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唤醒”故宫200余岁贴落

采访人员 刘冕 崔乐 
200多年前 , 乾隆皇帝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符望阁内添了一幅巨型贴落 , 4米多高、近3米宽的墙面有一幅错落有致的青绿山水;200多年后的今天 , 故宫博物院的匠人们用最稳妥的科技手段为这件《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全方位体检 , 量身设计修复方案 , 用传统手艺抚平折痕 。  
昨天 , 故宫文保科技部修复室里 , 青山绿水半卷展示 。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介绍 , 5月18日 , 首都博物馆将推出《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 届时观众可一睹这件文物的全貌 。 这是该院首次将尺幅如此巨大、病害情况如此严重的一件书画类文物进行精心修复 。  
用“光”揭秘贴落行踪 
符望阁位于故宫东北部非开放区域 , 楼内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 , 穿门越槛之际 , 往往迷失方向 , 故有“迷楼”之称 。 《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曾是符望阁内一面“墙纸” 。 修复前 , 它已伤痕累累 。 故宫博物院修复组组长杨泽华说 , 贴落一直折叠存放 , 因为尺幅太大 , 绢质糟朽、缺失严重 , 修复师也不敢轻易打开 , 一碰就掉渣 , 浑身上下至少十几道折痕 , 还出现了断裂、空鼓、起翘、缺失等病害 。  
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貌 , 修复人员引入一系列科学设备进行“问诊” 。 比如经过透光拍摄 , 可以清晰地看到贴落背衬里有三处题签;再详细比对题签的书法 , 发现其结字、用笔等手法皆不相同 , 并非一人所书 。 足有成人巴掌大的题签揭秘了贴落的行踪秘密:该画作于清末就从墙壁上揭下并卷折存放多年 , 导致画作出现断裂等严重病害 。  
“左轮手枪”还原画家笔触 
在修复室 , 多光谱成像设备被修复师们戏称为“左轮手枪”——通过八滤波片轮转拍摄文物 , 让现代修复师与古代画家隔空对话成为可能 。  
故宫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展示了三张图 , 每张都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拍摄 。 “你看 , 可见光波长下 , 可以清晰地看到深浅不同的树叶效果 , 但是在950纳米波长下 , 浅色的树叶就消失了 。 ”这说明画家描绘浅色的树叶主要用了靛蓝染料 , 深色的树叶其实用的墨色 , 这些细节会给后期全色修复时提供参考 。  
“通过红外成像技术 , 在近红外波段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贴落画中碳墨线条分布的情况 , 相当于看到了画家最初的底稿 , 看清了颜料下掩藏的一些细节 。 ”杨泽华说 。  
5月到首博可逛“迷楼” 
如今 , 巨幅贴落修复完成 , 正在为200余年来首次出宫做最后准备 。 “展览结束后 , 回到故宫会继续展出 。 但由于历史原因 , 符望阁里的格局已发生变化 , 这件贴落不能回到原处了 。 ”杨泽华笑着介绍 。  
“在虚拟空间 , 它还可以‘回家’ 。 ”故宫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接过话茬儿 , “我们复建了一座虚拟的符望阁 , 观众不仅可以走近观赏这件贴落 , 还可以了解‘唤醒’文物的全过程 。 预计5月 , 观众在首博就能走进这座‘迷楼’ 。 ” 
新闻现场 
“耐下心 , 追求更完美” 
“科技手段让修复更精准更完美 , 但修复的过程依旧需要耐下性子 , 不急不躁 。 ”在修复室里 , 刚修复完成的《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被挂在架子上展示 , 故宫博物院修复组组长杨泽华凑近画 , 不时点评细节 , “点点滴滴都是课题 , 值得仔细琢磨 。 ” 
【|现代科技“唤醒”故宫200余岁贴落】“这件贴落是近年来故宫修复贴落中最大尺幅的一件 。 ”杨泽华说 , 修复保护难度因此倍增 , 特别考验修复人员揭画心、全色时的耐力 。 “没有捷径 , 就是一点点的修 。 ”故宫博物院纪委书记罗先良说 , 这次修复工作 , 是“文化+科技”的文保理念的具体体现 , 也是现代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的一次经典范例 。 未来 , 这样唤醒文物的过程将成为故宫的常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