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车圈“杀疯了” 造车内卷了
_原题是:造车内卷了
大佬再下场 , 车圈“杀疯了” 。
造车这个风口俨然成了火热的灶口 , 前赴后继者众 。 前有百度牵手吉利 , 后有华为小心涉足、小米高调官宣 。 最近 , 360也忍不住了 , 周鸿祎借哪吒曲线入局 。 这还不够 , 隐而不宣的榜单里似乎还有很多熟悉的巨头 , 比如申请了专利的OPPO、成立了团队的滴滴 。
扎堆而上的一幕似曾相识 。 几年前 , PPT造车遍地开花 , 烧钱的泡沫之说不绝于耳 。 后来果真如此 , 浪潮退去 , 裸泳者被拍死在沙滩上 。
过去一年 , 如果科技圈有热搜 , 造车一定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 特斯拉将丰田从全球市值第一车企的宝座拉下马 , 但又被趋向理性的消费者拉下神坛;国产新势力们凭本事翻身 , 蔚来真正走向未来 , 小鹏长成了“大鹏” 。
在经历了第一轮大浪淘沙后 , 幸存者不再是两年前的咸鱼人设 , 而是在攀升的交付量中有了底气 , 赢得了市场 。 如今 , 看起来造车也并非全都是泡沫 。
【新浪科技综合|车圈“杀疯了” 造车内卷了】鲶鱼效应加速兑现 , 形势大好 。 各国零排放的目标早就板上钉钉 , 只有提前 , 无可能延后 。 趋势已经明确 , 不可逆转 , 这会是一场押注未来的盛宴 。 而在经历了新势力们的试探之后 , 风险和收益也逐渐清晰 , 造车不再是盲人摸象游戏 。 至少 , 该烧多少钱 , 彼此心里有了底 。
相较之下 , 手机市场的瓶颈期显而易见 , 发力方向不是高端 , 就是出海 , 产品更迭更是日复一日缺乏看点 , 似乎除了摄像头就找不到可发挥的余地了 。 互联网也不例外 , 从社交到共享 , 从短视频到直播 , 每到一个风口 , 总能看到蜂拥而上的身影 。 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 之于科技和互联网是致命的 , 窝在舒适圈的下场是被淘汰 。
造芯、造车 , 都不在话下 。 总之 , 似乎不造点啥 , 都不配在互联网上混了 。 但醉翁之意不完全在酒 , 前者是掌握生产线主动权的必须 , 后者则是延伸产品生态的新赛点 。 比起几千上万的手机和家电 , 动辄几十万元的汽车似乎更能成为家庭物联网的那把钥匙 。
造车不是什么一上手就赚钱的好生意 , 至少初期绝对不是 。 要吃上这块蛋糕 , 手里没点资本玩不转 。 烧钱是必经之路 , 但大佬们不差钱 。 雷军放话 , “不差钱、亏得起” , 小米的账上躺着1080亿元现金 。 这一点 , 被奉为钢铁侠的马斯克比谁都清楚 , 毕竟在特斯拉的财报里 , 白纸黑字挑明了 , 造车的收益还不如多买几个比特币 。
比搞钱更难的是搞技术 。 作为集现代制造业大成的领域 , 造车的门槛降了 , 特斯拉的光没了 , 不代表人人造车 , 人人有戏 。 造车出圈 , 不是互联网的长项 , 也并非手机制造所能匹敌 。 在被特斯拉夺走桂冠之前 , 丰田用了70年 , 才做到了全球销量和市值第一 。 即便是已经祛魅的特斯拉 , 仍在旋涡中挣扎 。
林子再大 , 也经不起众多饿虎的扑食 。 科技互联网大佬之外 , 还有如恒大一样家大业大的跨界者 。 而传统车企的手笔也越来越大 , BBA的野心摆上了台面 , 表明了来自汽车制造巅峰的无所畏惧 。
“压上所有的荣誉” , 雷军所言不虚 , 隔行如隔山 。 “中年”创业有风险 , 造车造神需谨慎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