行能力 , 在这种情况下 , 大量投资初创的游戏团队 , 显然有自己的考量 。
“如果我们要做新产品 , 做一些公司自己的研发团队没有做过的东西 , 我们内部肯定会立项去研究 , 但是为了加大成功率 , 尤其是对于比较重要的方向 , 我们就要去投一些外面的团队 , 或者有过成功产品经验的创业者 , 这可能会加大成功概率以及加快成功的周期 。 ”华南某游戏公司创始人金其峰(化名)对采访人员讲述了其公司对外投资的逻辑 。
近年来 , 游戏领域的细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 不少独立游戏公司凭借细分产品的成功 , 迅速成长起来 , 在二次元、女性向游戏等领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 而在今年获投的中小团队里 , 就有多个二次元、动漫游戏团队 , 还有VR游戏、云游戏团队 , 巨头们的“押宝”意图十分明显 。
巨头的“押宝”心态还表现在股权结构上 。 以往游戏企业更热衷于对目标公司进行全资收购或控股 , 在投资后 , 往往会对目标公司进行整合 , 实施联动运营 。 但如今 , 游戏厂商们越来越倾向于提升投资数量 , 降低单价公司的持股比例 , 且在投资后继续保持团队的独立运营 。
如腾讯与网易近期投资的破晓互动、隆匠网络、鹿游网络等持股比例均在20%左右 , 腾讯在菜鸡游戏母公司的直接持股比例仅为5% 。
“以往国内游戏行业的大手笔收购很多都是失败的 , 成功案例其实不多 。 我们的投资基本上不会以控股的方式进行 , 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 , 而且除非对方需要 , 否则我们尽量不干涉公司的运营 。 ”金其峰表示 , 游戏市场变化极快 , 做出这种选择 , 是为了更灵活 。
除了提升产品成功概率 , 巨头频繁对外投资 , 还有一些其他的考虑 。 比如一些有发行业务的公司 , 可以依靠投资关系来加强与优质产品的合作 。
“有些研发团队可能会觉得 , 如果找你发行 , 把最核心的数据都交给你了 , 你们研发能力那么强 , 会不会做一个类似的 。 ”金其峰表示 , 大家的相互信任并不高 , 但有了股权关系之后就好办很多了 。
此外 , 多名业内人士对采访人员表示 , 腾讯近期的频繁投资 , 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防御性举措 , 阻止竞争对手的布局 。 2020年以来 , 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在游戏领域动作频频 , 受到业内重视 。
“创新焦虑”
驱动行业发展
【证券时报网|游戏巨头大量“扫货” 中小研发团队频获融资】国内游戏市场发展到今天 , 精品化已基本成为行业共识 , 不断创新也成为游戏企业的追求 。 近年来 , 游戏行业的整体研发投入节节攀升 , 一批强研发型游戏公司快速崛起 , 同时 , 一些没有研发能力的公司逐渐被淘汰 。
上海一家大型游戏公司副总经理告诉采访人员 , 一款好的游戏开发起来不仅周期非常长 , 而且有着非常高的淘汰率 , 游戏公司向市场推出一款产品的同时 , 往往有多款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被淘汰 , 而且即便是推向市场的游戏 , 也不一定能受到市场欢迎 , 游戏公司的研发压力是很大的 。
“早期很多公司不具备自建研发团队的实力 , 也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 但现在的市场环境下 , 游戏公司已经没有了选择 。 ”上述副总经理表示 。
游戏研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 并不是投入资金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 尤其是当下 , 游戏市场风格的切换以及玩家口味的变化速度 , 已经超出了大多数游戏公司的创新能力 。
“游戏行业非常需要创意 , 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做成一个产品就吃一辈子 , 而是需要不断去研发新品 , 只有新的创意、新的玩法 , 才能持续吸引用户 , 所以游戏行业对创意的需求是巨大的 , 而创意不是钱就能解决的 。 ”金其峰表示 。
“这也意味着 , 游戏行业很难成为完全垄断的市场 , 如果市场上只有几个巨头 , 没有新增的玩家就很难运转下去 , 因为它永远是需要创意的 。 ” 金其峰表示 , 很多小而美公司的产品 , 反而有不同调性的 , 或者能够在某一品类、某一个细分市场上做出巨头做不到的东西 。
这些因素的存在 , 导致如今的游戏公司普遍多头并进 , 除了需要不断加强自研能力外 , 还需要通过并购来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 金其峰告诉采访人员 , 除了投资国内研发及发行团队 , 其公司目前也在积极寻找国外的独立游戏团队 , 目的就是希望能获得核心玩法等方面的创新灵感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截图|靠抄袭对标苹果?心动黄一孟指责小米新版游戏中心抄袭TapTap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平板|消息称 ROG Flow Z13 游戏平板搭载锐龙 6000 处理器
- Lenovo|联想将推出135W Type-C充电器:游戏本告别“砖头”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