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 平台态度最关键

青少年沉迷网络 , 一直是个让家庭头疼、让社会揪心的话题 。 对此 , 有关部门要求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等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 , 希望可以通过限制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方式 , 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
对症下药 , 既要看“药效” , 也要看“疗效” 。 现实中却发现 , 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漏洞百出 , 实名认证系统大打折扣 。 比如 , 纵然设置了密码 , 但在网上几块钱就能用工具软件破解;即使限制了时长 , 只要卸载重新下载安装就可继续玩;就算要求了实名 , 随便一个身份证号码足以顺利避开监管……有网友直言 , 如此防沉迷 , 简直“防了个寂寞”“像纸糊的一样” 。
是充分的守护 , 还是十足的摆设?事实有目共睹 。 不少平台之所以对青少年模式敷衍了事、毫无诚意 , 一些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之所以有名无实、大门虚掩 , 绕来绕去无非还是一个“利”字 。 刷视频点击、玩游戏充值、看直播打赏……对平台企业而言 , 青少年群体从一开始就是庞大的网民群体 , 也是着力吸引的目标用户 。 开启实名认证、识别青少年身份等做法 , 客观上与企业逐利的天性产生了冲突 , 也就只好做做样子、摆摆姿态 , 希冀对社会有所交代 。
【时长|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 平台态度最关键】如此看来 , 青少年模式“失灵”的背后 , 凸显出平台的失位、失责、失守 。 按理说 , 企业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赚取利润的行为并无过错 , 但问题就在于 , 青少年群体本质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市场 , 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 , 也要遵循成长规律 。 倘若平台赚的钱 , 是拿孩子的过度沉迷、盲目消费、畸形心理换来的 , 岂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无论如何 , 透支青少年的未来 , 压榨成长的空间和价值 , 都不应是平台企业的生财之道 。
让青少年模式回归初衷 , 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 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 不管是实名认证还是人脸识别 , 无论是控制时长还是内容优化 , 这些构成青少年模式的底层要素 , 难度不在于技术 , 而在于态度 。 平台企业要有这样的认识:青少年模式不是阻碍发展的“洪水猛兽” , 而是有助于长远发展、良性发展的“护城河” 。
当然也必须看到 , 青少年模式并非万能 , 对互联网“严防死守”“围追堵截” , 也不是防范沉迷的治本之策 。 堵不如疏的道理 , 放在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语境下同样管用 。 对家长来说 , 能否多一些兴趣引导?对学校来说 , 能否多一些观念指导?对孩子来说 , 能否多一些“网外时空”?把所有的问号拉直 , 才能让沉迷的身影挺直 。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6月1日 ,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 , 其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单设一章 。 如此说来 , 对平台企业而言 , “守土有责”正在从一种责任变为一种义务 。 不能再打擦边球了!让防沉迷真正防到位 , 才是平台企业应有的作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