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2021年3月29日至30日 , 对于小米而言 , 这场历时两天的发布会或将成为历史性的一刻 。 小米更新了全新的企业logo等一系列周边产品 , 更重要的一点是 ,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将要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 直接投入高达100亿美元用于制造“新能源汽车” 。 雷军还谈到 , 自己的人生经历了多次蜕变 , 从程序员到创业者再到投资者 , 在经历了小米的十年后 , 越来越体会到制造业的不容易 , 也体会到硬件到难度 。 也越来越相信 , 把软硬件结合的难度远比想象中单纯做软件或硬件容易 。 正因如此 , 小米或是说雷军愿意赌上一切 , 那么这次雷军是否还能够再次迎来一次蜕变呢?的确是很让人期待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近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加入造车队伍中 , 而今天 , 4月1日愚人节 , 易车也宣布造车了?!你没看错 , 易车也将成为队伍中的一员 。 更重要的一点是易车直接宣布了新车已经开在了路上 。 今晚 , 易车官方将在易车App独家直播新车发布会 。 不管易车是否因为为烘托节日气氛 , 而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 但现在看来也并不重要了 。 开玩笑归开玩笑 , 让我们回归到现实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其实 , 当我再次看见一家新企业宣布进军造车队列的时候 , 我的感觉还是像当初小米宣布造车的想法一样 , 也许是看的多了 , 也就都麻木了吧 。 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井喷式增长的那个时代 , 其实就已有不少企业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 , 好几年前 , 一度有数十家造车新势利一并迈入新能源汽车这个身份 , 但结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 很快 , 随着政策的改革和市场的考验以及竞争加剧 , 大部分的企业都已黯然退场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固然政策有风口 , 政策都会带来新风口 , 但打着招牌 , 挂羊头卖狗肉的也总不会迟到 。 造车新势力纷纷跨入未知领域 , 企图再次分一杯羹 , 这会不会只不过是融资的“新口号”而且?如今 , 在这战场上幸存下来的车企们也已寥寥无几 , 但这并不能阻止更多的企业家们的入局 。 例如小米宣布造车 , 让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一份激情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回看过去的2020年 , 根据特斯拉发布的2020年销量数据 , 全球交付499550辆 , 特斯拉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量为13万辆 , 新款model Y和接下来有可能上市的model 2 , 预计能让今年还再翻个倍 , 这样的增速无疑对传统车企或新势利造车而言 , 都是空前绝后的压力挑战 。 目前 , 智能汽车产业炙手可热 , 在登陆美国股市后的造车三巨头理想、蔚来、小鹏市值也在一路飙升 ,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价值疯狂增长了数十倍 。 反观产品市场销量 , 理想、蔚来、小鹏每个人月的销量也在屡屡创新纪录 。 至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扩大汽车产销量实现持续盈利 , 也将成为新势力造的关键一步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这些造车新势力们大多位于现代化工业的前沿地位 , 拥有足够的实力去整合产业链的发展 , 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共赢局面 。 早20年 , 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没有较完整的汽车工业规模 , 并且在那个时代 , 放眼整个国内市场结构和状况 , 中国并不是非常适合发展汽车工业 , 人口众多 , 交通不便 , 公共交通优先出行才是更适合中国人的出行模式 。 但汽车产业价值巨大 , 且能带动众多的周边产业链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所以发展汽车工业也成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
智能汽车的热潮也让跨界造车成为主流趋势 , 任凭是谁来造车 , 谁在跨界 , 都逃不出关键所在 , 如何发展自身优势 , 将利益最大化 , 这正是每位造车军团成员面临的难题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站在某个角度上看 , 用市场去换取技术的汽车发展历程与用市场去换取汽车发展 , 看似无异 , 其实大相径庭 。 目前国内电动车汽车就是这么两种局面 , 例如特斯拉、蔚来等车企 , 在国内中高端市场领域中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 , 实现了产销盈利以技术进步的共赢 。
而另一现状则是 , 类似五菱宏光、思皓等汽车品牌 , 将A0级或微型电动车作为主要根据地 , 大大降低了电动车市场购车门槛 , 以量为首 , 对众多新能源汽车产品进行降维打击 。 人民需要什么 , 五菱就造什么 。 五菱的存在 , 也是算是为人家服务尽忠职守了 。 人民不仅仅要开车要生活 , 还需要开个更好点的车 , 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 , 新能源汽车逐步开始在续航能力上的创新 , 也在进击更高维的升级产品 , 即智能汽车领域 。 换一句话说 , 5G时代的全新场景中 , 以新能源汽车为底色 , 依托车联网技术而成立的智能汽车 , 是一个相对成熟且路线较明确的场景 。
但市场泡沫依旧存在 ,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和车联网的车载部分 , 还是探索阶段 , 难免出现一些PPT造车的情况 , 但这种情况不属于大厂 , 它们更期望通过跨界开拓出新蓝海来 , 而不是薅消费者羊毛 。
汽车网评:智能汽车生态圈将成中国电动车市场新风向标
时至今日 , 企业跨界造车大致也分成几种形式 。 其一是单方面提供软件 , 剩下了的一系列硬件后续就交给主机厂解决 , 类似这种方案 , 能够充分的发挥双方优势所在 , 最大程度的提供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
另一种形式 , 想必大家也都能猜得到了 , 就是出来单干 , 以独立的形式去开发 。 成立自有工厂和研发团队 , 这种造车方式 , 能让自身在造车领域获得更多主导地位 , 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 但同时也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合资源 。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
文章图片

【硬件|“造车易”|易车也造车了!究竟花落谁家?】说一千道一万 , 车怎么造就是企业家们的问题了 , 但汽车智能化无疑将成为撬动整个人电动汽车市场的一大支点 。 大数据时代 , 无论软件的研发还是用户企业的运营 , 底层逻辑都是对数据的充分掌握 。 这意味着 , 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层面 , 造车新势力们的能力几乎不亚于目前的整车厂 。 在智能驾驶研发层面 , 得益于掌握广泛的用户数据 , 而互联网运营的思维 , 则是目前传统车企转型的大方向 。 什么才是未来 , 而未来离我们还有多远?谁才会是最大赢家 , 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