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3月30日电 (李姝徵 郁玫 郑莹莹)从最初吸引科创人才“背着书包来创业” , 到如今科学家“来中国、来上海的首选之地” 。 十年间 , 531平方公里的“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张江示范区’) , 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中国自主创新首选地 。
张江的创新魅力 , 许多人都深有体会 。 在这里迈向“世界领先” , 可以汲取更多创新能量 , 更快提升创新能级 。
“张江示范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 , 在上海全市、长三角地区形成创新协同的链条 , 为创新降低成本 , 提高效率 。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下称“上海科创办”)副主任侯劲表示 。
2018年9月 , 呋喹替尼正式获批上市 , 这是上海通过MAH试点上市的第一个一类创新药 , 也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抗结直肠癌新药 。
很多人不知道 , 该药的“前身”诞生于一张餐巾纸 。 十几年前 , 和记黄埔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刚来上海创业 , 他在张江一间咖啡馆与同事聊天时 , 灵光突现 。 彼时 , 在餐巾纸上画下的化学结构式 , 成了呋喹替尼的原型 。
从科学家的灵感 , 到造福民众的新药 。 要跨越此间的千沟万壑 , 离不开张江“开门做科创”的态度:初创企业买不起数百万元的研发仪器 , 张江独创性地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让研发人员可“拎包入驻” 。 研发完成后 , 自建生产厂房又是一笔庞大开支 。 张江率先在中国开展生物医药代工试点 , 药品的研发和生产不再强制“捆绑” 。
【张江|上海张江示范区十周年:开放造就中国自主创新首选地】就在2020年底 , 和记黄埔医药第二款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索凡替尼(苏泰达)获药监局批准 。 和记黄埔医药同时透露 , 近期 , 该企业第三款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赛沃替尼目前也正在评审过程中 , 最快有望于今年年中获批 。
开放的政策环境也让张江的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
在侯劲看来 , “一区二十二园”各有其资源禀赋 , 特别是其中76平方公里同时属于自贸区范畴 , 这些都为张江示范区的创新改革提供了空间 。
“地处外高桥保税区 , 我们实则享受了浦东新区、自贸区、保税区和张江示范区四重政策的叠加 , 成为我们进行制度创新突破的支持 , ”上海自贸壹号生命科技产业园联席CEO吴波表示 。
他举例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下 , 自贸壹号创新性地打造了“CRO+CDMO+CSO+投融资+人力资源”的创新技术转化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 , 大大节约了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时间和成本 。
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股权激励递延纳税等改革试点……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试验区改革举措中 , 有五分之一是“上海经验” 。
刚刚成立“繁星科学基金”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又将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张贴“招贤榜” , 面向全球招聘顶尖科学家和优秀青年人才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是上海官方和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 2020年12月落户张江科学城 。 为何跨省建研究院?该院院长周如鸿表示 , 一是因为上海着重发展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与研究院的主攻方向高度契合;二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强交叉性特征 , 远非单个学校、个人力量所及 。 因此研究院本着开放合作的原则 , “在一些有挑战性、比较宏大的科学课题上 , 整合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校‘强强联合’ , 共同攻关 。 ”
开放亦使区域协同创新更加深入 。 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现“两心共创”;长三角区域共同打造的G60科创走廊吸引企业、人才集聚 , 创新成果累累;支持张江国际孵化创新联盟 , 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速融入科创中心建设 ,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在侯劲看来 , “开门做科创”既是上海的基因使然 , 也是其机遇所在 。 “面向世界 , 我们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 ”侯劲说 。 (完)
推荐阅读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集聚|向全球应用创新策源地持续迈进 上海“双千兆”应用体验中心正式揭牌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器件|6G、量子计算、元宇宙…上海市“十四五”聚焦这些前沿领域
- 领域|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 前瞻|6G、量子计算、元宇宙……上海市“十四五”聚焦这些前沿新兴领域
- 底层|上海: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前瞻研发
- Hotel|向光前行,点亮未来 -- 2022上海国际商业及工程照明展
- IT|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