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4月18日,广东阳江 。石湾村旧寨2辆小汽车着火,附近还有一车尾部有轻微烧过痕迹 。警方调查发现,几起火灾均是居住在附近的一个10岁男孩放火所致 。该男孩还承认,在4月11日,曾点燃了一辆白色雪佛兰小汽车 。男孩称:看电视上的爆炸觉得很刺激,于是点火烧车,想看车爆炸飞起来 。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根据《刑法》规定,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罪不予刑事处罚,责令其家长加以管教 。火灾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其家长或监护人应该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网友评论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
文章图片

延伸阅读
“熊孩子”问题背后是教养缺失
好奇心强、淘气顽皮、求知欲和探索欲强烈,对于正值热切与世界联通的孩子来说,这并不稀奇,也绝不是什么毛病 。但如果这种好奇没有规则,这种顽皮不守规矩,这种探索是以破坏秩序为代价的,那熊孩子也就出现了 。在网络空间,“熊孩子”从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中性词被进一步标签为贬义词,与其“斗智斗勇”之后的挫败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打不得、骂不管用、讲道理又根本听不懂,而且凭着自身弱小又占尽道德优势,网友们的“苦大仇深”真不是空穴来风 。
每个孩子天生并不熊,就算熊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在熊孩子的背后或隐或现都会有几个熊大人 。网络上对熊孩子的围攻,其实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中熊大人对孩子教养不当的愤慨 。北京“尼克狐”被推倒,网友评论一边倒质问家长为何不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上海玻璃翅膀被损坏,舆论集中谴责家长坐视不管只管拍照 。所以,我们在谈论熊孩子的时候,看似在讨论教养问题,实则在追问,我们的家庭环境怎么了?
古有训“养不教,父之过” 。孩子熊,作为其成长最为重要的家庭环境自然不可推卸责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多半是从家庭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 。如果按照果壳网对熊孩子“下至3岁,上至高中”的年龄界定,他们有着怎样的家庭结构呢?属于“70后”“80后”的父母一辈,生活与工作的重压之下,不得不牺牲一部分亲子陪伴时间,在补偿心理机制的作用下,结果就是有求必应、“你高兴就好” 。不仅正常的成长教育缺位,更糟糕的是,由于教养任务让渡给老人,在“老养小”的隔代教育中,过分的溺爱直接将他们往熊孩子的路上又推了一把 。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爱也需要智慧,包容也有边界 。
每次熊孩子出现,都会有家长站出来辩护,动辄就是“他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如此苛刻无爱”云云 。但就是在这般辩解中,熊孩子解读出、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虑任何后果,也不需要遵守规则等 。因为,那些孩子长孩子短的言论的潜台词是,你并不认为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意识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行为负责 。甚至,不少熊孩子的家长自身就是漠视规则者 。
当然,除了家庭教育,对于大龄熊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在他们的成长中又扮演了哪种角色,也是值得深思的 。都戏谑他们比“广场舞大妈”更具杀伤力,都斥责他们是“麻烦制造者”,但谁又是他们的制造者?熊孩子的每次出现,理应引起除了看笑话的围观之外,更为严肃和冷静的思考 。
【人物|因想看汽车爆炸,10岁男孩放火烧4辆车:自称看电视里觉得很刺激】_本文原题是:10岁男孩想看汽车爆炸放火烧4辆车:看电视上的爆炸觉得很刺激)

    推荐阅读