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

最终让我们记住的 , 不是流量的多少 , 而是流量背后的优秀作品以及美好的人和事物 。 承载着正向价值的流量 , 才值得被不断涵养和传播 。 流量向善 , 方能长流
在互联网时代 , 我们熟知的一些传统词语被赋予新的意义 。 比如流量 , 原义是流体在单位时间内流经通道的量 , 比如车流量、水流量等 。 而与互联网的结合 , 使“流量”一词催生出新的含义 , 即网络传输的数据量 , 包括网站独立用户数量、总用户数量、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平均停留时间等多个层级的统计指标 。
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 , 互联网平台、产品日趋多样 。 流量不只适用于网站 , 还泛指包括电商、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各类网络平台、产品的人气数据 。 在互联网世界 , 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流量数据 , 一位名人有多少热度、一个话题有多少关注 , 皆可统计 。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介与互联网接轨 , 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越来越紧密 , “流量”的意义更为宽泛 , 被用来指称各类线下线上事物、人物的热度 。 于是 , “流量”成为数字时代通用的量化评价指数 。
数据向来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码洋之于出版物、收视率之于电视剧、票房之于电影 , 在互联网时代 , 则是流量 。 哪里有流量 , 哪里就有用户需求 。 从流量数据中 , 我们可以分析用户对什么类型的内容感兴趣 , 研判传播的广度和效果 , 了解当前文化流行趋势 , 并据此调整产品与内容 , 使之与用户需求更加匹配 。
但需要明确的是 , 流量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 其一 , 流量与价值并非“正相关” , 一些低俗、“打擦边球”的内容也可能获得高流量 , 这样获得的流量自当弃之如敝屣 。 其二 , 流量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共同制造了流量 。 虽有互联网传播规律可循 , 但因为互联网舆情瞬息万变、多种因素纷繁复杂 , 流量或多或少地存在偶然性 。 流量反映的 , 往往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 , 不能被用于评价事物的全部 。
互联网自有其评价机制 , 但艺术规律、道德准则、法律准绳等 , 并不会因流量多寡而随之变化 。 对待流量的正确方式 , 是挤去泡沫 , 把真实的流量作为客观评价标准之一 , 同时结合内容品质、价值含量、美誉度等更多元的衡量维度 , 全面评价事物 。
流量只有符合人类的理性常识和价值坚守 , 才会迸发出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 互联网平台上 , 热搜不断、网红辈出 , 大量如飞絮般飘过的明星八卦、话题炒作只能短暂地占据人们的注意力 , 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 是那些有底蕴、有积极作为的“流量” 。 我们最终记住的 , 不是流量的多少 , 而是流量背后的优秀作品以及美好的人和事物 。
同时 , 流量中所蕴含的巨大效能 , 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 , 如何在用价值规范流量的基础之上 , 用流量创造更大价值 。 正能量代表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与渴望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正能量和大流量天然契合 , 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 有助于在互联网时代凝聚共识 , 让网络空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
互联网时代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伦理问题 , 如何看待流量是其中之一 。 近年来 , 政府监管、舆论监督、平台自律 , 挤去了不少流量泡沫 , 人们对流量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 。 流量是流动的、变化的 , 有其峰值 , 也有其生命周期 。 凭借品质和价值的支撑 , 流量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承载着正向价值的流量 , 才值得被不断涵养和传播 。 流量向善 , 方能长流 。
【流量|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作者:张珊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