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 , 这位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连续创业者 , 迎来了他的“最后一次创业” 。
“我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次蜕变 , 在经历小米十年后 , 越来越体会到制造业的不容易 , 体会到硬件的难度 。 但我也越来越相信 , 把软硬件结合的难度比单纯做软件或硬件容易 。 ”在3月30日晚的第二场小米硬件发布会上 , 雷军总结着小米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 但随即他话锋一转 , “在这个前提下 , 小米又将迎来一次新的蜕变:造车 。 ”
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再投资100亿美元、后方还有1080亿人民币的储备资金随时准备支援——雷军为造车业务押下了重注 。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的创业项目 , 为了这个项目 , 我将拿出人生全部的积累和储备 , 口号是:为小米汽车而战 。 ”发布会现场 , 雷军难掩自身的激动之情 。
在造车这件事上 , 雷军的激情一如既往——就像他年轻时在宿舍钻研汉卡那样、就像他在金山决定扛起“民族软件旗帜”那样、就像他屡次强调小米要“二次创业”那样 。 三十年一路走来 , 雷军有了许多头衔 , 但他最满意的那个头衔 , 或许还是“创业者” 。
文章图片
三色公司:雷军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对于雷军来说 , 对于电子设备的兴趣算得上是他创业的起始动力——彼时正逢1986年 , 互联网浪潮已经席卷至内地 , 当然也包括雷军求学的武汉 。 在“学海淀经验 , 建武汉硅谷”、“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等口号的驱动下 , 武汉大学周边一夜之间多出了大大小小数千家IT公司、电脑配件商和零售商 , 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武汉电子一条街”、
当时 , 雷军已经腻味了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 , 电脑成为了他人生中新的兴趣方向 。 多次因赖在学校机房不走被赶出来后 , 雷军看上了正蓬勃生长的电子一条街 。
为了方便在街上“蹭”到电脑 , 雷军做起了兼职的活计——编写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CAD、中文系统 , 甚至帮人设计、焊接电路板 , 还多次解密他人开发的软件 。 这段时光里 , 雷军几乎结识了电子一条街上所有的电脑公司老板 , 也收获了两位“小伙伴”——李儒雄与王全国 。 大四时 , 雷军与他们成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三色公司 。
尽管公司吃饭是在学校食堂、住宿也是在学校宿舍 , 但雷军丝毫没感觉有什么不妥——他依旧“志存高远” 。 “当时我被乔布斯的故事吸引 , 梦想能够自己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的每台电脑上 , 梦想创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 。 ”雷军后来回忆道 。
事实证明 , 三色公司未必是雷军创办过的最牛的公司 , 但一定是他创业史上最惨的公司 。 公司创立初期 , 雷军没为三色公司定下具体的经营模式 , 完全跟着市场风口走——什么赚钱 , 就做什么 , 就像雷军当初在电子一条街厮混时那样 。
卖电脑、做仿制汉卡、打字印刷……即使开辟了如此之多的新业务 , 三色公司仍然一直亏本 , 最困难时 , 雷军和他的团队甚至要靠与食堂师傅打麻将赢饭票钱 。 另一方面 , 三色公司潜心投入的汉卡业务在市场上遇挫 , 再加上毕业时间临近 , 雷军、李儒雄和王全国意识到 , 三色公司坚持不下去了 。 最终 , 三人分了办公室的电脑和打印机 , 回到宿舍结束了这次创业 。
“开三色公司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 , 要研究各种知识和技术 , 要跑市场 , 还要对技术进行审核 。 ”雷军这样评价自己在三色公司打拼的日子 , 但他也表示 , 办三色公司同样是一件能够将知识和能力发挥出来的事情 。 “挖人生中第一桶金的时光 , 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 ”
文章图片
雷军的金山十六年:扛着“民族软件”大旗画出了一家上市公司
1991年初 , 雷军在朋友那里试用了WPS的早期版本 , 并深深被这款产品所折服——一款能将打印结果先行在电脑上显示出来的软件 , 在那时可谓是黑科技产物 。
因为当时电脑的存储能力和运算能力不足 , WPS需要一块价格不菲的汉卡支持才能运行 , 但雷军当时刚走出校门 , 身边一穷二白 。 为了自己用上WPS , 雷军整整两天不眠不休 , 最终解开了WPS的加密算法 , 将其移植到普通电脑上使用 。
这些举动让WPS开发者 , 当时的IT大佬求伯君注意到了雷军 。 1992年 , 求伯君把雷军破解的WPS仔细分析了一遍 , 随后便邀请雷军加入他的金山公司 。 对于求伯君的邀请 , 雷军当然是欣然前往——在破解WPS前 , 求伯君就已经是他心中的偶像了 , 在偶像滤镜加持下 , 雷军甚至兴奋到忘了问工资待遇 。 “加入之后 , 我才想起求总没跟我说拿多少工资和股票 。 ”
最开始 , 雷军是以总经理的身份加入金山的——由此可见求伯君对他有多看重 。 2000年金山公司迎来股份制改组后 , 雷军又出任金山软件总裁 , 后来兼任CEO一职 。
雷军驾驶金山这艘大船时 , 航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 1993年 , 当时微软的Windows正逐渐取代DOS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操作系统 , 金山也顺势推出了自己的Windows办公软件——盘古 , 取开天辟地之意 。 不过 , 盘古虽诞生于Windows环境下 , 但功能依旧只有DOS时代的模拟显示和模拟打印 , 而这时微软的Word已经能够做到“所见即所得” 。 巨大的差距使得盘古的市场销量不仅没能达到预期 , 还耗费了金山大量的资金 , 公司因此陷入低潮期 。
“那年我失去了理想 , 没有理想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 , 是致命的事情 。 ”多年后雷军回忆道 。
关键时刻 , 是求伯君“卖房求生”的执念打动了他——为了继续开发WPS , 求伯君卖掉了自己的别墅 , 换来200万现金 。 后来与求伯君的一席长谈让雷军意识到 , 金山必须扛起民族软件的大旗 , “我们到底能为民族和国家做些什么?能不能做出让整个民族骄傲的事业?难道我们就这样认输了吗?”
雷军没放弃 , 所以他成功将金山送进了港交所 。 2007年10月 , 金山软件成功在港股挂牌上市 , 发行价为3.6港元 , 总市值超过6亿港元 。 按照雷军14.9的持股比例 , 他的身家也已经超过了3.5亿港元 。 “1999年我们就开始筹备上市 , 到现在总算是把饼画完了 。 ”
文章图片
投资能赚钱 , 但只有创业才能变得比苹果更伟大
将金山领上市后 , “无债一身轻”的雷军选择隐退——2007年底 , 他辞任金山CEO , 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 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 , 雷军共计投资了20余家公司 , 其中不乏好大夫在线、凡客、UCWeb、多玩(YY前身)、拉卡拉等知名公司 , 在投资界内混得风生水起 。
即使做出了如此斐然的成绩 , 雷军依旧对自己不满意 。 他早年的梦想 , “创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 , 做一个像苹果那样伟大的企业”依旧没有实现 。 再看看当时叱咤风云的大佬马化腾、丁磊 , 他们原先只是雷军在金山的下属 , 转眼却坐拥国内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 。
彼时正值移动互联网时代前夕 , 而雷军在辞任金山CEO前已经意识到 , 未来十年将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 于是 , 他决定将手机作为自己再次创业的方向 。 2010年4月 , 雷军联合林斌、周光平、刘德、黎万强等人正式创办了小米科技 。
那时的环境似乎并不适合小米发展 , 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功能机品牌依旧占据着国内不小的市场份额 , 而苹果、三星都已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机 , 正摩拳擦掌进军中国市场 。 此外 , 业界也多不看好小米这个新品牌 ,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曾回忆称 , 2010年好几家厂商都有机会参与小米供应链 , 但他们都没敢参与 。 “最后只有英业达和富士康愿意赌上一把 。 ”
除了组建供应链外 , 雷军还成功完成了其他人不敢想的事情——用最少的成本积累到第一批用户 。 开发MIUI时 , 小米在各大安卓论坛上打了广告 , 寻找资深用户一起“云开发”MIUI , 通过这一招 , 小米在MIUI第一版发布时积累了100个核心用户 。 后来约见供应商时 , MIUI的用户数量已经生长到了几十万之多 。
2011年8月 , 第一台小米手机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亮相 , 金色的“¥1999”在大屏幕上格外醒目 , 据说当时台下的欢呼声持续了将近一分钟——在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上 , 还没有人敢于给出如此低的价格 。 小米1开放预售6小时后 , 销量达到40万台 , 搭建不久的小米论坛甚至被蜂拥而至的网友们冲到宕机 。
“为人们创造幸福感 , 应该是小米的终极价值观 。 ”2012年的小米内部会议上 , 雷军如此定义小米的发展基调 。 那一年 , 小米全年销售额正式突破100亿元大关 。
文章图片
“重新创业 , 一切归零”
随后几年间 , 小米开始大步奔跑 。 到了2014年 , 这家新公司在国内几乎已经没有对手——估值超过450亿美元 , 全年出货量超过6000万位列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 MIX正式立项 , 推出新产品线Redmi , 海外业务也开始布局 。 一时间 , 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小米模式” 。
然而也正是那一年 , OPPO与Vivo强势崛起 , 华为也推出千县计划迎合乡镇换机潮 。 同一时间 , 缺货、销量降低等问题却缠上了小米 。 2015年 , 小米头一次没能达到8000万的出货目标 。 “面对这样的成绩单 , 说实话 , 我不OK 。 ”在当年的年会上 , 雷军如是说道 。
“小米出了结构性问题 , 这不是一个月、两个月 , 也不是半年时间能够解决的 。 ”雷军曾如此形容小米当时面临的局面 。
为了搞定困扰小米许久的缺货问题 , 雷军亲自接管手机部门 , 在整个2016年里和两百名成员进行一对一交谈了解情况 。 同时 , 他还对供应链进行细致的调查 , 砍掉生产环节诸多冗余部分后 , 小米手机的成本下降了近50% 。 此外 , 雷军设想中以小米之家为核心的线下渠道也在那一年开始扩张 ,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 小米之家全国门店已近300家 。
2016年小米推出的 , 那款搭载超声波技术、全陶瓷机身、屏占比超过91%的初代MIX , 被业界广泛视为小米反攻的标志 。 “这部手机的发布 , 意味着小米已经能够推动供应链实现自己的想法 。 ”一位业界人士表示 。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 , 雷军开始更多的提到小米的生态 , 向外界讲AloT、讲小米的上百家生态链伙伴 , 例如九号机器人以及众多米字头的新兴企业 , 超过两亿台的loT连接设备数据也经常被他挂在嘴边——这自然是为了上市做打算 。 2018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后 , 考虑到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的大环境 , 雷军又提出“向高端突破”的概念 , 并在2019年正式分拆Redmi , 将做性价比产品的任务交给后者 , 小米自身则努力上探高端 。
“重新创业 , 一切归零 。 ”这是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活动上提出的策略之一 。
文章图片
然而 , 似乎并非所有人都认可小米的高端策略 , 在2020年11月举办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上 , 小米清和大学副校长王嵋就表示 , 未来的天下 , 得屌丝者得天下 , 得年轻人得天下 。 “因为未来的年轻人不再是屌丝了 , 所以小米才开始做高端机型” 。 三言两语之间 , 王嵋似乎就将年轻人与屌丝划上了等号——这无疑极其不利于小米高端形象的建立 。
此外 , 相较于黑科技拉满的小米数字旗舰 , 消费者们也更青睐性价比高的Redmi 。 据Canalys数据显示 , 去年三季度Redmi Note 8系列累计销量达到4000万 , 2020上半年小米6400万台的出货量中 , Redmi Note 8与Pro也占到了近乎三分之一 。 至少从数据上 , 我们至今都还没能看到小米发力高端化的优秀成绩 。
“现在小米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不算便宜 , 也不能说不值得 。 ”有分析人士评论道 。
在高端化遇阻的节骨眼上 , 雷军宣布全力投入造车 , 无疑是对未来趋势的再一次押注 。 通过造车 , 小米可以打通用户的全生活场景 , 树立起更高的消费电子产业壁垒 。 当然 , 造车需要长期投入庞大的资金 , 即便小米目前坐拥千亿现金流 , 这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
【伯君|激情三十年:“创业者”雷军与他的三次蜕变】不过 , 既然风口已经摆在雷军面前 , 那就没有不上车的道理 , 毕竟 , 小米目前的市值离苹果还太远太远 , 为了做出一家“像苹果般伟大的公司” , 雷军需要继续奔跑才行 。
推荐阅读
- 光速|人类历史中,到底藏着多少速度与激情? ???
- 新浪科技综合|就这么一颗星,这个男人,盯着看了三十年
- Emo|欧莱雅日记 | 和GQ实验室的激情24H
- 人物|周鸿祎评互联网大佬编程能力:我可以排前三 雷军、求伯君实力较强
- 创业|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双创成为助推西安发展强大引擎
- 数字|破局EDA数字仿真器 合见工软演绎速度与激情
- 点燃|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双创成西安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
- 点燃|京东数码潮玩电子节劲爆开场点燃夏日激情
- 社交|FB Messenger的新声音表情符号让用户在聊天中听到《速度与激情》的台词
- |激情毕业季,迷茫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