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作者 | 王长胜
编辑 | 杜志磊
被称为科技界春晚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结束了 。 3月29至30日 , 两天的发布会以上、下半场的形式举行 , 期间发布的新品之多、信息量之大也是前所未有 。
这场发布会发布了15款新品 , 包括4款新品手机、7款智能产品、2款充电产品、1款影像芯片、1款周边产品 , 如图: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同时 , 小米升级了全新的品牌LOGO , 并且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
进入新的十年 , 小米确实变得不一样了 。 新的产品、新的LOGO、新的定位、新的领域 , 小米开启的新篇章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许 。 正如此次发布会的主题——“生生不息” , 小米在不断地向上生长 , 从原先的格局中跳脱出来 , 出圈、蜕变 , 以新形象来到新的起点 , 开启下一个十年 。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1、破局出圈 , 小米开辟未来十年新格局
2020年的变幻莫测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 , 小米手机以全球出货量1.46亿台的成绩稳居全球第三 。 取得这样的成绩虽然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影响 , 但是从小米整体的发展来看 , 主要还是依托新的战略布局与定位 。
2020年 , 雷军宣布小米进军高端手机市场 , 在1.46亿的出货量中 , 高端智能手机的销量超1000万台 。 没想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 小米就在竞争激烈的高端手机市场打开局面 , 站稳了脚跟 。 其中 , 小米10系列多次霸榜DXO , 小米11更是创下了21天销量破百万的旗舰手机销售新纪录 。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在这次春季新品发布会上 , 小米发布了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小米11青春版 , 价格从2299元到6999元 , 进一步向高端市场渗透;小米MIX FOLD则是将价格定在了9999元起 , 开始用极致产品冲击超高端市场 。
从定价上来看 , 无论是高端市场还是超高端市场 , 小米都将迎来进一步的品牌升级 。 这也是目前手机厂商们的必走之路 , 小米只是顺势而为 , 不但收获了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三的成绩 ,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上 , 小米在2020年四季度上升至14.6% , 增速位列行业第一 。 可见 , 在手机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后 , 小米的新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
2020年8月 , 小米升级了“手机 x AIoT”的新战略 , 在业务上虽然依旧是强调手机与AIoT这两项 , 但是 , 不同以往的“手机 + AIoT”战略 , 新战略从加法转变到乘法 , 从“+”到“x” , 更加强调了二者的互相融合与促进关系 。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因此 , 在“全屋智能”领域 , 小米可谓是开疆辟土 , 进行了系统性的推进 。 据小米最新披露的2020年财报显示 , 小米电视连续8个季度稳居销量中国第一 , 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连接数突破3.25亿台 , 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达到8670万 , 在智能生活领域继续领跑全行业 。
由此可以推测 , 在这个“乘法效应”下 , 手机与AIoT业务会成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 继续践行“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的理念 。
此外 , 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 , 小米还正式宣布全面升级品牌LOGO , 从小米创立至今 , 首次升级LOGO也引起了热议 。 新LOGO采用了Alive(生命感)设计理念 , 从更高的维度表达小米品牌对科技与人的思考 。 看来 , 小米要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十年 。
2、技术为本 , 小米立足长远发展
在这次发布会上 , 我们依然能看到小米对技术的重视与创新 , 比如MIX的重磅回归、发布自研芯片——澎湃C1等 , “黑科技”不仅仅是吸人眼球的工具 , 更多的是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
2016年发布的小米MIX第一次实现整机无logo , 91.3%超高屏占比 , 搭载陶瓷机身 , 引领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2017年发布的MIX 2 , 以18:9屏幕屏幕突破谷歌系统比例限制;2019年发布的5G概念手机MIX Alpha开创性地搭载了“环绕屏” , 屏占比180.6% , 展现了小米对未来手机形态的终极探索 。
不得不说的是 , 小米的极致探索精神和绝伦美感设计让我们得以窥见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 。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这次发布的小米首款超高端产品MIX FOLD , 采用8.01英寸柔性折叠屏 , 拥有顶级的杜比视界屏幕、具备100万次极限弯折的高寿命设计 。
此外 , MIX FOLD还有两个“黑科技”格外引人注目 。 一是全球首发液态镜头技术 , 通过类似于人眼晶状体的柔性可变形镜片 , 一颗镜头可以实现长焦和微距两种功能 。
二是MIX FOLD内置了小米自研的澎湃C1图像处理芯片 。 它搭配小米自研的影像算法 , 实现了更准确的对焦、测光 , 以及白平衡计算 。 也就是说 , 小米如今的影像技术 , 已经实现了对芯片、算法、传感器、镜头的全覆盖 。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这里需要说一下小米自研芯片 , 早在2014年 , 小米就成立了松果电子公司 , 负责芯片研发设计 。 2017年 , 小米松果发布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 。 在整个行业遇到“被芯片掣肘”的难题下 , 小米并没有放弃对芯片的研发 , 并且通过投资的方式 , 攻坚克难 , 突破“卡脖子”核心问题 。
作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的第四家能够自主制造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 , 这次小米自研澎湃C1图像处理芯片 , 不仅是小米技术创新的一大步 , 也是中国自主研发芯片力量不断壮大的好消息 。
此外 , 在资金投入上 , 2020年 , 小米研发投入近百亿 , 2021年预计将再增长30%以上 , 超过130亿元 。 技术为本已经成为小米的长期主义 , 而这个长期主义也将为小米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
3、造车 , 雷军迎来第四次蜕变
关于小米造车 , 很早之前就已经传闻漫天 。 此次小米造车的正式官宣 , 也让这一靴子落地 。 小米将成立全资子公司 , 由雷军亲自带队 , 正式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 前期投入100亿 , 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 。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从手机行业进入智能汽车领域 , 可以说 , 雷军将迎来极为艰难的第四次蜕变 。 第一次蜕变是在雷军28岁时 , 从程序员到出任金山CEO;第二次蜕变在2007年 , 金山上市后雷军离职变成专职天使投资人;第三次蜕变是在2016年小米遇到销量与口碑双下滑的生死存亡之际 , 雷军从互联网跨界学习智能硬件 。
第四次蜕变 , 雷军选择最后一次创业要为小米汽车而战 。 进入智能汽车领域需要无畏坚定的勇气和更多的知识 , 这意味着在这个赛道里 , 过去的一切积累将清零 。
不过 , 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 , 小米进入智能汽车行业 , 它和传统车企相比是有优势的 , 包括品牌知名度、用户基础、供应链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 。
小米可以通过已经打造的比较完善的软硬件生态链系统 , 在造车上进行拓展 , 与智能汽车打通 , 延伸物联网的覆盖范围 , 这一点 , 小米应该轻车熟路 。

科技界|破局、蜕变、出圈,生生不息的小米奔向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另外一点就是在资金上 , 造车前期投入巨大 , 小米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 , 有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 , 资金、研发人员都将成为小米造车的“重要支撑” 。
未来十年 , 小米造车将成为小米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 雷军能否在汽车领域再次创造一个“小米” , 也将在下个十年见分晓 。
无论是进军高端市场 , 还是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 小米想要做的是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办公 , 再到智能出行 , 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 。
新的十年 , 小米依然生生不息、一往无前 , 以新的面貌奔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