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二次上市遇冷尴尬了谁

佘 颖 
【|百度二次上市遇冷尴尬了谁】3月23日 , 百度在港二次上市 , 盘中一度破发 , 最后收于开盘价252港元 , 勉强收平 。 25日 , 早盘跌幅一度超过10% 。 虽然受大盘整体下跌的拖累 , 但确实是回归中概股里为数不多的冷场 。  
尴尬 , 尴尬 , 激起一堆风凉话 。 有网友说 , “定价那么高 , 不破发才怪” 。 还有网友评论 , “中国公司说要研发制造芯片的不是骗钱就是圈钱 , 要远离这种公司” 。 这些评价客观吗?百度应该尴尬吗?先不说答案 , 且看几个细节 。  
本次赴港二次上市 , 百度是带着“AI”标签回来的 , 招股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自己的AI业务 。 媒体也将百度称为“AI第一股” 。 然而 , 百度二次上市的消息传出后 , 市场反应一直有些微妙 。  
一方面 ,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标杆性企业 , 百度AI在美股市场的前景日益明朗 。 今年以来 , 百度股价持续走高 , 尤其百度与吉利联合造车的消息传出后 , 股价又涨了好一阵子 , 从去年12月的130多美元一路上涨至354美元 , 近期随大盘回调至260美元左右 。  
另一方面 , 百度港股打新认购却出现了盘面低迷 。 据追踪港股的媒体报道 , 百度孖展(融资)倍数近34倍 。 单看还不错 , 但对比一下同样准备赴港二次上市且还在亏损中的B站 , 会有所感触——在美股市场 , B站目前股价在105美元左右 , 不足百度的一半 。 然而 , 截至3月22日17点左右 , B站孖展倍数已达57.51倍 , 且发行价高达808港元 。  
如果说科技是星辰大海 , 那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最闪亮的那颗星 , 而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 , 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排名前列 。 中国最多的AI专利数量与AI专利申请数量;中国最大的AI开放平台;中国最大的深度学习框架飞桨;中国最多的无人驾驶路测牌照;中国最大的对话式操作系统……按理说 , 百度够格讲一个更能打动投资人的资本故事 。  
资本市场很复杂 , 不能用单一的原因去解释 , 但有一点恐怕比较关键:百度的AI技术从基础研发开始 , 而不是直接从应用端切入 , 资本市场不确定百度未来会怎样 , 不愿意陪着冒险 。 AI底层技术虽然听着高科技 , 最好还是等造了车、赚了钱再说 。 相比之下 , B站有动漫游戏 , 快手有带货“老铁” , 都能直接带来现金流 , 市场看得懂 , 希望尽快跟着分一杯羹 。  
此前 , 当互联网巨头扎堆去做社区团购时 , 网民们追问过:为什么只盯着萝卜白菜 , 不去追求星辰大海?百度港股上市第一天的遭遇 , 可能也算是个回答 。 坚持自主创新、追求星辰大海有多难 , 可见一斑 。  
技术创新是在今天做明天的事情 , 可能要等到后天甚至大后天才能出结果 。 当然 , 也可能等不到后天就夭折了 。 因此 , 市场的谨慎可以理解 。 给遥远的“星辰大海”估价本就是件困难的事情 , 企业和市场都不必在意一时的股价涨跌 , 应该把视线拉长一些、耐心多一些、步子更稳一些 。  
不可否认 , 百度走过弯路 , 难得的是这家企业一直保持了对技术的追求 。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港股上市时说 , 百度是二次创业 , 愿意为长期投资、为未来投资 。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 , 也一样坚持:有1块钱的时候 , 会投进技术里;有1个亿 , 会投进技术里;有100个亿 , 还是会投进技术里 。 在此 , 也希望社会各方面能够创造更好的环境 , 让“星辰大海”更容易被看到 , 让志存高远的追梦人更有信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